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政治部分总汇.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347583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部分总汇.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部分总汇.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部分总汇.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部分总汇.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部分总汇.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部分总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基础知识政治部分总汇.(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共基础知识政治(一)、哲学1.哲学“philosophy”追求、智慧,即“爱智”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2.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一般与个别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2) 、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1.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的古典哲学(直接来源: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2.政治经济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 :英、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二、哲学基本问题恩格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否存在同一性问题三、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一)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典型观点:l.“万物皆备

2、于我。”(孟子)2.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王阳明)3.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典型观点:l.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 (老子)2.万物皆是一理(程颐)3.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黑格尔)4.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柏拉图)5.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二)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视为世界本原。局限性:非科学性、直观性、猜测性的,并有可贵的辩证法思想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物质结构的某种属性即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主要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懂辩证法)、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

3、心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一、物质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2)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运动是绝对,静止是相对的3) 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注:静止是认识的基础和

4、起点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1)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特点是三维性。(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3)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人的时间观念既有相对性又有可变性二、意识1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了决定性作用:(2)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2)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3)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意识活动的创造性;意识活动对人体活动的控制。意识对客观世界

5、的改造作用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普遍联系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2.联系与系统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1)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赖的。2) 整体不等于各个孤立部分的总和二、发展(一)含义(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2) 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二)发展的一般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6、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反的性质和趋势。(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1)内因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2)外因外因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2)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指在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

7、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第一,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非主要矛盾的解决也制约、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第二,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居支配地位,其主导的决定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处于被支配地位,其次要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方法论:全面地看问题,坚持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区别:区分主要矛盾与矛盾主要方面1、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主要矛盾)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矛盾主要方面)2、关键词主要矛盾“重点、中心、关键、核心、基础、放在首位、突破口等”主要方面:“本质、主流、

8、主体、方向、大局、性质、基本面、实质、优势、绝大多数、总的来说、总体上来讲”2、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度的含义(1)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2)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3)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3、否定之否定规律1)辩证的否定观(1)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3)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4)辩证的否

9、定是“扬弃”(实质)。“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2)否定之否定。(1)事物以其内在矛盾为动力,从自我肯定到自我否定,又到否定之否定。(2)从事物发展过程看,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便形成一个展周期;(3)从表现形态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即曲折前进的过程。4、形而上和辩证法判断标准:形而上:孤立、静止、片面。辩证法:联系、发展。量变质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唯心主义不等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等于辩证法,有的唯心主义者也承认辩证法,有的唯物主义者(机械唯物主义)则采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世界认识论一、认识的本质1、本质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

10、体的能动的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认识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的、社会的人,包括个体、集体和社会。客体是指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3、实践与认识(理论)的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实践是检验人们的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 认识反作用与实践二、认识的基本规律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

11、是认识的任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2)认识运动的无限性(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都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3、真理1)客观性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唯物论观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历史

12、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指: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2)杰出人物是在社会的某一领域有着突出贡献,对历史发展起过重大促进影响的人。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历史进程的影响者,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历史事件,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但不能超越人民群众的作用,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政治之毛概(中共近代史、党史)鸦片战争-五四运动(1840-1919)一、列强侵略(一)鸦片战争(18401842 年)直接原因: 1839年6月26 日虎门销烟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海国图志结果:

13、南京条约。(1)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2)割让香港岛给英国之后: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发动结果: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 年)马关条约割 辽东半岛、 台湾极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四)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英、俄、德、法、美、日、意、奥。1901辛丑条约二、太平天国1、标志:1851年金田起义2、发展:1853年定都天京1856年天京事变3、失败:1864 夏,湘军攻陷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3、 洋务运动四、戊戌变法1、严复天演论2、1895年公车上书3、1898年百日维新五、辛亥革

14、命1911年10 月10 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史上第一次巨变注:第二次是建国(第三次是改革开放(6、 新文化运动开始:1915年青年杂志口号:民主、科学人物:陈独秀、李大钊3、十月革命的影响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4、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标志着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迈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革命的领导权是区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1-1927)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新民主主义思想的提出1、中共一大时间:1921 年7 月23-31日地点:上海 浙江嘉兴两个数字:12、53主要内容: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局书记:陈独秀组织委员张国焘宣传委员李达2、中共二大时间:1922 年7 月地点:上海主要内容: 提出党的纲领党的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最低纲领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组织委员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