浅谈杨维桢书法艺术论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5391843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186 大小:2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杨维桢书法艺术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86页
浅谈杨维桢书法艺术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86页
浅谈杨维桢书法艺术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86页
浅谈杨维桢书法艺术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86页
浅谈杨维桢书法艺术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杨维桢书法艺术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杨维桢书法艺术论(1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杨维桢书法艺术论1、相关定义1.1、陶瓷书法概念 陶瓷与书法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从其实质来讲,两者有相通之处,有 着许多共同的文化内涵,有着和谐的审美情趣。两者都是造型艺术。书法是以线 条的流动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心绪和品格修养。陶瓷造型通过各种线型和体面结合 变化,空间的虚实、体量大小关系、轮廓的起伏等,构成陶瓷的造型美。从审美 特征来看,两者都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状物与抒情相统一的艺术。书法无 色而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来自自然形象而又远离了自然形象。 书写者将自己的精神意蕴、生命情丝、审美趣味化为或纵或收、或枯或润、或粗 或细、或刚或柔的线条,并通过这些笔墨线条的枯

2、润、浓淡的个性因素,反映出 人的审美经验。中国作陶的祖先似乎从一开始就赋予了陶瓷以艺术和精神文化的 内涵。陶瓷艺术家在陶瓷创作过程中把精神和语言统一起来,从精神层面出发, 寻求语言的自然表现,创造富有文化内涵和个性特征的作品。他们追求的不再是 表面的形式趣味,而是与自己心灵、情感相对应的语言形态;关注的不再是空洞 的作品主题,而是自己的思想寄托。从表现特征来看,陶瓷与书法在表现形式上 具有共同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它们都不适宜于表现持续性的情节性的事件, 而长于表现一动作瞬间,并在动作瞬间内创造出颇富生命力、表现力和想象力的 艺术形象。另一方面,书法艺术与陶瓷艺术两者都讲究和强调变化。陶上的图

3、案 文字既表现了淳朴的时代风格,又富有天然的艺术情趣,刻的无论是篆书或隶书, 多在一圆形或方形、云形轮廓内变化其形体,介乎文字与图案之间,别有一种圆 浑典雅的神韵,令人百看不厌。书法适宜于陶瓷装饰,是由本身的因素所决定的。 这就是文字的形象性、形体的装饰性、结构的抽象性、笔画的可塑性。书法艺术 与陶瓷艺术相结合,不断融入陶瓷创作中,于是自然地衍生出陶瓷书法的概念。 陶瓷书法,顾名思义,就是表现在陶瓷上的书法,它是陶器书法(包括瓦当 4 铭、砖铭、陶俑铭、紫砂铭等)和瓷器书法的总称。狭义地说,表现在陶瓷上的书 法三个组成部分(正文、题识、款印)的任一部分,都可称为陶瓷书法(但不可称 为陶瓷书法作

4、品);广义地说,陶瓷书法是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它与陶瓷雕塑、 陶瓷绘画等是姐妹艺术,从内容、形式到创作手法,它们既互相影响,互相融合、 互相协调,又各自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都是陶瓷装饰的不同形式,它们 都属陶瓷工艺美术范畴。陶瓷书法作品,是指以书法为陶瓷装饰主体的作品,它 是以原材料陶瓷为载体,以书法为其主要艺术形式,通过陶瓷工艺技术制作在一 定的温度条件下经化学反应而成的陶瓷艺术品。一件较为完美的陶瓷书法作品, 必须是瓷质优良,书法为陶瓷装饰主体,形式完整(正文、题识、款印齐全), 书写规范而有神韵,设计合理,用料恰当,烧制完好的艺术品。陶瓷书法是利用 传统的书法艺术和陶瓷工艺的一切科

5、技成果发展起来的,它既是书法艺术形式的 延伸,又是陶瓷工艺美术的一种开拓,它具有书法艺术和陶瓷工艺美术的双重特 征。因此,对于创作者来说,有着更多、更高的艺术和技法上的要求。 用陶瓷作为书法载体,因陶瓷质地坚硬,且能耐腐蚀,能抗紫外线,造型丰 富,表面光滑,永不老化。书家可以各种方式发挥于陶瓷上,如用笔书写、刻划、 堆书等。陶瓷书法多是随同器型装饰上的需要而自然变化,只求艺术整体上的平 衡美,并不拘泥于字数的多少,章句篇幅是否完整,也不拘泥于行列的整齐,字 体大小也可不规矩一致,这样反而使人感到跌宕多姿、妙趣横生。陶瓷书法作品 可雅俗共赏,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且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商品价值。 5 1

6、.2、概念界定 (一)书法的概念 所谓”书”,即是”写”,我们可以初步地这样理解:书法,其实就是关于文字的 书写及其方法,在这一定义下,其中书法的”法”应当包括文字之法包括表达文字的 符号(如音标、偏旁部首)、表达的方式(如表音字、表意字)以及构字之法、构 图之法、用笔之法、用墨之法等等。 书法是一种文化!文字是无声的语言,是符号化的思想。而书法的载体是文字, 它以文字的符号形式为基础创作元素,记录和反映了社会、人文、思想、生活、生 产等方方面面的信息,这不仅仅是对社会和历史文化的传承,由于传承形式、方法 与技巧和时代风格与特色,还确定了其自身就是关于文化传承的文化。 (二)汉字书法的概念 汉

7、字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块奇葩!客观上,”汉字书法是由汉字的 书写而产生的特定的概念,是从实用书写衍生出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和艺术效果的 书法艺术”。 (三)陶瓷装饰的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陶瓷装饰形式也变得丰富多样。所谓的陶瓷装饰 是”根据装饰美的一般规律和表现形式,在限定的陶瓷器物上,将客观世界的真实 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行的艺术再创造,同样,陶瓷装饰是运用装饰规律和美的法 则去组织和安排陶瓷器物,以达到从器型到画面的完美结合,用陶瓷装饰所特有的 语言表达作者的自身思想感情与创意”。 3 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 陶瓷书法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1.3、隐士的概念 隐士对我们

8、来说其实并不陌生,还记得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学过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这首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的内容写的是 作者去拜访一位隐者,却恰巧没有相见的遗憾经历。然而,那只是我们对隐士最原始的模 糊的理解。那么,什么是”隐士”呢? 关于”隐士”的解释,相传最早见于典籍庄子.缮性篇:”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 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 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 。 在最新版工具书中,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很好的对”隐”和”士”作了解释:对于 “隐”的含义:”1. 隐居的人。王闿运邹汉勋传:贪夫

9、殉身,圣亦保之;烈士殉名, 隐亦好之。2.隐语,谜语。3. 短墙。4. 隐衷,隐情。5. 忧患,痛苦。6. (动) 隐瞒。论 语.子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7. 隐居,不出来做官。论语。微子:隐者也。8. 隐 没;熄灭” 。对于”士”的解释:”1. 男子的美称。2. 先秦时期贵族的最低等级,位次 于大夫。3. 对品德好、有学识、有技艺的人的美称。4.军人,将领,兵士,武士。5. 读书 人或知识分子的通称。6.(动)做官”4。那什么是隐士呢?”隐士”在英文中称为 Hermit。 通过以上的解释,我理解为”隐士”是隐居在民间不愿出来做官的知识人。但是,我们又 不能对”隐士”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藏于山中

10、而不现身的层面上,只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才能真正的理解”隐士”的深层含义。 自古以来,学者对”隐士”一词就有不同的理解。第一种观点认为,”隐士”是一个 较为广泛的名词,即”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士人,只要采取过隐居的生活方式,至于 隐居的原因以及目的,还有和外界有没有联系,都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第二种观点认为, “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他们认为隐居于山林只是形式上的”隐”,而 真正达到精神上的”隐”,则是在最世俗的朝野中,在嘈杂的环境中,排除干扰,真正达 到心灵上的升华。第三种观点认为真正的隐士是在身体与心灵上都要做到归隐于山林,不 3 能只在形式上做到”隐”,更要在心灵上独立

11、世俗,在精神上有自己的思想独立性。只有 做到这两点,才可算得真正的隐士。这样看来”隐士”的概念便有不同的解释。狭义上的 “隐士”是指全隐的隐士,身心俱隐的隐士,完全符合全方位的”隐士理念”。广义上的 “隐士”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它包括身隐的隐士、心隐的隐士、身心俱隐的隐士。在 这里笔者简单的概括为”不隐又隐”、”隐中之隐”、”隐而不隐”。 二”隐士”的称谓及”隐士文化” 关于隐士的称谓,中国隐一书中,蒋星煜先生在”中国隐士名称的 研究”这一章中写道:”自从巢父、许由以下,一直到民国初年的哭庵易顺鼎辈,中国隐 士不下万余人,即其中事迹言行历历可考者亦数以千计,而他们的名称则杂乱分歧,颇不 一致

12、,比较主要的有隐士、高士、处士、幽人、高人、处人、逸民、遗民、隐者、隐君子 等十一种”1。 作者已对此作了详细的介绍,下面笔者就蒋先生文中提到的几个比较常见的称谓给 大家做一个简单的阐释。 首先,我们来看”隐士”的另外一个称呼:”处士”,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称谓,就像未 出阁的少女被称为”处女”一样,未出仕的人称为”处士”,居家不仕,隐居的意思。如 孟子:”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处士”呢?关于此,古人给我们提供了答案。荀子曰: “古之所谓处士者,德盛者也,能静者也,修正者也,知名者也,箸是者也”2。由这段 论述可以看出,古代所说的”处士”,是品德高尚的,是安分

13、静谧的,是友善正直的,是 明白天理的人,是彰显正气的人。所以知命答理便是”处士”的做人原则。 其次,再来看”隐士”的另一个别名:”逸民”,第一个意思是指古代指飘逸潇洒、避 开世事,专门隐居的人。关于此,论语.微子章中写到:”逸民:伯夷、叔齐、虞仲、 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 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 清,废中权”3。美学大师徐复观先生则很好的对二位先贤的论述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 “(一)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降志辱身,这是不肯被权势所屈辱,不肯受世俗所污染的高 逸。(二)孔子以虞仲、夷逸是身中清

14、,是说他虽然隐居放言,但生活都是纯洁的,这 即是清逸。(三)何晏总括地说这是超逸。由超脱于世俗之上的精神,而过着脱于世俗 之上的生活,这即是逸民。超必以性格的高、生活的清为内容,所以高、清、超 都是逸的内容与态度。逸民对政治、社会的黑暗混乱所作的消极而彻底的由人生价值、人 格尊严所发出的反抗,在中国文化历史中,形成另一有重大意义的生活形态”4。第二个 意思就是”遗民”,遗世独立的人。朱熹作注论语:”逸,遗逸,无位称。”若把这两层 4 意思综合起来,”既是遗世独立不求名位,又具有超拔尘俗、飘然世外的风姿”1。这种称 谓十分符合隐士的品格和身份。 再次,”隐士”的另一种别号:”高士”,所谓”高士”

15、是指品行、志趣高尚的人。皇 甫谧高士传序曰:”孔子称: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洪崖先生创高道于上皇之代, 许由善卷不降节于唐虞之朝 然则高让之士,王正之所先,历浊激贪之务也。”关于”高 士”,易经上的记载为:”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不知道他们是否真得能做到”高尚其 事”,但至少在人们心中,隐士们是必须符合这种形象的。 在现实生活中,”隐士”一词含义使用的机会最多,包含的意思最宽泛,所以成了现 在最实用、最通俗的名称。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隐士那洁身自爱、清高孤傲的态度影响了 一代又一代的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隐士文化。 “隐士文化”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完整性和延续性的特点。隐士文化以”隐士”

16、为主体,包含隐士自身对待周围事物的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同时又包括学者对隐士 的生存背景、归隐原因、心态等方面的研究。隐士文化不是主流社会的产物,隐士们按照 自身的方式生存和发展,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隐士文化和历史,丰富和延续了中华民族五千 年的历史。隐士文化的表现形态非常丰富,隐士们或远遁山林,不问世事,终日和鸟兽为 伍,过的清静自在,或坐禅求道,或在大自然中,赏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或寄情于书法绘 画等艺术中。正是由于他们在心灵上和精神上的放纵自由,一批又一批的隐士创造了并成 就了卓越的隐士文化。隐士文化是相对于广义的隐士来说的,其在各个时期的特点各异。 所以,我们更应该用客观的眼光去审视和评价隐士文化。 中国,自从有了文字的记载,就有了隐士。”乱世造英雄”,乱世也造就了隐士,形成 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隐士文化。他们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学、诗歌、书法、绘画等。 由于元代和清代是处于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特点较突出,笔者将对这两个朝代的隐士的 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