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文化自觉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083357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6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的文化自觉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西方的文化自觉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西方的文化自觉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西方的文化自觉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西方的文化自觉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的文化自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的文化自觉(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标卷命题特点,常考点,1、原文没有的新结论 (无中生有) 2、原文没有明显表明的逻辑关系(逻辑一致) 3、原文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无中生有) 4、词句扩展(换一种说法) (范围语气) (偷换概念) (曲解词义),西方的文化自觉 乐黛云 如果说,当今中国的文化自觉始于复兴被压抑的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那么西方的文化自觉则是在数百年的繁荣之后,更强调审视自己文化发展中的弱点和危机。例如,西方文明的福祉正好包藏了它的祸根:它的个人主义包含了自我中心的闭锁与孤独;它的盲目的经济发展给人类带来了道德和心理的迟钝,造成各领域的隔绝,限制了人们的智慧能力,使人们在复杂问题面前束手无策,对根本的和全局的问题视

2、而不见。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进步,同时也带来了对环境、文化的破坏,造成了新的不平等,以新式奴役取代了老式奴役,特别是城市的污染和科学的盲目,给人们带来了紧张与危害,将人们引向核灭亡与生态死亡。西方高度文明与高度野蛮其实是相通的和难以区分的。现代性是现代文明的结果,而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超越了人所能调控的范围,导向高度的野蛮。,有的学者对上述以贪欲和聚敛为核心的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之后提出,在一个基于生活质量而非个人无限财富聚敛的可持续性文明里,以物质为基础的现代发展观本身即将受到修正,可持续性的全球经济之目标应该是:通过将人类的生产和消费与自然界的能力联系在一起,通过废品利用和资源的重新补充,不断

3、再生产出高质量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重要的并非个人的物质积累,而是自我修养;并非聚敛财富,而是精神的提升;并非拓宽疆土,而是拓宽人类的同情。,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有一个新的参照系,即新的“他者”,以便作为参照,重新反观自己的文化,找到新的诠释。里查罗蒂强调说:“我看到和谐概念的重要性中国的和而不同原则定将成为重要的伦理资源,使我们能在第三个千年实现差别共存与相互尊重。”另外,改变殖民心态,自省过去的西方中心论,理顺自己对非西方文化排斥、轻视的心理,这一点也很重要。总是以殖民心态傲视他人,多元文化的共存也是不可能的。,在这个基础上,西方学者提出,人类需要的是一个多极均势的“社会世界”,一个文

4、明开化、多元发展的联盟。要达到这个目的,人类精神需要发生一次“人类心灵内在性的巨大提升”,它表达的是对另一个全球化的期待,这就是全球的多极均衡,多元共存,也就是一个“基于生活质量而非个人无限财富积累的可持续性的文明”。从这种认识出发,他们站在维护全球文化生态的高度,一方面回归自身文化的源头,寻求重新再出发的途径;另一方面广泛吸收非西方文化的积极因素,并以之作为“他者”,通过反思,从不同视角更新对自己的认识。,综上所述,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正在趋向于一个新的、文化的汇合点。这个汇合点一方面是避免帝国霸权的单边统治及其必然导致的战争和暴力;另一方面是建立文化多元主义和全球生态意识的文化自觉,只有通

5、过这样的自觉,世界和平与人类社会和谐才有可能实现。在实现世界和平与人类社会和谐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重视世代延续、子女教育,强调“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推己及人”,“以德为上”等,无疑都将为人类新世纪、新文化的建构作出重大贡献。 (选自国学网,有删改),文本思路结构,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对西方文化自觉的展望,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2010年课标

6、卷分析,2011课标卷论述类文本分析,每个选项干扰性很强,但答案选项错误很明显,常考点,1、原文没有的新结论 (无中生有) 2、原文没有明显表明的逻辑关系(逻辑一致) 3、原文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无中生有) 4、词句扩展(换一种说法) (范围语气) (偷换概念) (曲解词义),2011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

7、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现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图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

8、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詹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

9、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

10、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1.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B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已经能够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情况甚至到上一世纪中叶在某些民族中还存在。 C上古时期的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以及初昏时南方子午线不同星辰的出现,来确定仲春和仲秋等等,这种观象授时比物候授时更加

11、精确。 D对于天文规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归年长度的掌握,推动了古代历法的产生,标志着此时的古代天文学已经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了。,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多有不同。 B古代天文学在西汉到五代时期发展得更为完善,南北朝姜岌、隋朝刘焯等人采用了新的计算方法,西汉落下闳、唐代李淳风等人采用了新的观测手段。 c唐代大衍历的产生说明中国古代历法已经发展成熟,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结构也为后世的历法所效仿。 D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

12、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多有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者。,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料记载表明,我国夏商时期已有历法;但是今人尚未完全弄懂这些史料的含意,所以夏商时期历法的具体内容还正在研究之中。 B比起天体测量精度来,古代帝王更关注奇异天象,因为他们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从天象观测能够得知上天预示的祸福,这样就可以趋吉避凶。 C在明代,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D中国古代天文学擅长代数计算,未能从几何结构进行研究,因此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两者弥合问题上,只注意

13、表象,不能深入探讨。,1.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11辽宁论述类文本分析,2011课标卷论述类文本分析,每个选项干扰性很强,但答案选项错误很明显,2010年课标卷分析,常考点,1、原文没有的新结论 (无中生有) 2、原文没有明显表明的逻辑关系(逻辑一致) 3、原文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无中生有) 4、词句扩展(换一种说法) (范围语气) (偷换概念) (曲解词义),解题思路,一、一种观念 二、两种心态 三、三种意识 四、四个步骤 五、五个一致,结束语,重要

14、信息显示着题目考查的实质,次要信息起着干扰的作用。这种“考查的实质”,往往与文本所讲的专业内容并无有机关联。由“试卷问题”转向“实质问题”,应该是一种“自觉意识”。这一“自觉意识”的确立与巩固,将保证我们快速拨开“试卷问题”的迷雾,使“实质问题”水落石出;还可以帮助我们判别模拟试题只有可以形成简明的“实质问题”的题目,才是高考可能考的题目。这是课标语文试题一直坚持的传统。 回答“试卷问题”主要靠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回答“实质问题”则主要靠语文能力和对生活的一般认识。新课改语文试题在这方面提出了更高一些的要求。,2011辽宁论述类文本分析,常考点,1、原文没有的新结论 (无中生有) 2、原文没有明显表明的逻辑关系(逻辑一致) 3、原文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无中生有) 4、词句扩展(换一种说法) (范围语气) (偷换概念) (曲解词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