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教师资格 证小学教育学课件第二章.

上传人:n**** 文档编号:115093018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3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教师资格 证小学教育学课件第二章.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3年教师资格 证小学教育学课件第二章.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3年教师资格 证小学教育学课件第二章.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3年教师资格 证小学教育学课件第二章.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3年教师资格 证小学教育学课件第二章.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教师资格 证小学教育学课件第二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教师资格 证小学教育学课件第二章.(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小学教育学辅导 第二章,能量守恒 学贵有恒,QQ:798417483,教育学结构 一、总论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章 小学教育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四章 学生与教师 二、教学论 第五章 课程 第六章 教学(上) 第七章 教学(下) 三、德育论 第八章 德育 第九章 班主任工作 第十章 课外活动,第二章 小学教育,第一节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小学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奠基作用 小学教育的特点 全民性 义务性 全面性,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我国

2、古代的小学教育 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二)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近代小学教育的开端 1878年 张焕纶 正蒙书院 1897年 盛宣怀 南洋公学 2.清末的小学教育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 。,3.中华民国的小学教育 1912年教育部小学校令,改小学堂为小学校,分初等小 学校和高等小学校。1919年小学教育机构统称为小学校,修 业6年,前4年为初级,后2年为高级。 4.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1840年以后) 逐步明确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学制改革向世界靠拢,采用修业年限6年的“4-2”学制。 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

3、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公立和私立两类。,(三)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小学教育,1.普及小学教育: 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采取两个基本方针。 2.学制改革试验 1949年后试行压缩六年制为五年一贯制,后来五年制与六年制并存。 3.教学改革试验 1949年以来语文、算术教改试验,取消公民科,增设政治科。1952 年秋试行五年一贯制,设八科。1983年秋一年级改为六年制,设思想品德、 语文、数学、体育、美术、音乐和劳动等科目。四至六年级设自然,五年 级设地理,六年级设历史。教改要坚决的核心问题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 课堂教学质量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二、义务教育,(一)义务教育

4、的意义 1.义务教育的概念 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法律规定,普及教育,义务教育,强迫教育,公民教育,义务教育中的“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义务教育的意义 第一,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 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实行义务教育的根本条件。 义务教育的目标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义务教育的内容是由经济 发展水平决定的。 义务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影响经济的发展。 第二,义务教育既体现

5、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第三,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二)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明确提 出制定义务教育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 1986年4月,六届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义务教育法是确立我 国义务教育制度的重要法律,它对义务教育的主体、入学、教育教 学、实施、物质保障等方面从法律上做出了比较全面的保证。揭开 以法治教新篇章,标志基础教育普及发展到新阶段。标志着我国义 务教育制度的确立和义务教育的起步。 1992年4月,国务院批准

6、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 施细则,意味着我国义务教育制度更加具体,更加规范,更趋于 完善和成熟。,2.义务教育法的立法依据和宗旨 立法依据 首先,我国宪法规定了教育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提供了教育立法的依据,是教育法的根本法源。宪法中有关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以及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原则的规定,是制定义务教育法的法律依据。 其次,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现阶段发展教育的现实条件是制定义务教育法的现实依据。从实际需要来看,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的合格人才,关键在于基础教育。从现实条件来看,一方面实施普及教育取得了较大成绩、积累了许多经验,一方面义

7、务教育对象数量巨大,缺少强制措施难以完成普及教育的任务。 立法宗旨 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发展基础教育。第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第三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三)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与实施 义务教育法共18条,对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 对象及年限、学制、管理体制、办学条件、各方应履行的责 任与义务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 1.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2.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象及年限 年满6周岁儿童;条件不具备的可推迟到7周岁;年限9年。 3.义务教育的学制 “六三学制”、“五四学制”和“九年一贯制” 4.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 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的管理体制。 5

8、.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 最重要的是办学经费和师资。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 政府负责筹措,建立和完善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 新体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有足够 数量的、合格而稳定的师资队伍。,三、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一)普及性 主要表现为:一是必须保证凡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达到基本的教育要 求;二是要求教育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并平等对待。 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从法律上保证了我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初级中等义务教育的实现。 (二)基础性 我国教育体系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大阶段,每阶段都有独立的性质和任务。小学和中学都是普通教育性质,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

9、。 小学教育是一个人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也是接受中等教育的基础。从国家来讲,小学教育是国家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础。 (三)强制性 不仅是权利,也是义务。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这就是义务教育的强制性。,第二节 小学教育目的,一、小学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依据 (一)什么是教育目的 广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二)意义 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三)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

10、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3.人们的教育理想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目标观、过程观、内在依据观,二、我国小学教育目的的表述 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在表述上的变化 1957年,1982年,1985年,1993年,1995年,1999年 2.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意事业建设者和

11、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第一,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第二,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第三,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我国小学教育目的的表述 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 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

12、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授予健康知识、技能,发展体力,增强体质,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主要区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