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的本质与文化的思考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5297229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7.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教育的本质与文化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于教育的本质与文化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关于教育的本质与文化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关于教育的本质与文化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教育的本质与文化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教育的本质与文化的思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教育的本质与文化的思考 陈怡 康德说:“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教育的本 质到底是什么,虽然有不少人研究过,也有一些著名的观点,却仍值得我们思考。 一、教育是什么 先让我们思考一下教育是什么。翻开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 的:“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教育大词典是这 样解释的:“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样的解释具有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在中国的汉字中,教育是由“教”和“育”两个字组成的。 “教”字从孝从文,说文解宇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而对“育”字的 解释是“养子使作善也”。总之,中国人对教育的理解注重两点

2、:一是教育的方 法:上行下效;一是教育的目的:作善行孝。仔细体会一下上述解释,不管是现代 的解释,还是古代的解释,都是将受教育者放在被动的位置,由教育者施教。 和中国人不一样,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 e d u c a r e ,本义为引出或发 挥,即引导受教育者的固有能力得到完满发展,引出一个人内在的潜能。所以, 当年苏格拉底采用助产士的方法进行教育。 正因为中国对教育有如此的理解,所以历来十分强调教育者的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时也强调了教育是一个“教化、示 范、养成”的完整过程。但是,另一方面,受教育者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主 体性和主动性,成了中

3、国教育的最大弊端。于是,有人提出,在学校中教师是主 导,学生是主体,试图以此改变学生的被动状况,但实际情况并未有太大改变。 原因在于,仅仅在提法上改一改,又没有明确新的客体,所以学生仍然处于客体 的位置。因此,在2 0 世纪9 0 年代,有人提出了大教育观,将教育定义为:教育是 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共为主体、以教育资源为客体所进行的主体之间和主 陈怡,中国大学教学) 主编,东南大学原教务长。 关于教育的本质与文化的思考 7 1 客体之间的、以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我们认为,这样的定义反 映了时代的发展,有助于对教育本质的进一步理解。因为和传统的定义相比,这 个定义首先对教育的主体

4、和客体有了明确的说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为教育 的主体,而客体是教育资源。同时,对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有了很大的扩充:既有 传统的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直接进行的或通过教材等进行的教育,也有受教育者 直接通过教育资源进行学习或向同学的学习方式,甚至包括教育者向受教育者 学习的方式。还有,对教育的目的有了新的界定:是共同成为完整的人。所谓完 整的人,就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片面发展的人。这样的定义真正将教育 者和受教育者放在了平等的地位。它包含的多元化和平等的现代教育观值得我 们给予充分的重视。 二、教育的目的 我们再对教育的目的进行一下考查。在对教育目的的论述中最著名的莫过 于康德的名言:“教育的目

5、的是使人成为人。”这句话的含义是:教育的目的是使 生物的人成为社会的人。这其中有两层含义:第一步,教育要使人区别于禽兽; 第二步,教育使人成为社会的人。我们常说,人是万物之灵长。人之所以能成为 万物之灵长,就是因为人能通过教育学会他原来不会的东西。所以,教育是人生 中最重要的东西之一,受教育权是人权中最为重要的权利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认为,教育的目的 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和他人一起生活。并将之称为教育的四 个支柱。 我国从2 0 世纪8 0 年代开始推进素质教育,在1 9 8 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 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民

6、族的素质,多出人才,出 好人才。”素质教育的理念将我们对教育的认识推进了一大步:教育的目的不仅 仅是传授知识,也不仅仅是培养能力,最根本的是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基础 上提高人的素质,而且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当然包括提高教育者的素质。 除了上述论述外,我认为,蔡元培先生的观点:教育是健全人格的事业,教育 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人的最高需求层次是实现自 我、成为他自己,也都可以给予我们很好的思考和借鉴。 人格是什么?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说:“人格就是一个人真正是什么。” 普汶认为,人格是个体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合体。人格的内涵,既包括本我、自 我和超我( 弗洛伊德) ,也

7、包括情感、理性和灵性。健全的人格是什么? 我认为, 就是情感、理性和灵性的和谐发展。一个既有发达的理性,又有丰富的情感,为 7 2 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融中的大学文化“海峡两岸大学文化高层论坛”论文集 人通情达理,做事合情合理,还有灵性( 即创造性) 的人,就是具有健全人格的 人。为什么认为人的最高需求层次是实现自我、成为他自己? 因为人生在世,必 有最适合他做,也最能做好的事,正如中庸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这就指一个人必然具有他的天性。所以中庸提倡“尽性”:“能 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 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

8、与天地参矣。”这就是儒家所推崇的“参 赞化育”境界。一个人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做到了尽性,做了最适合他做,也 最能做好的事,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潜能,最大限度地体现他的价值,他就 是最幸福的人。 器是什么? 说文解字解释:“器者,一物之用也。”易传系辞说:“形 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用今天的话讲,器就是工具。所以,蔡元培先 生强调的是,教育的目的是培育人,而不是把人当做材料加工成工具,加工成产 品。这也让我想起康德的名言:“人是目的。任何时候都不能把人作为工具。” 我认为,康德的这句话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任何人都不应该把他人作为自 己的工具;另一方面,一个人也不应该把自己作为工

9、具。在当今社会,把人作为 工具的现象,包括自己把自己作为工具的现象,何其多也! 这是社会的悲哀,也 是教育的悲哀。 三、教育的本质与文化 思考了教育是什么和教育的目的后,我们可以对教育的本质初步归纳如下: 教育应以人为目的,通过教育培育人,发挥人的潜能,增长人的才干,健全人的人 格,使人区别于禽兽,使人成为社会的人,使人成为他自己。但是,教育是通过什 么培育人,发挥人的潜能、增长人的才干、健全人的人格呢? 对此,不同的社会、 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回答。中国处于阶级斗争的年代时,国家突出政治,强调 政治挂帅,回答就是主要通过政治培育人。在改革开放后,国家重视经济建设, 强调科技兴国,回答就是主要

10、通过经济和科技培育人。其实,从本质上讲,教育 主要应是通过文化培育人。教育当然具有政治属性,也具有经济属性,但它的主 要属性是文化。教育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从文化的本质属性看:文化者,人 文化成也。文化的本质就是人化:用人文化育人。所以,正是在培育人、化育人 这一点上,教育与文化有着本质的天然联系。 明确了这一点后,还应该进一步思考:用什么样的文化培育人。回答是用最 优秀的文化。什么是人类最优秀的文化? 既指最优秀的当代文化( 包括最先进 的科学技术) ,也指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后者,主要是西方的古希腊文化和中 关于教育的本质与文化的思考 7 3 国的传统文化。当前,最值得重视的是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一个不知 道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人,就如同一个无根的浮萍,无所归依,四处漂泊。现在 科学上非常重视基因的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人类文化的基因库。要真正了 解文化,必须从源头开始。正如学记中所说:“君子日:大德不官,大道不器, 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 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教育是国之本。教育要以人为本,以文化为本,以优秀文化为本。教育要引 导人认识自己,实现自己,既成为社会的人,也成为他自己。我认为这就是教育 的本质之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