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大自然的语言

上传人:wm****2 文档编号:115155227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2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大自然的语言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大自然的语言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大自然的语言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大自然的语言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大自然的语言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大自然的语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大自然的语言(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自然的语言,初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 提示:课文可分为4个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第一部分(第13段),从四季的自然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介绍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是文章重要的说明内容。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二、读课文,研讨问题 1、阅读第一部分,试给“物候学”下一个定义。 物候学是研究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的一门学问。 2、为了介绍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都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列数字、举例

2、子。(例句略)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有哪四个因素,其语言标志是哪些词语。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四个因素。“首先”、“第二”、“第三”、“此外”。 4、研究物候学具有怎样的意义。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其次是“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虫害。,写作特点 1、本文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2、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思索质疑(二)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兼用了平时说明和生动说明两种方法来说明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阅读这篇文章的第一段以后,想一想:了解气象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如何运用科学的眼光观察自然现象?

3、 大自然的语言的第一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练地描绘了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由于农业生产主要是农作物种植,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如温度、水分、湿度、阳光等等,它的种植、生长、收获等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而不同的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所以可以根据气象物候情况作出判断,安排农业生产。物候现象体现着气候变化的规律,物候的来临受一定的客观因素影响,有它的基本表现,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和变化,就能作出正确判断,合理地安排农业生产。,古诗词中的物候,专题 气象物候,诵读欣赏,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

4、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诗歌大意: 到了五月,祁连山仍旧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天寒地冻。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仍旧看不到一丝春色。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晚上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希望我能用我挎着的剑,像傅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现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诗的前四句描写景物,极写边关的酷寒,以表现戍边将士为国御敌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诗的后四句刻画人物,表现军旅生活的紧张和戍边将士的英勇、警惕。从结构上看,前四句对艰苦环境的描写,正是为后四句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作铺垫,足见作者构思的匠心。这首诗表现了边关将士对家乡

5、的思念和精忠报国的情怀。,1、根据大自然的语言中的物候学知识,你认为形成塞下曲六首(其一)中“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的原因是什么?,思索质疑,2、作者在这里写的目的是什么?,从物候知识来讲,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五月是最热的夏至、小暑,而祁连山尚且如此寒冷,天气如此恶劣,其他季节可想而知。,思索质疑(三),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中“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一句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在于高度差异。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的也是高低气温差异。查阅资料可以从地理资料、气象资料、旅游

6、资料、文学作品中去找,如有条件,可以直接在网络上输入相关词语搜索。(注:可以是“天山”,也可以是“祁连山”),诵读欣赏,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大意】 黄河的滚滚波涛仿佛一直伸向了白云深处,塞上的崇山峻岭之间露出了一段孤寂的城墙;你们何别吹奏那怀乡的折杨柳呢?玉门关外,只有黄沙衰草,春风从来也吹不到这儿。,【赏析】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

7、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也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 “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这首诗表现黄河的壮美和边塞将士的怀乡之情和艰苦生活。,【赏析】开元中后期,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此诗虽写的是戍边的将士不得怀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

8、有颓废的情调。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但悲中有壮,悲中有慷慨。,玉门关在我国今天的什么地方?“春风不度”吗?,在今天的甘肃。,【大意】 月黑风高的夜晚,大雁被惊得高高飞起,敌军趁着夜色偷偷的溃逃。将军正要率领骑兵追击,飞扬的大雪立刻落满了战士们的弓箭刀枪。,诵读欣赏,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赏析】前两句极富暗示性。“月黑”与以下“夜”“雪”互补,暗示敌人可能趁机出动。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却见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将军一见雁飞,迅即作出“单于夜遁逃”的判断,暗示敌人被围之久,已无力夜袭。将军极富作战经验,雪夜严密注视敌情,也同时行到暗示。 后两句,不正面

9、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场景,引而不发,扣人心弦,引人联想,言尽而意未尽。这首诗表现将士们不畏艰险在夜晚奋勇杀敌的精神。,3、数学家华罗庚针对卢纶的这塞下曲也写下了几句诗: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时,怎得见雁飞?想一想,他的理由是什么?,探究交流,根据物候特点,北方大雪纷飞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飞。,华罗庚的质疑精神告诉我们:学习前人的经验,并不是说要拘泥前人的经验,我们可以也应当怀疑与批评前人的结果。当然,怀疑与批评必须从事实出发。,从这件事情中你得到什么启发?,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10、正是河豚欲上时。,【大意】 竹林之外,有三两支桃花争相开放,春江之上,最先感知了江水回暖的消息。蒌蒿已经长满了岸边,芦芽还很短,这正是河豚快要上市的季节啊。,诵读欣赏,【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前三句写了六种景物,第一句写地面景,第二句写江上景,第三句写岸边景。这些景物都应当是画中所有的。但是苏轼的这首诗却还写了要凭触觉才能感到的水之“暖”、要用思维才能想出的鸭之“知”、要靠经验和判断才能预言的河豚之“欲上”。而这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以这些想象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热爱和对友人画技的赞美之情。,探究交流,4、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写的是

11、几月的景象?你的根据是什么?,根据物候特点,桃花始开,江水变暖,蒌蒿遍地,芦苇发芽,应该是早春二三月的景色。,请你写出关于气象、物候的谚语、俗语或成语:,天有不测风云 东虹轰隆西虹雨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瑞雪兆丰年;冬雪胜如宝;秋阳如老虎;春雨贵如油 春暖花开;残阳如血;秋高气爽;风和日丽,你还能说出一些诗歌中通过物候反映 时令的诗句吗?,拓展延伸,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2、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词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成语 春暖花开 秋高气爽 秋风扫落

13、叶 一叶知秋 春华秋实,课后作业,搜集记忆关于气象物候的诗词。,思索质疑(四) 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过于直白,“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句法气势显然要富有美感,李白就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句,可谓异曲同工。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可以虚构、夸张、移用。 竺可帧先生认为这是将“黄沙”写成了“黄河”之故,“沙”与“河”草写时的字形很相似,容易出错。这种说法也有后来发现的唐人抄本为证。竺先生曾为之感慨,“中国思想从来最占有势力的是诗人与文豪,但诗人与文豪往往不顾事实而顾自己的便利的。”(利害与是非 1935年) 施蛰存认为,如果说凉州不在黄河边上因而肯定“黄沙

14、”也有问题。因为凉州词是谱唱凉州曲的歌词,其内容本来不限定描写凉州城。王之涣此诗只是写一个边塞上的戍城,“孤城”是泛用,并非特指凉州的,那么连这第二句也得否定了。(唐诗百话),思索质疑(五) 华罗庚教授在教学和研究中一向倡导质疑精神,他经常告诫学生“要多动手,多动脑筋。凡事问个为什么”。他说:“学习前人的经验,并不是说要拘泥前人的经验,我们可以也应当怀疑与批评前人的结果。但怀疑与批评必须从事实出发。”他针对唐朝诗人卢纶的塞下曲中“月黑雁高飞”一句,也写下几句诗:“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时,怎得见雁飞?”他的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思索质疑(六) 本题没有统

15、一答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 1、资料没有关于鸭对温度敏感的记载。苏轼看到画中有鸭,故说“春江水暖鸭先知”。鸭是水陆两栖,在作者看来,它体会冷暖要比水中鱼敏感。 2、鸭有御寒的本能,对水温变化又十分敏感,所以只要春回水暖,自然就“先知”了。 3、桃花在春天开放,蒌蒿、芦芽和河豚都是江南春天的美味,宋代烹饪以蒌蒿、芦芽和河豚同煮,钱钟书认为,本诗前三句写惠崇画中的事物,末句写的是苏轼心里的想像。因此苏轼看到蒌蒿、芦芽就想到了河豚,“河豚欲上”是即景生情的联想。 4、“河豚欲上”也可以理解为“春江水发,河豚向上游”。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这是从物候学角度作的解释。 根据3、4两点,诗意可以理解为:看到了蒌蒿满地、芦芽发出短芽,就想到(可以和这两种菜一同煮的)河豚正在溯江而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