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检测讲解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331173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PPT 页数:137 大小:5.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血液学检测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37页
临床血液学检测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37页
临床血液学检测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37页
临床血液学检测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37页
临床血液学检测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床血液学检测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血液学检测讲解(1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床血液学检测,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细胞发育的三个阶段:造血干细胞阶段、造血祖细胞阶段和形态上开始可以识别的原始及幼稚细胞阶段。,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及增殖示意图,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验,血液一般检验包括: 1.血液细胞成分的常规监测(blood routine test) 2.网织红细胞监测 3.红细胞沉降率检测,血液常规检测,传统血液常规检测(blood routine test),是指外周血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和质量的检验,包括: 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 RBC) 血红蛋白测定(hemoglobin HB ) 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2、 cell count WBC)及其分类(differential count DC),血液常规检测,近年来由于血液学分析仪的广泛应用,增加了 红细胞平均值测定; 红细胞形态检测; 血小板平均值测定; 血小板形态检测。,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的检测,表4-2-1 健康人群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参考值 人群 RBC Hb 成年男性:(4.05.5 )1012/L 120160g/L 成年女性: ( 3.55.0 ) 1012/L 110150g/L 新 生 儿: (6.07.0)1012/L 170200g/L,临床意义,定义:是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量高于参考值高限。 (最好有多次检查

3、的结果) 可分为两类: 相对性增多 绝对性增多,(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1、相对性增多,是指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使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相对增加。 见于: 严重呕吐、 腹泻、 大量出汗、 多尿、 大面积烧伤、 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尿崩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2. 绝对性增多,临床上称为: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erythrocytosis),按发病原因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后者称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1) 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减低所致。 红细胞增多的程度与缺氧的程度成

4、正比。生理性红细胞数生成素代偿性增加; 见于:胎儿及新生儿、高原地居民。,Physiologic increase of EPO,1) 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病理性增加 见于:严重的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2) 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增加是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如: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肾胚胎瘤、肾上腺皮质腺瘤、子宫肌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目前认为是多能造血干细胞受累所致。 其特点是红细胞持续

5、性增多,可高达(710)1012/L ,血红蛋白达180240 gL,全身总血容量也增加,白细胞和血小板也不同程度增多。 本病属慢性和良性增生,部分病人可转为白血病。,相对性增加:血浆减少 绝对性增加 原发性:真红 继发性: EPO代偿性增加:生理性、病理性 EPO非代偿性增加:肿瘤、肾脏疾病,(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1) 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及15岁以前的 儿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一般比正常成人约低10%20%; 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均可使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减少。,(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2)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根据贫血产生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可将贫血分为三大类。 一、

6、红细胞生成减少 二、红细胞破坏增多 三、红细胞丢失,红细胞形态检查,(三)红细胞形态改变,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在血涂片中见到为圆形,大小较一致,直径69m,平均7.5m,中央淡染区大小约相当于细胞直径的1/32/5。 病理情况下外周血中常见的红细胞形态有以下几种:,1、大小异常,(1)小红细胞(microcyte):红细胞直径小于6m。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2)大红细胞(macrocyte):直径大于 10m。 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也可见于巨幼细胞贫血。,(3)巨红细胞(megalocyte):直径大于15m。 常见于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贫

7、血 (4) 红细胞大小不均(amisocytosis):红细胞大小悬殊,直径可相差一倍以上。 这种现象见于病理造血,反映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旺盛。,2 形态异常,较常见的有: (1) 球形细胞(spherocyte) :直径小于6m,厚度增加大于2.9m。,(2) 椭圆形细胞(elliptocyte) :红细胞的横径/长径0.78,呈卵圆形,或两端钝圆的长柱状。,2 形态异常,(3) 口形细胞(stomatocyte) ;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呈扁平裂缝状,宛如微张口的嘴形或鱼口状。 (4)靶形细胞(target cell ) :细胞中央淡染区扩大,中心部位又有部分色素存留而深染,状似射击之靶标。

8、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等。,2 形态异常,(5) 镰形细胞(sickle cell) :形如镰刀状,见于镰形细胞性贫血。 (6) 泪滴形细胞(dacrycyte,teardrop cell ) :细胞呈泪滴状或手镜状。见于骨髓纤维化,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7)棘细胞(acanthocyte,burr cell)及刺细胞(spur cell):棘细胞外周呈钝锯齿状突起,刺细胞外周呈不规则、不均匀的靴刺状突起。 见于:棘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无脂蛋白血症)也可见于脾切除后、酒精中毒性肝病、尿毒症等,2 形态异常,(8)裂细胞(schistocyte);又称红细胞形态

9、不整,红细胞异形性,指红细胞发生各种明显的形态学异常改变而言。红细胞可呈梨形、泪滴形、新月形等 见于:红细胞因机械或物理因素所致的破坏,为微血管病性溶血的表现,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综合征、恶性高血压以及心血管创伤性溶血性贫血等。,2 形态异常,(9)红细胞缗钱状形成(rouleaux formation):涂片中红细胞呈串状叠连似缗钱状。 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3染色反应的异常,(1)低色素性(hypochromic):红细胞染色过浅,中央苍白区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最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也

10、可见于某些血红蛋白病。,3染色反应的异常,(2) 高色素性(hyperchromic):红细胞染色深、中央浅区消失。 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3)嗜多色性(多染色性polychromatic):红细胞呈淡灰色或紫灰色。 见于增生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4结构的异常,(1)嗜碱性点彩: (2) 染色质小体: (3) 卡波环 (4) 有核红细胞,4结构的异常,嗜碱性点彩(basophilic stippling):胞浆内出现深蓝色颗粒。见于增生性贫血、重金属中毒、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4结构的异常,染色质小体(Howell-Jolly小体):胞浆内出现深桔红色颗粒,数量不等

11、。见于增生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脾切除后。,4结构的异常,卡-波氏环(Cabot):胞浆出现8字形环。见于增生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脾切除后、铅中毒等。,4结构的异常,有核红细胞(nuclcated erythrocyte):见于增生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临床意义】RBC形态变化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RBC大小不一:小RBC、大RBC、巨RBC、RBC大小不均。 2、RBC内血红蛋白含量改变:低色素性、高色素性、嗜多色性。 3、RBC形态改变:球形、椭圆形、靶形、口形、镰形、棘形、泪滴形、缗钱状、裂RBC。 4、胞内出现异常结构:嗜碱性点彩、 染色质小体

12、、 卡波环、 有核红细胞,二、白细胞的检测,(一)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 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1112)109/L,临床意义:,通常白细胞数高于10x109/L称白细胞增多,低于4x109/L称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均有变化。 由于外周血中白细胞组成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尤其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故在大多数情况下,白细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淋巴细胞等数量上的改变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变化。,白细胞的分类,外周血涂片,经Wright染色后观察其形态,白细胞可分为下列5种类型: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

13、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二、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erential count, DC),Differential Count (WBC+DC),5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细胞类型 百分数(%) 绝对值(109/L) 中性粒细胞(N) 杆状核(st) 05 0.040.5 分叶核(sg) 5070 27 嗜酸性粒细胞(E) 0.55 0.050.5 嗜碱性粒细胞(B) 01 00.1 淋巴细胞(L) 2040 0.84 单核细胞 (M) 38 0.120.8,各种类型白细胞的特点及变化的临床意义,(一)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可分为两类: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镜

14、下特点:细胞体呈圆形,直径1013um。胞质丰富,染粉红色,含较多细小均匀的淡粉红色中性颗粒。胞核为深紫红色,染色质紧密成块,核形弯曲呈杆状者称为杆状核,核呈分叶者,称分叶核。,临床意义,1.中性粒细胞增多(neutrophilia) 在下列生理情况下可暂时性升高: (1)下午较早晨为高 (2)妊娠后期及分娩时 (3)剧烈运动或劳动后 (4)饱餐或淋浴后 (5)高温或高寒,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neutrophilia),(1) 急性感染: 特别是化脓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为最常见原因。 应注意,在某些极重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不但不高,反而减低。,(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

15、量血细胞破坏,严重外伤 较大手术后 大面积烧伤 急性心肌梗死 严重的血管内溶血 1236h内,白细白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增多,(3)急性大出血,在急性大出血12h内,周围血中Hb和RBC尚未下降,而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却明显增多,特别是内出血时,WBC可高达20 109/L,(4)急性中毒,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尿毒症 妊娠中毒症 急性化学药物中毒 急性铅、汞中毒 安眠药中毒 生物性中毒 昆虫毒 蛇毒 毒蕈中毒,(5)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 及恶性肿瘤,大多数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WBC数呈不同程度的增多,可达数万或数十万。 急性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伴细胞质量改变。 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MPD) 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骨髓纤维化。 本组疾病均为多能干细胞的病变引起,具有潜在演变为急性白血病的趋势。 各类恶性肿瘤,特别是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等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2.中性粒细胞减少(neutropenia) p255,(1) 感染: (2) 血液系统疾病: (3) 物理、化学因素损伤: (4)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5) 自身免疫性疾病:,(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