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谏》教学导案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5379083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求谏》教学导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求谏》教学导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求谏》教学导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求谏》教学导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求谏》教学导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求谏》教学导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求谏》教学导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求谏教案 作者: 日期:2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课 题求谏教案主 备 人张华娇备课时间三课时备课组长签名教研组长签名教学内容个性备课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 研读求谏。 2.了解唐太宗对纳谏的认识,理解它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3.积累文中的“藉、寻、刍荛”等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研读求谏。教学难点了解唐太宗对纳谏的认识,理解它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修齐治平”,那么修齐治平与本单元的“家国天下”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求谏体现了君王怎样的个人修养?新闻链接:一个有关情感与理智选择的故事二、 知识链接1.中国古代政治思

2、想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体现了皇权至尊无上与君主专制的古代政治现实,广大民众被置于统一政权的控制下。 一切国家政务均由君主一人听断,由此极易产生个人专断。因此,君主的个人素质、品德、能力在封建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往往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2谏官制度的核心是向君主提出建议和批评。是对封建专制政体的有益补充。3贞观政要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是一部集封建统治者“治国安邦术”之大成的书。

3、后来成了各朝皇帝甚至日本政治家推崇和必修的功课。三、文本解读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段。重要词汇: 俨肃:庄重严肃。 百僚:百官。 奏事:启奏政事。 暴虐:凶恶残暴。 极言:竭力陈说。 致理:招致天下太平。致,招致。理:天下太平。 鲠议:耿直的议论,毫不避讳。 从谏:采纳谏议。 争臣七人:几个敢于直言谏诤的大臣。七,约数,几个。 圣虑:圣明的思虑。 刍荛:割草打柴,借指粗野之人。合作探究:唐太宗对于纳谏有着怎样的认识?明确:唐太宗参加了推翻隋朝的斗争,从自己经历出发,他深深懂得要想保住刚刚建立的大唐江山,必须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实行开明的政策,为此,他以随炀帝拒谏饰非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避免

4、和纠正了许多错误。王珪的答话为何能获得唐太宗的赞赏?有何积极效果? 明确:这番议论既颂扬了唐太宗,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为唐太宗所称赞,由此产生了一个积极的后果:下令从此让谏官“预闻政事”,凡有所陈奏,一定“虚己纳之”。这是一项高明的举措,从制度上保证了谏诤官员行使监督权之路的畅通,唐时出现清明盛世,与谏官职权的提高应该说是有一定关系的。第二课时一、 回顾朗读课文二、 学习三、四段重要词汇任:放纵。 夙:早晨。称:符合。 比:近来。 正人:正直的人。 怨滞:怨结于心而阻滞不通。 次第:(言语的)顺序、先后。合作探究:第三段说了什么意思?对今人有何借鉴意义? 明确:这一节主要讲唐太宗要求臣子积极进

5、谏和受谏。唐太宗先列举了帝王“任情喜怒”的现象:“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指出这样做的结果就会导致“天下丧乱”。为避免这种情况,唐太宗认为大臣们应该“尽情极谏”。 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把纳谏的意义扩展到大臣身上,指出不仅我做皇帝的要接受劝谏,你们做大臣的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谏语”,不能因为“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接着又用一个反问做了进一步强调:“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这就使得求谏、纳谏的意义扩充了,泛化为听取意见和建议的意思,这对于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为人处事无疑都有借鉴意义。第四段大意。唐太宗阐述自己希望得到纳谏的良苦用心和英明举措。“贞观之治”局面的开创,不能不说与他点点滴滴

6、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三、 学习五、六段重要词语 信:确实。 属(zhu)文之士:写文章的人。 伎巧之徒:有技艺的人。伎,各种技艺。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自以为有超人之术,别人赶不上。俎:案板。 十有余人:有,通“又”。段意概括从人性的弱点出发阐述纳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对纳谏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 课外研讨。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独步千古,成为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的楷模。史学家吴兢编撰的贞观政要一书全面、系统地介绍和总结了唐太宗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勤于政事。如“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太宗希望得到大臣的规劝,进而使海内清平;虚怀若谷,宽厚仁慈。

7、为了求谏,他放下架子,“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每有谏者”,纵使不合他的心思,也“不以为忤”。处事谨慎。古时谏者“及其满盈,无所复谏”,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目的在于不能防微杜渐,也要亡羊补牢。第三课时一、 导入贞观政要中的名篇求谏,为我们展现了一代明君唐太宗的气度与风采,从文章的题目来看,顾名思义,就是君主求取正言直谏。作为历史上最开明的君主之一,唐太宗在纳谏方面表现非常突出,那么在文章中唐太宗是怎样虚己求谏的呢?(或者说,他为了求谏做了哪些努力?)为了求谏,他放下架子“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为了防止大臣因恐惧堵塞言路,“每有谏者”纵

8、使不合他的心思,也“不以为忤”。他下令“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他“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由此看来,唐太宗为了求谏付出了很多努力,不惜屈尊降贵,改换颜色,营造一种宽和的氛围,这就为忠直耿介的臣子培育了土壤。因此,在贞观年间,忠贤满朝,人才济济,像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等都是当时的名臣,甚至连太宗的妻子长孙皇后也会以不同的方式适时进谏。这些正直的臣子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一个政治清明的升平盛世。因此,在魏征病逝后,唐太宗痛心的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唐太宗的身

9、上我们可以看出,诚心求谏、虚己纳谏对一个君主是何等的重要。二、 君王的求谏与止谤政治文化(一)求谏往事越千年,历史的风尘不能遮掩明君贤臣的身影,如唐太宗一般凭借虚己求谏而成就大业的人还很多,我们能否找到几个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呢?尧设“敢谏鼓”、 齐威王邹忌、 鲁庄公曹刿秦孝公商鞅、 刘邦樊哙和张良、 朱元璋朱升(二)止谤相反,也有些君主拒绝纳谏,甚至对直言进谏的臣子怀恨在心,打击报复,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这样的君主呢?(闭目塞听、夜郎自大、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一意孤行、独断专行) 这样的人最终难免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我们能否在历史上找出可以证明的实例?夏桀关龙逢、 商纣王比干、 周厉王召公 蔡

10、桓公扁鹊、 楚怀王屈原、 吴王夫差伍子胥项羽范增、 隋炀帝由历史上盛衰成败的例子中,我们能够看到,大臣的忠直敢言与君主的开怀纳谏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这也一向被看做是古代政体运作的理想状态。(三)辩证思考当然,围绕在君主身边的进言也不一定都是忠直耿介的诤言,也有可能是祸国殃民的谗言,历史上也有很多君主就是因为误信谗言而导致亡国灭家,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唐玄宗宠信李林甫杨国忠导致“安史之乱”、宋仁宗听信秦桧谗言而妄杀忠良等,那么君主如何才能做到开怀纳谏而不被谗言所惑呢?这就要求君主在积极听取别人意见的同时也要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察纳雅言的睿智、明辨忠奸的眼光和切实可行

11、的制度保障等。否则,一味的听从别人的意见就变成昏庸,拒不纳谏就变成刚愎自用,而这两者对君主巩固统治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三、人与人相处如何对待别人意见现实意义刚才我们由历代帝王的盛衰成败中已经得到了一些启示,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我们作为普通人而非君主,应该如何对待别人的意见呢?是一味听从?是一概拒绝?还是你有其他的选择?:“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沟通的最高境界就是静静聆听。”“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波兰谚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魏征“要仔细听取别人提出的缺点,不要随便指责向你提出意见的人。”达芬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但丁(学生讨论,交流)师总结:宋人卢梅坡有诗云“梅须逊

12、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听取别人意见与相信自己就像是雪和梅一样,都各有可取之处,他们不是绝对对立的,而应该是互补的,无论单独选取哪一方面都是不完整的,自然也就很难收到最佳的效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怀疑一切人和相信一切人的错误都是一样的。” 塞纳克:相信自己是一种信念,听取意见是一种气度,相信自己不意味固执己见;听取意见也不代表亦步亦趋。我们要把自己的判断建立在充分思考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他人的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只有这样,我们听取他人的意见才是有价值的。不听取他人意见,只顾走自己的路,是一意孤行;一味听取他人意见,踏别人的路,是

13、邯郸学步!一意孤行是昏庸,邯郸学步是愚蠢。思而不听则滞,听而不思则乱!让我们在思想上保持独立与兼容并存,做一个睿智、豁达的人。培根说,“读史使人睿智”,希望同学们能从历代帝王的盛衰成败中总结出适用于自己的道理,正确对待他人的意见,以史为鉴,丰富和完善自己。四、作业(二选一)1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将课上的思路延续成一篇完整的作文。要求: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2求谏之难在于忤逆一己和短期的利益;纳谏之明在于避免因为损害百姓的利益而导致失去长治久安的局面。谗言则是满足君王一己和短期的利益,而损害了百姓和长远的利益。请以“采纳谏言与听信谗言”为题写一篇单元读后感。五、资料链接朱元璋朱升: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极具雄才伟略、目光高远的皇帝,他以工于心计、深谙统御用人之术而著称。当时,起义军各自为战、各自称帝,而他却韬光养晦,听从儒士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潜心壮大自己的地盘和队伍,避免“枪打出头鸟”,等到其他起义军与元朝大军相互撕杀得两败俱伤时,他才脱颖而出,将二者一并歼灭,称雄于天下。刘邦樊哙张良: 进咸阳后,刘邦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