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余弦定理及其应用综述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354870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5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余弦定理及其应用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正、余弦定理及其应用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正、余弦定理及其应用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正、余弦定理及其应用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正、余弦定理及其应用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正、余弦定理及其应用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余弦定理及其应用综述(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案7 正弦定理、余弦 定理及应用,(2)a=2RsinA,b=2RsinB, ; (3)sinA= sinB= ,sinC= 等形式, 以解决不同的三角形问题.,返回目录,1.正弦定理: 其中R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由正弦定理可以变形为 : a:b:c=sinA:sinB:sinC;,(1),2R,c=2RsinC,返回目录,2.余弦定理:a2= , b2= ,c2= .余弦定理可以变形为:cosA= , cosB= , cosC= . 3.SABC = absinC= = acsinB= = (a+b+c)r(r是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并可由此计算R,r.,b2+c2-2bccosA,a2

2、+c2-2accosB,a2+b2-2abcosC,bcsinA,返回目录,4.在解三角形时,正弦定理可解决两类问题:(1)已知两角及任一边,求其他边或角;(2)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或角.情况 (2)中结果可能有一解、二解、无解,应注意区分.余弦定理可解决两类问题:(1)已知两边及夹角或两边及一边对角的问题 ; (2)已知三边问题. 5.解三角形的类型 ABC中,已知a,b和A时,解的情况如下:,返回目录,返回目录,7.实际问题中的常用角 (1)仰角和俯角 与目标线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 叫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 叫俯角(如图3-7-1中).

3、,6.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常见题型 测量距离问题、测量高度问题、测量角度问题、计算面积问题、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上方,下方,(2)方位角 指从 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B点的方位角为(如图3-7-1). (3)坡度: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度数.,返回目录,正北,返回目录,(1)在ABC中,a= ,b= ,B=45.求角A,C和边c; (2)在ABC中,a=8,B=60,C=75,求边b和c.,【分析】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或已知两角及一边,可利用正弦定理解这个三角形,但要注意解的判断.,考点一 正弦定理的应用,返回目录,【解析】 (1)由正弦定理 得sinA= . a

4、b,A=60或A=120. 当A=60时,C=180- 45- 60=75, c= . 当A=120时,C=180- 45- 120=15, c= . 由知,A=60,C=75,c= 或A=120, C=15,c= .,(2)B=60,C=75,A=45. 由正弦定理 , 得b= a=4 ,c= a=4 +4.,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评析】 (1)已知两角一边可求第三角,解这样的三角形只需直接用正弦定理代入求解即可. (2)已知两边和一边对角,解三角形时,利用正弦定理求另一边的对角时要注意讨论该角,这是解题的难点,应引起注意.,在ABC中,a,b,c分别是角A,B,C的对边,且 . (1)求B

5、的大小; (2)若b= ,a+c=4,求ABC的面积.,【分析】由 ,利用余弦定理转化为边的关系求解.,考点二 余弦定理的应用,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解析】 (1)由余弦定理知,cosB= ,cosC= . 将上式代入得 整理得a2+c2-b2=-ac, cosB= B为三角形的内角,B= .,(2)将b= ,a+c=4,B= 代入b2=a2+c2-2accosB,得b2=(a+c)2-2ac-2accosB, b2=16-2ac(1- ),ac=3. SABC = acsinB=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评析】(1)根据所给等式的结构特点利用余弦定理将角化边进行变形是迅速解答本题的关键.

6、(2)熟练运用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同时还要注意整体思想、方程思想在解题过程中的运用.,对应演练,在ABC中,a,b,c为A,B,C的对边,B= ,b= , a+c=4,求a.,由余弦定理b2=a2+c2-2accosB =a2+c2-2accos =a2+c2+ac=(a+c)2-ac, a+c=4,b= ,ac=3, a+c=4 ac=3,返回目录,联立,解得a=1或a=3.,返回目录,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b2+c2-a2+bc=0. (1)求角A的大小; (2)若a= ,求bc的最大值; (3)求 的值.,考点三 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 用,【分析】 (1)b2+

7、c2-a2+bc=0的结构形式,可联想到余弦定理,求出cosA,从而求出A的值. (2)由a= 及b2+c2-a2+bc=0,可求出关于b,c的关系式,利用不等式,即可求出bc的最大值. (3)由正弦定理可实现将边化为角的功能,从而达到化简求值的目的.,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解析】 (1)cosA= 又A(0,180),A=120. (2)由a= ,得b2+c2=3-bc, 又b2+c22bc(当且仅当c=b时取等号), 3-bc2bc(当且仅当c=b时取等号). 即当且仅当c=b=1时,bc取得最大值为1.,(3)由正弦定理得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评析】 (1)在三角形中求角,往往选择先

8、求该角的 余弦值,然后利用余弦函数在(0,)上的单调性求角. (2)正、余弦定理能实现边角转化,在解题时一定 要重视.,返回目录,对应演练,已知ABC是半径为R的圆内接三角形,且2R(sin2A-sin2C)=( a-b)sinB. (1)求角C; (2)试求ABC面积S的最大值,(1)由2R(sin2A-sin2C)=( a-b)sinB,两边同乘以2R,得(2RsinA)2-(2RsinC)2=( a-b)2RsinB,根据正弦定理,得a=2RsinA,b=2RsinB,c=2RsinC, a2-c2=( a-b)b,即a2+b2-c2= ab.,再由余弦定理,得cosC= , 又0C,C

9、= . (2)C= ,A+B= . S= absinC= (2RsinA)(2RsinB) = R2sinAsinB=- R2cos(A+B)-cos(A-B) = R2 +cos(A-B) . 0A,0B,-A-B, 当且仅当A-B=0,即A=B= 时,sin(A-B)=1,S取到最大值 R2.,返回目录,返回目录,已知方程x2-(bcosA)x+acosB=0的两根之积等于两根之和,且a,b为ABC的两边,A,B为两内角,试判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考点四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分析】先由已知条件得出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要判定三角形的形状,只需将边角关系转化为边之间或角之间的关系即可判定.,返回

10、目录,【解析】方法一:设方程的两根为x1,x2,由韦达定理知 x1+x2=bcosA,x1x2=acosB. 由题意有bcosA=acosB,根据余弦定理得 b =a , b2+c2-a2=a2+c2-b2, 化简得a=b,ABC为等腰三角形.,方法二:同方法一得bcosA=acosB, 由正弦定理得2RsinBcosA=2RsinAcosB, sinAcosB-cosAsinB=0,即sin(A-B)=0. 0A,0B, -A-B. A-B=0,即A=B.故ABC为等腰三角形.,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评析】 由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判定三角形的形状,其基本思路是根据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进行边角变换,

11、全化为边的关系或全化为角的关系(一般化为角较方便),然后利用简单的平面几何知识即可判定.应注意式子的等价变形和隐含条件的挖掘,以免漏解或增解.,对应演练,在ABC中,sinA= ,试判断ABC的形状.,返回目录,解法一:由条件,得 0(否则A=), 2sin2 =1,即cosA=0. 又0A,A= ,即ABC为直角三角形.,返回目录,解法二:用正、余弦定理得 a( ) =a+b. 化简,得a2=b2+c2,故ABC为直角三角形.,返回目录,返回目录,某观测站在城A的南偏西20的方向,由城A出发的一条公路,走向是南偏东40,在C处测得公路上B处有一人,距C为31千米,正沿公路向A城走去,走了20

12、千米后到达D处,此时CD间的距离为21千米,问:这人还要走多少千米才能到达A城?,【分析】正确画出图形,综合运用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解题.,考点五 测量问题,返回目录,【解析】本题为解斜三角形的应用问题,要求这人走多少路可到达A城,也就是要求AD的长.在ACD中,已知CD=21千米,CAD =60,只需再求出一个量即可. 如图,令ACD=,CDB=,在CBD中,由余弦定理得,sin= . 而sin=sin(-60)=sincos60-sin60cos = 在ACD中, , AD= =15(千米). 这个人再走15千米就可到达A城.,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评析】 在解决与解三角形有关的问题时,首先

13、要明确题意,正确地画出图形,然后根据条件和图形特点寻找是否存在可解的三角形,如果有,则可先解之,进而为解决其他三角形创造可解条件,使问题逐一得到解决.,返回目录,如图,测量河对岸的塔高AB时,可以选与塔底B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测点C与D.现测得BCD=,BDC=,CD=s,并在点C测得塔顶A的仰角为,求塔高AB.,对应演练,在BCD中,CBD=-. 由正弦定理,得 . 所以 在RtABC中, AB=BCtanACB=,返回目录,返回目录,沿一条小路前进,从A到B,方位角(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AB方向所成的角)是50,距离是3km,从B到C,方位角是110,距离是3km,从C 到 D, 方位角是

14、140,距离是(9+3 )km.试画出示意图 , 并计算出从A到D的方位角和距离(结果保留根号).,【分析】画出示意图,要求A到D的方位角,需要构造三角形,连接AC,在ABC中,可知BAC=30,用余弦定理求出AC,再在ACD中,求出AD和CAD.,考点六 求角度、高度问题,返回目录,【解析】示意图如图所示,连接AC,在ABC中,ABC= 50+(180-110) =120,又AB=BC=3, BAC=BCA=30. 由余弦定理可得,在ACD中,ACD=360-140-(70+30)=120, CD=3 +9. 由余弦定理得 由正弦定理得sinCAD=,返回目录,CAD=45, 于是AD的方位角为50+30+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