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政治思想概述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5386312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的政治思想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儒家的政治思想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儒家的政治思想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儒家的政治思想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儒家的政治思想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家的政治思想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的政治思想概述(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儒家的政治思想一、 儒家概述1、儒与儒家儒是从事教育的人,周礼有:“儒,有六艺以教民者”。所以儒和师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六艺”:礼、乐、御、射、书、数。儒者是否按“六艺”从事教育活动,目前尚无其他佐证。孔子是以“六经”为教本,“六经”大约是孔子对自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进行整理后选编的教本。“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中没有乐,所以又称“五经”。儒是先于孔子而存在的。儒除从事于教育外,还从事于相礼的活动。周人特别讲究礼,人们的一行一动都有一定的礼仪规定。一般人有时弄不清楚礼的仪式和程序,于是有专门的人来掌礼,儒便是专门从事掌礼的人。孔子在成名之后仍从事相礼的活动,墨子曾挖苦儒者:“富人

2、有丧,乃大说,喜曰:此衣食之端也。”(墨子非儒)由此可知儒者掌相礼之事。在春秋中叶以前,儒大概是官吏中的一种成员,后来逐渐流散在社会上,以教育和相礼为业。孔子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孔子以儒为业,但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因循者,他在儒这个职业上作了特殊的表演,概括言之,主要有如下三点:第一,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弟子。学在官府这种局面到春秋时逐渐走向衰败,应运而起的是私人招收生徒。孔子是私人办学的猛将,他把眼光转向整个社会,不拘一格广招弟子。孔子收纳弟子的原则有两条,一是“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另一条是“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孔子招收的学生很多,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有的很富,有的很穷,有

3、犯过罪的,有做过强盗的,还有流浪汉等等,多达三千人,这是一个奇迹。孔子招收的学生虽然又多又杂,但他的教育教学活动都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孔子面向整个社会招收弟子,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第二,孔子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孔子对殷周以来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教学又需要一定的教本,于是对西周以来的传统文献进行了整理,选编。后世所说的“六经”,大约是孔子选编的教本。选编和整理文献不是一项单纯的技术性工作,其中有删存的标准问题,孔子的标准与他的思想理论显然有密切关系。如他说:“诗

4、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文化成果在散漫的形式下是难于持久保存的,只有经过集中才能提高浓度,也便于保存和流传。但是要筛选又难免没有偏颇。第三,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孔子自称“述而不作”(论语述而)。这是自谦。就实而论,孔子不仅述中有作,而且创造出了成系统的理论。一种事物在自发状态中是不能充分显示它的价值的,只有从理论上给予论证,才能使人们理解它的价值与意义。孔子对西周的传统文化给予了理论上的说明与论证,把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由于孔子做了以上三方面的事情,创立学派就是必然之事了。这个学派以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生存的基础,以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加之以孔子深邃的哲理,所以一诞生便具有强

5、大的生命力和韧性。这个学派所以称之为儒,显然与儒这种职业有关。不过孔子以后的儒与以前的儒大不相同了。除了职业以外,主要表现为理论派别。另外,儒者在外表上也有自己独特的服装,称之为“儒服”,一望便知是儒生。2、儒家思想的特点 儒家既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治派别,又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派别,但我们仍然把儒家放在一起来论述,其根据在于:儒家有他们共同的思想形式,有共同的语言、概念和范畴,有共同的宗师。总括起来,儒家的思想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把先王之道作为自己的旗帜。孔孟荀都鲜明地把尧、舜、禹、汤、周文、周武作为儒家的旗帜和效法的对象。所谓“儒者法先王”。(荀子儒效)其实“法先王”是

6、各派共同的思想特点,只不过各派的先王系列有所区别而已。第二,以六艺为法。六艺或六经为儒家的经典和教本。庄子天下说:“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司马谈说:“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史记太史公自序)儒家崇尚六艺不只是个教本问题,实际是崇尚周以来的传统文化。六艺是传统文化的负荷者。第三,崇尚礼义,儒家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治国,以礼区分君臣、父子、贵贱、亲疏之别。第四,仁、义、礼、智、忠、孝、信、爱、和、中等等,是儒家共同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这些基本概念和范畴构成了儒家特有的思想外壳,使人一看便知是儒家。第五,宗师孔子。儒家内部分为许多派别,常互相指斥。可是他们都以孔子为宗师,宣

7、布自己是孔子的正传。 3、儒家的政治倾向今世学者对儒家的政治倾向作了许多研究,但看法常常大相径庭。或认为儒家是革命派,或认为是反动派;或认为是奴隶主代言人,或认为是封建主代言人。如果异中求同的话,绝大多数人都承认儒家是站在当时统治者的立场,为统治者出谋划策。正如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所指出的,尽管儒家有许多不切实际的地方,其中“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荀子对儒家的作用有一段自白,很能说明儒家的政治倾向。秦昭士对儒家不相信,在与荀卿谈话时提出了“儒无益于人之国”的观点。荀卿回答道:“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人主用之,则势在本朝而宜;不用,则退编百姓而悫

8、,必为顺下矣。虽穷困冻馁,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 (荀子儒效)荀子的这一席话是很坦白的,也很切实,说的是儒家的共性。为统治者出谋划策,教育人民安分守己,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点。但儒家侧重于从总体上论述如何巩固统治秩序,对当时的可行性政策缺乏研讨,所以先秦的儒家常被排斥于实际政治活动之外。二、 儒家的政治观王道政治的外王理想与政治秩序合法性的三重基础儒家的政治理想是内圣外王之道。“内圣”是指个人内在修养与完善的道德历程。在儒家为知识分子所设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道路中,个人的修养、修身养性始终是全部社会问题的的中心和出发点。儒家要求知识分子以内化的道德力量来约束

9、自己、塑造自己的完美人格,直至圣人的境界。这涉及道儒家的人性论、伦理学和认识论诸领域。“外王”是指在“内圣”的基础上的治国平天下之道。这个治国平天下之道的“道”,是指儒家理想的政治模式,这个理想的政治模式就是儒家所谓的“王道政治”。王道指古圣王之道,是依王者之道从事的政治,是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脉相承的治国平天下之道。孟子认为王道政治的对立面是霸道政治,前者以义服人,后者以力服人,所以孟子又称王道政治为“仁政”,要点在于保民、爱民,行德和服民心。“王道”一词最早出自儒家经典尚书,其言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其义是指王道政治大公无私,

10、正直无偏。孔子作春秋为专明王道之经,春秋之公羊学为专明王道之学。两千多年来,王道政治在中国历史上深入人心,影响至巨,成为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一大传统,体现了儒家政治思想的特色,有别于其他思想流派的政治思想。王道政治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天下归往的为民思想确立政治秩序合法性的民意基础王道政治,是“为民而王”的政治,“为民而王”,不是由民作主,亦不是以民为本,而是为民众的利益而治国平天下。荀子说:“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董仲舒说:“天之生民非为王也,天立王以为民也”。为民众的利益的标志是得民心,即天下人心所向。故儒家多用“音训”的方式解释“王”字,即“天下归往”为王道。如:“王者,往也,

11、天下往之,善养生人者也,故人尊之。”(春秋繁露)“王者,民之所往。故能使万民往之而得天下之群者,无敌于天下”。(春秋繁露)为民思想落实到具体的政治形态上,就是孟子所主张的“仁政”思想。仁政的核心是“以道得民”、“以德服民”、“民贵君轻”、“保民而王”。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故依儒教,政治秩序欲合法,必须以民意为根本人心所向为合法,人心背向为不合法。林肯在他的1863年葛底斯堡演说中,说过一句关于民主

12、特征的所有概括中最令人难忘的话:“government 0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这句话似乎需要准确的分析。仔细分析起来,对于“government of the people”这个成分应当提醒说,“0f”这个介词既可以用来指一个行为的主体,也可以用来指它的客体。就此而言,所有下列设想都是可以允许的:(1)government 0f the people是指自治的人民,即直接民主;(2)相反,人民是统治的对象,人民是被统治者;(3)从统治的合法性来自人民的同意这个意义上说,统治源于人民;(4)统治是经人民选择的;(5)统治受人民的指

13、导。由此可见,这第一个概括涵盖了或能够涵盖政治的全部范围;它不但可以指所有能够想象到的民主形式,而且可以指同民主毫不相干的对人民的统治。第二个因素“government by the people”(民治),则有着相反的缺陷,它过于笼统,以至不允许作具体的设想。从什么意义上说人民在统治呢?这种说法缺少精确的所指。只有第三个因素“government for the people”(民享)是不含糊的,“民享”明确地是指为了他们的好处,他们的利益,他们的福祉。但过去有许多政权从不自称民主制度,却宣布自己是“民享”的政府。第二, 法天而王的天人思想确立政治秩序合法性的超越基础依王道政治,政治秩序不仅

14、需要民意的合法性,还需要超越的合法性,因民意的合法性只是一种世俗的合法性,不足以充分证成一种政治权力合法存在的理由,故需要以神圣的、超越的合法性证成之。儒教通过对“王”字进行“行训”来表达这种思想。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划而连其中者谓之王。三划者,天地与人也;连中者,通其道也。故王者必法天,以天仁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按:王者必须参通天地人,此为天人合一思想。天覆育化生养成万物,具有最高之仁,故具有最高的权威,王者必须法天而王以实现王道理想,即必须在人的政治活动中贯彻天道的神圣性,将人道与天道打通,才能赋予政治秩序以超越的合法性,那才能充分证成政治权力合法存在的理由。法天而王的

15、思想是儒教的通说,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唯天唯大,唯尧则之。” (论语泰伯)“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易系辞上)“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系辞下)第三, 大一统的尊王思想确立政治秩序合法性的文化基础儒家有“大一统”说。春秋首书记隐公元年:“元年春,正王月”。传文说:“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春秋隐公元年的“正王月”表明鲁国记时仍然遵用周王正朔,公羊传作者就此阐发他们的政治主张。大,作动词解,是“张大”的意思。“大一统”不仅表明传文作者认为历法应当统一,悉遵周王而且表达了他们的政治理想,他们以周天子代表的王权政治为摹本,向往实现一个单一权力主宰的一统天下,即王权大一统。大一统的核心是尊王,而尊王是尊王者所代表的文化。儒家正是通过尊王(尊王者文化)来确立政治秩序合法性的又一基础。依儒教,春秋所尊之王非俗王亦非时王,而是文王,此文王又非实指周文王(周昌),而是代表人类历史文化之王的孔子,因孔子修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作春秋,继承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脉相传的文化传统,即儒教所言之“文统”,堪称人类“人文化成”之文王。大一统思想尊王,是尊孔子为王;尊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