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1.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333063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5.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1.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1.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1.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1.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1.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1.(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主讲教师:陈红兵,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哲学,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体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是世界观的具体体现。,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是哲学不能回避的

2、最基本问题。 是人类认识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 是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在什么意义上说哲学基本问题:,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思维和存在关系,思维能否反映存在问题(认识论),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内容,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哲学上的二元论,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本体论),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3、哲学基本派别:,世界,是什么,怎么样,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1)两大基本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物质,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精神,认为意识

3、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第1章,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存在,水,原子,唯心主义:,朱熹,客观唯心主义: 某种客观的精神和原则是先于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主观唯心主义: 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 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 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 础,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理在气先,第1章,“水者,万物之准也,诸生之淡也,韪非得失之质也”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 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

4、;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 “水一则人心正,水清则民心易”(管子水地),二元论,笛卡尔的二元论: 世界的本原是两个:心灵和物体。 二元论不可能保持在唯物、唯心观念中的中立和独立地位,最终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可知论,凡以知,物之理也,可以知,人之性也。,荀子,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不可知论,康德,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物自体不可知”,两大从属哲学派别,辩证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用孤立和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根存在和作用,一、

5、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2、意识的起源和本质,(1)意识的起源(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社会劳动在意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意识产生的三个决定性环节,人,高等动物,低等生物,无生命物质,意 识,简单的感觉心理,刺激感应性,反应特性,小 结,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2)意识的本质(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意识是物质世界

6、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主观差异与其客观根源;虚假反映与其客观基础 (东汉)王符: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小 结,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P31),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 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 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线。,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客观实在性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的辩证关系),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 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 奠定了理论基础。,一、物质

7、世界的客观存在,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一切运动形式皆以物质为主体。,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的含义 物体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事物的根本性质在一定时期内未变,“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者含动,静不舍动。” 王夫之,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8、 生命系统的自组织运化(和谐为静),反对两种错误: 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是形而上学。 如芝诺:“飞矢不动” ;僧肇:“事各性住于一世”。 否认静止的相对性,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如庄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佛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人甚至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评析:,进化方向,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各运动形式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退化方向,(4)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点:是一维性,即不可逆性。,回 乡 偶 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

9、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上下四方谓之宇 往古来今谓之宙淮南子齐俗训,匆 匆朱自清,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三维性。 一是表现为一定的体积 二是表现为一定的位置,(2)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统一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进行的; 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时间空间并不是抽象的容器。),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3)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体现了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0、 时空的不变性和可变性体现了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时空的可变性:爱因斯坦相对论;宇航员现象),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认为,重力场的时间空间特性是依赖于物质的质量分布的,物质的质量愈大、分布愈密、重力场愈强,则空间的“曲率”就愈大、时间的流逝就愈慢。,人类社会是否同样具有物质性呢?,2、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的实践活动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11、)和生产关系(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具有客观物质性。,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意识的物质基础(P30关于意识的内容) 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动态的、有机的统一,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一切从实际出发。,世界在形态上是多样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二、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基本特征 3、实践的基本形式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实践的涵义(34-2) 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客观物质性 :区别于精

12、神活动,是实践的一般 本质。 自觉能动性 :有意识的能动的活动,区别于动 物的本能活动。 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一种具体的、历史的活动。,2、实践的基本特征(35-2),二、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的,(1)客观物质性 :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区别于精神活动。,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工具,客观现实,二、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的,;实践的结果和成果具有物质性;实践的水平、深度、广度受客观条件、客观规律制约。,(2)自觉能动性 :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具有能动性。与动物本能的活动相区别。,愚公移山,二、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的,(3)社会历史性:实践主体是社会的人;实践内容、性质、范围、水平受社会

13、历史条件制约,随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的,3、实践的基本形式(35-3),生产实践(改造自然满足人自身需要的活动;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也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调整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中的矛盾的活动36-1h,如政治活动,社会改革活动阶级关系与阶级斗争) 科学实验(A含义:是指科学上为阐明某一现象、揭示其客观规律而创造条件,以便观察它的变化和结果的过程;B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C还包括人文社科实验;D特点: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实验仪器和装备为手段(社会调查),以探索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二、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的,

14、增列:教育实践、艺术实践、医疗实践,(1)生产实践,二、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的,(2)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二、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的,(3)科学实验,二、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的,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36-2人通过社会实践得以产生、生存,社会实践决定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的本质。),第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区别于其他动物) 第二,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社会关系、人的社会性本质均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第三,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生存)是对象性的活动。(人通过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二、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的,1、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世界分化和统一的

15、基础,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差别(37-3) 自然界(独立于人的活动未被纳入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天然世界、自在的世界): 从时间上看(人类世界产生之前); 从空间上看(人类社会尚未深入到)。 人类世界(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属人世界),(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二、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的,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37-4) 共同性:都具有客观实在性,都是客观世界的组成部分 相互作用: 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形成的前提,是构成社会客观性的基础; 人类世界不断改变自然界,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二、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的,(3)社会实践对人和自然

16、关系的影响(37-5,6,7),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 人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更主要是社会存在物;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一种实践关系,与动物本能的关联相区别): A 人与自然关系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始终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 B(37-6)人在总体上、根本上 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 C通过社会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37-7)生态环境危机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失衡,二、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的,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39-2)。,二、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的,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9-3)。,二、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