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下通论复习提纲.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337154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下通论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下通论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下通论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下通论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下通论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下通论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下通论复习提纲.(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汉语下 通论复习提纲一二册通论通论九、十 否定句、疑问句一、关于古代汉语宾语的词序问题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形变化的语言,汉语在表达意思的时候,主要靠词序和虚词。古代汉语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形式:(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这主要有两种情况:1、 动宾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2、 介宾前置如:吾谁与归?“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律先秦汉语中是相当严格的(先秦两汉98%),很少例外,只有“何如”常说成“如何”。此二者意思相同,来源不同,在发展过程中殊途同归,变成凝固格式,意思是“怎么样”、“怎样”。“如何”的变化轨迹大致如下:(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使民敬,忠以劝,如之

2、何?(3)与不谷同好,如何?可见,“如何”是由“如何”紧缩而来的一种句式,“何”本来是谓语,由于紧缩粘在了“如”字之后,好像成了宾语。这样看来,“如何”是不可作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例外来看待的。汉代以后,疑问代词宾语前置逐渐转为后置。但仿古的文言文仍以前置为多。(二)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两个条件在古代汉语里,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是全句必须是否定句,第二宾语必须是代词。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记住“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这个名称,实际上就记住了这两个条件。如: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四种形式:不、毋(无)、未、莫否定词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在先秦不如疑问代词作宾语那么严格,从甲

3、骨文开始就已经出现后置,先秦文献也有不少用例。(三)宾语前置用代词“是”或“之”复指(见前说)二、关于否定句和否定词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其形式标志是有否定词。否定词主要有以下三类:(具体区别相见教材。)否定副词,如“不”“弗”“毋”“勿”“未”“否”“非”“微”等动词“无”否定性无定代词“莫”。其中用“不”“毋”“未”“莫”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如果宾语是代词,一般要前置,(说已见前 )三、关于疑问句和疑问词在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须有疑问词的帮助,方能发出疑问。表示疑问的句子有时用疑问代词,有时用疑问语气词,有时候二者都用。例见第271页。疑问代词作宾语必须前置,说详宾语前置节。疑问代词()

4、谁、孰、何“谁”字跟现代汉语的“谁”一样,是指人的疑问代词。(例子均见教材) “孰”字经常表示选择,可指人,亦可指物。 “孰”和“谁”有一点不同,它除了指人,也可以指事物。 “孰”字还和“与”、“若”连用,构成一种凝固结构,用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何”字一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是指物的疑问代词,可作宾语、定语,还可作状语。语法功能区别: “谁”“何”都可以用作定语(“孰”字不能),但是“谁”字後面一般用“之”字,“何”字後面不能用“之”字。 “何”字又可用作状语,表示“为什麽”“怎麽”的意思。(2)安,恶,焉,胡,奚,曷这六个疑问代词只能用作宾语(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和状语,用

5、作状语要比用作宾语常见。用作宾语的 “安”“恶”是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可以译成“哪里”;“胡”“奚”“曷”和“何”字相当,可以译成“什麽”。作为宾语,“恶”字只用于“恶在”“恶乎”,而很少用在其他动词和介词前面。用作状语的“胡”、“奚”“曷”一般询问原因,可以译成“为什么”。 (二)疑问语气词(例子均见教材) (1)乎,诸疑问语气词“乎”字,表示纯粹的疑问。a、在是非问句裏,发问的人把一件有疑问的事情全部说出来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往往用语气词“乎”字,这种“乎”字要译成“吗”。b、在选择问句里,“乎”字要译成“呢”。c、在特指问句里。 “乎”字跟疑问代词,否定词以及常见的“岂”字、“宁”

6、字相呼应时,往往表示反问。(2)与(欤),邪(耶)“与”(欤)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吗”字或“呢”字。“与”和“乎”的分别是:除了有疑问代词或在选择问句而外,“与”字一般不表示纯粹的疑问。用“与”的时候,在多数情况下,是说话人猜想大约是这样一件事情,但是还不能深信不疑,要求对话人加以证实。 “邪”(耶)字和“与”(欤)字的语法作用相同。(3)哉“哉”字的主要用途有二:一是表示反问,一是表示感叹。表“感叹”是其主要用法。它永远不表示纯粹的疑问;而且,一般地说,要有疑问代词或“岂”字跟它呼应,才能表示反问。 “哉”字和它前面的形容词也可以提到句首,构成倒装句,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四、与疑问句或疑问语

7、气词有关的几种语法现象。 (1)几种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 第一、“不亦乎”,是古代的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说法。例如: 第二、“何以为”。例如: “为”处理为语气词,“何以”表示“何用”、“为什么用”,作状语。 第三,“何之有”。这是宾语前置句式。(2)语气词的连用 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通论十一 词类的活用主要掌握教材中涉及的各类的词类活用现象,能分析各例子词类活用的具体类别。尤其注意使动、意动的区别:第346页:是动用法是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之一。它实际上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第347页:形容词也常常用如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第3

8、48页:形容的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通论十二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重点:(1)人称代词,主要掌握各自语法功能的不同。第357页:在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是单复数同形的。第358页: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谦称代替了第一人称,尊称代替了第二人称。谦称和尊称都是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它们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2)指示代词,主要掌握各自语法功能的不同。(3)“者”字、“所”字都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主要掌握各自的不同用法。与今天“的”字的区别。古汉语通论(十二)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一样

9、,也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但古今汉语的代词体系仍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古代汉语有两类比较特别的代词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一类是无定代词“或”和“莫”,另一类是辅助性代词“者”和“所”。第二,古汉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都使用了许多与今天完全不同的形式,比如同是第一人称代词,古汉语不但有“我”,还有“吾”、“余”、“朕”、“卬”等;与现代汉语指示代词“这”相当的,不但有“此”,还有“是”、“斯”、“兹”等。第三,古代汉语人称代词体系不完备,第三人称代词发育不全。严格来说,先秦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的职务是由指示代词“其”和“之”来承担的。

10、(一)人称代词在上古汉语里,“我”和“予”(余)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可以用作主语、定语,但一般不用作宾语。如果在否定句里,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却又可以用“吾”字了。(2)“女”(汝)“尔”“若”“而”“乃”都属於第二人称。第二人称代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另一类是“而”和“乃”,一般只作定语,偶尔可作主语,但绝不作宾语(连否定句的宾语都不能)。(3)“其”和“之”同属第三人称,“其”字略等於现代汉语“他的”“她的”“它的”;“之”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他”“她”“它”。这种“其”用作定语,“之”用作宾语。在上古汉语里,“其”字不能用作主语。

11、在许多地方“其”字很像主语,其实不是;这是因为“其”字所代替的不是简单的一个名词,而是名词加“之”字。例如: 例见教材这些地方的“之”字不能译为现代汉语的“的”。同理,这些地方的“其”字也不能译为“他的”、“她的”、“它的”,只能译为“他”、“她”、“它”。也就是说,这样的句子,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把偏正结构译为主谓结构,但是,我们不能根据译文来分析古代的语法结构。从语法结构上看,正如这些地方的名词必须认为是定语一样,“其”字也必须认为是定语,不能认为是主语。因为这种“其”字只能和後面的成分合成一个词组作整个句子的主语(如“其负大舟”)或宾语(如“其入”),而不是“其”字本身能用作主语。这是

12、古今语法的一个不同之点。中古以後,偶然有人把“其”字用作主语,那是不合上古语法规律的。古文家仍旧遵用上古语法。以上是本教材的观点。但是下面的句子似乎与此说法相悖,“其”其实可作主语。如:绛无贰志,事君不避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左传襄公三年)(“其”指代魏绛)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战国策楚策)(“其”指代楚王新纳的美人)因此,上古汉语第三人称“其”的语法功能应该改为“一般只作定语”比较合适。“之”和“其”虽然同属第三人称,但是可以灵活运用:有时候是说话人本人自称,有时候是指称对话人。也就是说,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有时活用为第二人称。例如:古代汉语的第三人称,除了“其”“之”外,还

13、用“彼”。它本来是指示代词,但有时也用来称代人。如: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滕文公)总之,上古的第三人称代词基本上都是借用别的词类来充当,而且用法也比较特殊。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到六朝时才出现,最早是用“伊”和“渠”。现在的闽方言仍保留着“伊”,粤方言则保留着“渠”。关于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复数表示法:在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是单复数同形的。因此在具体的句子中,人称代词是单数还是复数,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古代汉语名词活用作人称代词的问题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谦称代替了第一人称,尊称代替了第二人称。谦称和尊称都是名词(或形容词用如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它们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在否定句中

14、不放在动词前面);但是,从词义上说,它们又表示了“我”或“你”。例见教材此外,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称人之字也是一种尊称。例见教材总的来看,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用得少些,有两个原因:(1)古代汉语省略主语的地方较多,而且第三人称代词不用作主语;(2)谦称和尊称代替了人称代词。 (二)指示代词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有“是”“此”“斯”“兹”“彼”、“夫”、“之”、“其”、“若”、“尔”、“然”等。、是、此、兹、斯这四个是近指代词,可译为“这”、“这个”、“这些”等。其中“此”的指示性最强,与远指代词“彼”相对,是真正的近指代词。“斯”有些近似远指代词的“夫”,指代性比“此”轻。“兹”出现得早,甲骨文中

15、就有,本来是远近不分的,是个泛指代词。“是”更多的是用在承前指示中,用于复指。例如: 、彼、夫这两个是远指代词。如: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孟子公孙丑上) “彼”的指示性很强,后来发展为带有人称代词的性质,差不多完全等於现代的“他”或“他们”。例如: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滕文公上)但是,“彼”字始终没有完全丧失它的指示性。由於它表示远指,所以它又常常带着轻视的意味(如论语宪问:“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意即“那人哪!那人哪!”不加以评论。) ,可见“彼”到底不是正式的人称代词,所以古代汉语里一般不用它来表示“他”或“他们”的意义。“夫”的指代性较轻,翻译时往往不必译出;用在句首时,往往虚化为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其实这种句首语气词“夫”还仍然带有指示性质,因此语气词“夫”和指示代词“夫”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之、其“之”是一个泛指代词,“其”是一个特指代词。如: 之子于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