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乡统筹推进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15105638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城乡统筹推进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关于城乡统筹推进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关于城乡统筹推进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关于城乡统筹推进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关于城乡统筹推进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城乡统筹推进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城乡统筹推进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城乡统筹推进过程中 若干问题的思考 张红宇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要求以 政府行为为主导,通过统筹方式处理好新时期的城乡关系,实现 城乡、工农协调发展。但由于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二 元结构,不可能在短期内予以消除,一些问题的解决,可能需要 长时期的过程;一些矛盾的化解,也需要采取过渡性的中间制度 安排,还有一些矛盾和问题则是在推进城乡统筹过程中逐渐暴露 的。对城乡统筹过程中出现的若干矛盾和问题,要善于观察,认 真总结,要有新的思维,从而调整好我们的政策思路,推进城乡 统筹的健康发展。 一、阶段性发展与战略选择 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按

2、照 世界银行2 0 0 2 年世界发展报告的分类,人均G N P 在7 5 5 美元以下的为低收入国家,7 5 5 29 9 5 美元为低中等收入国 家,29 9 5 “ - - 92 6 6 美元的为高中等收入国家,92 6 6 美元以上 的为高收入国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分析,按汇率法计算我 国人均G D P 在1 9 9 9 年超过7 8 0 美元,开始迈出低收入国家行 列Q ) 。2 0 0 3 年我国人均G D P 达到l0 0 0 美元水平,开始进入工 引自王梦奎新阶段的中国经济人民出版社,2 0 0 2 。 3 1 6 其他问题研究 业化中期阶段。按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

3、,到2 0 2 0 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时,要求人均G I ) P 达到30 0 0 美元。因 此,这是一个关键时期,存在着两种可能性结果:把握得好, 我国经济社会就会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势头,有可能在短时期 内跨进发展新阶段;把握不好,丧失机遇,发展则可能陷入停 滞徘徊境况。 国际经验表明,走出低收入国家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时 期,对任何国家的成长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上个世纪 六七十年代,一些东亚国家和拉美国家在人均G D P 达到10 0 0 美 元以后,相继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但经历了二十年 的发展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通过调整政府行为, 对经济社会发展实施积极

4、干预,一方面促使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 产业迅速成长发展,做大经济总量;一方面努力缩小工农收入差 距,减少社会冲突,追求社会公平。结果日本在1 9 8 6 年人均 G N P 达到1 28 4 0 美元,韩国和新加坡入均G N P 在1 9 9 7 年和 1 9 9 1 年分别达到1 05 5 0 美元和1 49 6 0 美元,人均G N P 分别增 长十几倍,从而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而巴西、阿根廷、墨西 哥等拉美国家在保持投资和消费增长,控制物价上扬以及确立国 家产业经济结构和发展目标,特别是在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克 服社会公平矛盾,消除社会不稳定方面,多年来政府缺乏持续稳 定的战略思路,对各种

5、矛盾和问题也没有采取积极干预政策,政 府调控表现出一系列的行为偏差。简言之,拉美园家经济发展的 停滞,关键是一方面缺乏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产业体系,另 一方面又放任居民收入差距无限扩张,恶化社会公平指数,而政 府无所作为,不能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方略的行为更强化这种衰退 的趋势。因而与东亚国家相比出现巨大落差。同样在入均G D P 达到10 0 0 美元的2 0 年后,阿根廷1 9 8 1 年人均G N P 只有25 6 0 郭克莎人均G D P I0 0 0 美元之后的长期发展进程开放导报2 0 0 5 ( 1 ) 。 3 1 7 农村发展与制度创新 美元,而巴西和墨西哥的人均G N P 直到

6、1 9 9 5 年和1 9 9 4 年也仅 仅为36 9 0 美元和45 9 0 美元,至今仍然徘徊于发展中国家 行列。 从国内的实践看,尽管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 城乡统筹作为一种发展理念,早期也并没有成为不同区域各级 政府的自觉行为。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客观上拥有比中西部地 区更多的经济社会资源禀赋,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率先实现现 代化的发展战略,客观上要求政府作为行为主体,在城乡统筹 方面表现出足够的自觉行动。事实上,江苏、上海城乡统筹历 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 0 年代中期,从江苏苏南地区依靠乡镇 企业,上海依靠联营企业,开始以工补农的实践,到目前江 苏、上海开始全面实施城乡统筹的发

7、展方略,江苏、上海的城 乡统筹可以明显地分为三个阶段。在早期阶段,当苏南地区和 上海市人均G D P 达到8 0 0 10 0 0 美元时,“以工补农”的实践 主要表现在通过兴办农村工业,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并 利用国家免征为社员生活生产服务企业所得税的条件,以工业 生产利润补贴农业经营,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 件,同时开始兴办农村社会事业等;到了9 0 年代初期,随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经济发展环境比较宽松,江苏苏 南地区和上海等地抓住机遇,大力调整生产力布局,推进农村 城镇化、农业社会化,经济快速发展,这一时期,江苏苏南地 区和上海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村

8、社会各项事 业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也明显加快。到9 0 年代中后期,这 些地方人均G D P 已达到和超过了20 0 0 美元,为城乡统筹创造 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城乡统筹发展进入第二个时期。党的十六 大以后,江苏苏南地区和上海人均G D P 达到50 0 0 美元以上, 城乡统筹进人全面推进的第三个时期。由于经济总量扩张,政 郭克莎人均G D P I0 0 0 美元之后的长期发展进程开放导报2 0 0 5 ( 1 ) 。 3 1 8 其他问题研究 府开始将城乡统筹的重点放在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政 策由早期做大做强经济基础,扶持产业成长,开始向关注社会 公平,平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供农村

9、公共品,全面发展农 村社会事业转变。2 0 0 4 年,江苏苏南地区、上海城乡居民收 入差距缩小到1 :2 左右,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加大 了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极大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 面貌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 作为西部地区的成都市,在2 0 0 3 年开始实施城乡经济社会 发展战略过程中,通过政府行为引导,坚持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 域中心镇为重点,以城乡统筹的规划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 撑,以建立健全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以改变农民生 产、生活的居住方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优化资源配置为重 点,大力推进工业向城区集中,以发育大户经营为载体,土地向 规模经营大户集中,以尊重

10、农民意愿为前提,农民向城镇集中。 重点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和农村扶贫开发 “三大重点工程”,有力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效果也开始显现。 总之,人均G D P 达到10 0 0 美元是个关键点,国内外的实 践经验表明,这一阶段经济发展充满着机遇和挑战,也充满着矛 盾和风险。在这一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关系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 深刻变化,如何通过政府行为调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按 照“两个趋向”论断,充分发挥好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 用,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把握住城乡统筹阶段性 特征,适时作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战略目标选择十分重要

11、。 2 0 0 4 年,东部地区的上海、北京、浙江和江苏,人均G D P 已分 别达到52 2 7 、34 6 4 、28 7 6 和25 0 2 美元,实际上已进入工业化 中期阶段的后期。河南、湖北和湖南作为中部地区,人均G D P 则分别为11 0 0 、12 6 6 和10 1 1 美元,处于典型工业化中期阶 段。而贵州、甘肃和云南人均G D P 仅分别为4 9 2 、7 1 9 和8 0 9 美 3 】9 农村发展与制度创新 元,大致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梯度 特征十分明显。因此,我们只能通过设置区域性的经济社会发展 目标,通过不同的阶段发展来实现城乡统筹的最终目标

12、。 从我国实践看,早期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更多地表 现为政府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即一方面利用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 丰富、成本较低的优势,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升工业化 水平,做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增加农 业投人,提升农业机械和现代技术装备水平,对农业进行支持和 保护,改造传统农业,对农业注入现代化要素,提升农业竞争 力,实现工农两大产业协调发展。尔后,随着人均G D P 水平不 断提高,在经济总量扩张,经济发展实力进一步增强,农村劳动 力转移达到一定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点要 及时由支持农业产业发展,转向调整国民经济分配格局,加大对 农民收人的支持力

13、度,为农村提供更多公共品,支持农村社会事 业发展,平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要关注基本医疗援助,义务教 育实施,社会保障网络建设等社会公平性问题。换言之,当经济 发展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城乡统筹的重点在于刺激经济总 量增长,支持产业发展,提升国民经济各产业的竞争力;而在经 济发展有了足够的实力后,要及时调整政府行为,将城乡统筹的 重点领域由经济发展转向追求社会公平。这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 规律的必然选择,也是东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成功的经验给我们 的启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政府统筹行为不可取,而过早地把 经济增长型社会变成一个分配公平型社会也是十分危险的。 二、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转移 农村劳动力流动

14、与产业转移是任何一个国家工业化成长阶段 根据中国统计摘要( 2 0 0 5 ) 计算。 3 2 0 其他问题研究 绕不开的话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同样绕不开这两大问 题。过去的讨论,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必要性论述得已经十分 充分,特别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非常适用于刘易斯关于在劳动 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模型。该模型认为,由于发展中国 家普遍存在着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传统农业部门存在着无限劳动 力供给。一方面相对于资本和土地,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且边 际生产率为零或负数;另一方面,农业劳动者的工资仅能维持最 低牛活水平。而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工业部门只要 提供略高于农业部门的工资

15、便可以得到绵绵不断的农村劳动力供 给。在这个过程中,工业部门由于得到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而不 断增长,而农业在挤出剩余劳动力后劳动生产率又得以提高,农 民收入也因此增加,整个经济进入农业部门停止劳动力输出的 “转折点”。刘易斯模型较好地解释了近十多年为什么我国有数以 亿计的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问流动,又解释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由 于现代工业部门和非农产业的发达,因而总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民 向东部地区流动的现象。同样,去年以来,随着粮食等主要农产 品供求形势变化,农产品价格上涨,加上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农 业经营一度改变了排斥劳动力现象,并重新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 的产业领域,以至于广东、浙江和上海等地出现了

16、外地流动劳动 力供给减少,就业劳动力要求工资增加、福利改善的要求增加的 现象。对此,刘易斯模型也给出了解释的答案:一旦农业劳动力 减少到一定阶段,农业总产出开始下降,农产品供不应求,价格 上涨。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后,农业工人的工资上升。这迫使 工业部门支付的T 资提高,其积累能力达到新的转折点。 然而,刘易斯模型同样可以解释在不同区域问资源要素的流 动由不均衡到均衡发展的过程。事实上,当生产要素可以在空间 上无成本自由流动时,市场经济将促使区域经济发展。因为不同 区域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发达地区技术、资本要素丰裕而劳动力 相对短缺,而欠发达地区资本、技术短缺而劳动力相对丰裕。资 3 2 1 农村发展与制度创新 源禀赋不同决定了要素相对价格不同,在市场经济作用下,欠发 达地区劳动力可以向发达地区流动,发达地区技术、资本也可以 向欠发达地区流动,从而改变不同区域间要素资源的相对价格, 实现要素价格在区域间的均衡化和协调发展。这其实是非常符合 梯度推移和非均衡发展理论的。 解释劳动力流动和要素资源在区域间流动的合理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