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获奖报告-城市规划-二等奖-正文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5378678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8.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调查获奖报告-城市规划-二等奖-正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社会调查获奖报告-城市规划-二等奖-正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社会调查获奖报告-城市规划-二等奖-正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社会调查获奖报告-城市规划-二等奖-正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社会调查获奖报告-城市规划-二等奖-正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调查获奖报告-城市规划-二等奖-正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调查获奖报告-城市规划-二等奖-正文(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 要: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城市文化是城市的气质,而传统 街巷是城市演变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特质,保护其历史连续 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本调查通过实地观察、 调查访谈与研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杭州湖滨湖边村地块 为例,对现代商业包围下的传统街巷公共空间遗失现象进行 深入调查,从公共空间三要素(空间、人、活动)入手剖析 遗失的原因,在调研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 对策建议和具体的改造措施。关键词:传统街巷 公共空间 现代商业 遗失一.调查背景与意义1.1调查背景传统街巷是城市演变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特质,保护其历史连续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

2、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传统街巷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商业化的不断深入与旧城改造的持续进行,处于城市中心的传统街巷肌理被不断割裂,沦为商业包围下的孤岛。其公共空间也随之遗失,曾经的街巷繁华已成记忆。作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传统街巷更是杭州城市的象征,但其仍不可避免地被现代商业侵蚀与割裂。湖滨地区作为杭州老城区一部分,曾是传统街巷较为集中的地区,随着旅游业的繁荣、商业的兴起和城市功能的更新植入,其传统街巷正被日益孤立,街巷公共空间作为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和精神交流的场所,也逐渐趋于衰落。为此,我们展开了关于现代商业背景下杭州传统街巷公共空间遗失的调查。1.2传统街巷公共空间构成传统街巷公共空间是一个复合体

3、,由空间、人和活动三部分组成(图1.1)。其中“空间”是指街巷中具公共属性的户外可活动空间;“活动”包括在街巷“空间”中进行的必要性、自发性和社会性三类活动;“人”则指街巷“空间”中“活动”的参与者。三者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一部分的缺失都将导致真正意义上公共空间的遗失。1.3调查目的与意义传统街巷公共空间的维护与传承是城市政府与市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城市设计专业人士的难点问题。本调查把传统街巷公共空间与其现代商业环境相联系进行研究,通过现场观察、问卷调查、居民和政府等相关部门访谈,剖析现代商业背景下传统街巷公共空间遗失的原因,就其复兴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与意见,以此丰富街巷居民生

4、活,改善居住环境,构建和谐空间。本调查以传统街巷公共空间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为出发点进行调查研究,有助于从本质上找出现代商业包围下传统街巷公共空间遗失的原因,有助于复兴传统街巷公共空间,促进传统街巷的繁荣,延续与保护城市历史文脉,有助于恢复老城区活力,遏制城市空心化。二.调查对象与方法2.1调查地块简介如图2.1-2.3,本调查选取的杭州湖边村地块位于杭州城市中心的武林延安商业圈内,属上城区,西临西湖风景区,占地面积25656.5平方米。调查地块东、西、南、北分别与东坡路、白傅路、学士路和长生路相接,这些街道极具历史底蕴,现都已被开发为典型的商业街(表2.1)。地块四周被华侨饭店、利星购物中心、

5、凯悦酒店、西湖时代广场等大型现代商业设施包围;地块沿街及其内部聚集了大量餐饮小吃、特产销售等商业店面。在周边区域已完全商业化的情况下,调查地块仍保留着较好的街巷格局,选取该地块进行现代商业包围下传统街巷公共空间的调查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2.2调查方法及流程本次调查使用的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法等。其中问卷法中,本调查针对该街巷居民共发放问卷145份,回收139份,有效率为96%。调查流程如图2.4所示:三.公共空间遗失现象简述提及传统街巷公共空间,一般会联想到整洁的环境、丰富的活动、热闹的气氛。但在该地块的调查中,眼见的却是萧条的景象脏乱的场所、单调的活动、稀少的人群(图3.

6、1)。调查数据显示,非节假日白天街巷户外空间平均每小时仅5人/100参与活动,其中75%为聊天,且持续时间很短。从同居民的访谈中,得知该地块的公共空间曾经也是一片繁华景象(表3.1),那是什么导致其由繁华向萧条转变呢?又是什么导致现代商业包围下的传统街巷公共空间遗失呢?为此,我们展开了更深入的调查。四.公共空间遗失之一活动空间的遗失空间是活动的载体,其数量的多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活动意愿和频率。调查地块的活动空间随年代的变迁而逐渐减少(图4.1),究其原因,与以下几方面有关,即实体建筑的扩建、居民人为占用和商业对空间的侵蚀。4.1实体建筑的扩建由于居住人口增加引发的住房危机及五六十年

7、代的建筑户型无法满足居民的现代生活需求,建筑不断扩建,占用了原有活动空间,从而导致空间遗失。主要包括建筑的合法扩建和违章建筑的搭建两类。4.1.1建筑的合法扩建如图4.2,1950年至2007年期间,地块内建筑用地面积增加了近12%,建筑密度增至65.2%。经历了略微下降、迅速上升和缓慢上升三个阶段(表4.1):随着建筑用地的扩展,活动空间逐渐减小。加之缺乏合理规划,地块内见缝插针的扩建方式随处可见,进一步加剧活动空间的遗失。4.1.2违章建筑的搭建地块内违章建筑侵占活动空间的情况较严重,其总用地面积在所有建筑用地面积中占了近10%。违章建筑主要包括简易厕所、简易棚屋、私建建筑和私建围墙四种形

8、式(图4.3-4.4,下页表4.2)。由于违章建筑大都是在活动空间上简单搭建而成,既导致空间被分割,又影响空间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活动空间的遗失。4.2居民人为占用居民的人为占用类型较多,主要包括晾晒衣物、停放自行车、搭建洗衣台和杂物堆放等(表4.3,图4.5),具有不固定、数量多和散点分布的特点,且不易管理,因此对活动空间影响较大。4.3商业对空间的侵蚀4.3.1商业活动侵占活动空间在商业包围下,该地块外围建筑逐渐被开发为商业,商业活动渗入地块内部,活动空间被逐渐侵占。地块内商业活动侵占包括三类:经营区域占用、后勤区域占用和购物者占用(图4.6-4.7,下页表4.4)。4.3.2商业活动

9、影响活动空间质量如图4.8,通过将调查样本点与其相邻商业的最近距离和被调查者对环境的评价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受商业影响程度和距离的正相关性十分明显。商业活动的不规范进行,对地块环境造成很大影响,降低了活动空间环境质量。调查中有近65%的居民反映其生活环境受到商业不同程度的影响。商业活动对空间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卫生污染和噪音污染两方面。商业活动产生的三废导致卫生状况恶化,活动空间环境质量下降。如图4.9,商业周围,尤其餐饮点附近的活动空间卫生状况相对较差。部分商店宣传借助的扩音器和餐饮店的鼓风机都会产生巨大的噪音,在很大程度上对居民生活和活动空间环境造成影响。综上所述:活动空间遗失的原因有三个

10、方面:实体建筑的扩建导致了活动空间绝对量的减少;居民的人为占用虽然规模小但数量众多,分布较广,也侵占了大量的活动空间;同时商业活动降低了空间质量,使人们无法使用,本质上也减少了活动空间数量。五.公共空间遗失之二活动人员的遗失5.1公共空间中本地居民的遗失5.1.1本地居民居住地点的迁移如图5.1,1995年,调查地块户籍人数为1354人,到2007年下降为1121人,同比减少了17.2%。与此同时,户籍在人不在居民的比例也逐年攀升,1995年,其比例为10.5%,2000年为17.8%,而2007年则已上升至39.3%,地块内实际居住的本地居民人数只有681人,仅为1995年的56.2%。经调

11、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导致居住人口迁出的原因主要是居住条件欠佳,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住宅建筑质量差地块内大部分现存建筑建设年代久远,55.1%的住宅建于民国时期(图5.2)。73.5%的住宅为砖木结构,18.7%的住宅是危房,还有51.8%的住宅在防漏、抗震等方面存在隐患,建筑质量良好率仅为21.4%(图5.3-5.4)。住宅户型陈旧地块内住宅配套率极低,有95%的住宅没有独立卫生间,整个地块仅有三个小型公厕。调查数据显示,分别有74.5%和32.7%的本地居民表示对厕所和居住面积不满意(图5.5-5.6)。生活不方便57.1%的本地居民认为,菜场、大型超市距离远,导致生活不便。受城市土地级差

12、收益规律影响,城市中心区以服装销售、旅馆餐饮等利润高的商业为主,而菜场和大型超市则多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外围,导致该地块虽处商业包围下却生活不便。居住环境差如图5.6,52%的本地居民对街巷卫生状况不满意,街巷卫生状况差主要体现在生活垃圾随意倒置、污水外溢、餐馆三废肆意排放等(图5.7)。外围商业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治安问题等也降低了地块的宜居性。有42.5%和21.5%的被调查者认为商业发展导致了人员嘈杂和治安混乱(图5.8)。另外,户外活动空间绿化率极低,仅为1.2%。5.1.2活动地点的迁移带来活动人员的遗失如图5.9,理论上传统街巷居民参与公共活动的积极性应很高,但对该地块居民的调查中,仅

13、10.2%的被调查者愿意在街巷中打发闲暇时间,而分别有27.6%和53.1%的被调查者更愿待在家里和西湖边。通过对被调查者的访谈(表5.1),发现家、西湖的外在拉力和街巷的内在推力是居民活动地点迁移的主要原因,三者主要体现在:5.2外来人口的迁入由于调查地块周围商业发展,吸引大量外来就业者,加之便捷的交通及由于该地块居住条件较差而导致相对廉价的房租,吸引这些外来人口来此租住。地块的常住人口数(1995年1375人、2000年1257人、2007年1068人)递减率相对稳定,但是人口构成的变化却较大。从图5.10中可看出,1995年至2007年这12年间,外来人口的绝对数量和比例在不断上升,到2

14、007年初,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人数比例高达36.2%。在对居民街巷活动偏好的调查中(图5.11),有80.5%的外来人员表示对街巷活动的兴趣较小,只有4.4%的被调查者非常喜欢在街巷活动,外来人员的进入对公共空间的利用并没起太大推动作用。外来人员对街巷活动的偏好较低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原因。5.2.1主观层面如图5.12,外来人员在该地块的居住时间普遍较短,有53.8%的被调查者的居住时间短于一年。居住时间短,导致外来人员与邻居间熟悉程度较低。48.8%的被调查者表示不认识邻居,19.5%的人只知道邻居的模样并没有交往(图5.13)。邻里关系欠佳是外来人员在街巷空间活动主观层面上的瓶颈。5.2.2客观层面地块内外来人员以从事服务业为主,被调查者中有56.1%从事餐饮业,还有12.2%和9.8%从事零售商业和服装销售(图5.14)。由于餐饮、零售等服务业的工作时间一般较长,且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其工作时段一般是在居民的闲暇时段。正常闲暇时间的缺乏,在客观层面上限制了外来人员在街巷空间中的活动参与性。综上所述:本地居民的外迁和活动地点的迁移,降低了地块活动人员的总量,是导致公共空间活动人员遗失的主要原因;另外,虽然地块外来人员不断增多,但是其对街巷活动偏好较低,并没有真正起到推动公共空间活动人员增加的作用。六.公共空间遗失之三街巷活动的遗失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