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及社会运行》ppt课件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15048516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303.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及社会运行》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文化及社会运行》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文化及社会运行》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文化及社会运行》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文化及社会运行》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及社会运行》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及社会运行》ppt课件(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文化与社会运行,“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时,我还知道什么是文化;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什么文化了。” 钱钟书,本章讲授主要内容,第一节 文化含义及特征 一、文化的含义 (重点) 1、人类学概念 2、社会学含义 二 、文化的特点 (重点) 第二节 文化之区分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了解) (一)物质文化 (二)非物质文化 1、认知文化 2、规范文化 3、技术文化 二、主流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理解) 三、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理解) 四、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 (理解) 第三节 文化之结构 一、文化的功能结构 (重点) 1、文化特质 2、文化丛 3、文化模式 二、文化中心主义

2、与文化相对主义(理解) 三、文化的空间结构 (理解) 四、文化边际与文化震惊 (重点) 五、文化变迁与文化突变 (重点) 六、文化的功能 (一般了解),第一节 文化的含义及其特征,一、文化的含义 辞海词源: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 周易,“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这大概是中国人论述“文化”之始。 汉朝,“文化”一词正式出现。 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人束皙:“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 文化,英文是Culture,源于拉丁语,愿意是:耕耘、耕作。 美国 克鲁伯和克罗孔 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述评18711951 164种,较有影响的

3、观点有三种: 第一种是方式论,即认为文化是一定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并非由遗传而得来的生活方式。这里包括了人们的兴趣、爱好、风俗、习惯,强调了文化的继承性。如,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者鲁斯本尼迪克特的“文化”定义:“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 第二种是过程论,即认为文化是人类学习和制造工具的过程,这里包含了人类智力和创造能力的不断进化,强调了文化的演进性。 第三种是复合论,即认为文化是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音乐、风俗、法律以及其他种种能力的复合体,这强调了文化的熔铸性,如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英国

4、最杰出的人类学家”)1871年原始文化:“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为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他认为文化的特点在于它是人类后天习得,为人类所共同享有。,人类学界定 广义与狭义的文化: 1、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即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 2、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一是指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所创造的精神产品,比如知识、思想、信仰、风俗习惯等,这等同于我们常说的精神文化; 二是指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活动相对应的一种社会活动范畴

5、,专指文学、艺术活动及其产品。,二、社会学中文化的涵义(重点) 文化是人类适应社会与自然的生活手段和行为模式。 1、非本能式的创造物 2、文化是人们适应自然与社会的产物 3、文化是社会的模式提供者 思考:文化与文明?,三、文化的特点(重点) 1、文化的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文化的传递性与共享性 思考:文化(记忆)是否可以被移植? 3、文化的整体性(复合性) 4、文化的差异性和共同性 5、文化的象征性 6、文化变迁性与文化堕距(Culture Lag),文化堕距:威廉 奥格本 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发展时并非同步,变迁的速度也不一致,有的部分快,有的慢,造成文化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和错位。

6、 一般而言,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两者不同步,产生差距。 就非物质文化变迁而言,也是不同步,一般而言,制度首先变迁,其次风俗、民德,最后是价值观念变迁。,第二节 文化区分,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一)物质文化 (二)非物质文化 1、认知文化 2、规范文化 (1)、风俗 (2)、道德 (3)、法律 (4)、价值观 3、技术文化,二、主流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理解) 1、主流文化 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统治阶级所主导、倡导的统治阶级文化。 2、亚文化 也称副文化或支流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群体持有

7、的文化。 亚文化一般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两者都会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3、反文化 指一种从根本上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对立的文化。 一般认为,主流文化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而反文化是对现存社会秩序的背离和否定,对现存主流文化进行抵制和对抗。 西奥多罗斯扎克 反文化的诞生:反思技术社会及其年轻人的反叛 60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的一切抗议运动,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者权利运动等方面的政治“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文化,及神秘主义和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

8、面的文化“革命”。 50年代“垮掉的一代” 爱伦金斯堡 长诗嚎叫 杰克凯鲁亚克 在路上 塞林格 麦田守望者,反文化与反动文化也有明显的界限。 反动文化则是站在阶级对立、暴力的立场上赤裸裸地对统治阶级的主流文化进行对抗甚至是推翻。 但应该注意的是:反文化是一个学术概念,不具有道德评价价值。 反文化的界定一种权力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的权力“标签”的过程。 三、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优劣之分的文化。凡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有利、有益的均属于优性文化,凡是危及或危害社会发展的文化则属于劣性文化。 非评比性文化,也称中性文化,在文化比较中无高低、优劣、好坏之分。这类文化与人类的生

9、活方式 直接相关,如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信仰、宗教等。,四、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 所谓大众文化,便是指城市的大众文化,是城市大众所接受的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 作为一种历史性文化形态,大众文化最早产生于西方,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 邹广文认为,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人文科技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 两者的区别在于: 1、价值取向上的对立 2、审美趣味的对抗 “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第三节 文化的结构,一、文化的功能结构(重点) 1、文化特质 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独成单位,不能

10、再分割。 2、文化丛 又称文化特质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美国人类学家 克拉克威斯勒 人与文化 3、文化模式 是指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从)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克拉克威斯勒 人与文化 首次使用 R本尼迪克特 文化模式 加以详释和推广,二、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模式评价的两种倾向 1、文化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 也叫种族中心主义,是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2、 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没有高

11、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 文化相对主义强调文化的多样性,主张文化交流上平等性。 3、 总体评价 :辩证,三、文化的空间结构 1、文化中心 是指文化特质在地理位置上分布最集中的地方。 2、文化区域 也称文化区,是指在文化特征和生活方式上具有同质性的某一特定区域。 3、文化圈 是指由存在程度不一的相同或相通之处的若干文化模式组成的更大范围,并可突破空间阻隔进行文化交融的空间布局。 德国民族学家R.F.格雷布纳首先提出 4、边际文化,四、文化边际与文化震惊(重点) 1、文化边际(marginal culture

12、) 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2、文化震惊(culture shock) 所谓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文化震惊基本就是文化上的差异所造成的思想上的紧张与不适。 文化震惊是一种客观现象,并没有善恶之分,五、文化变迁与文化突变 1、文化的变迁 指文化在任何一方面发生的任何变迁,是文化的内容增减所引起的结构性变化。 2、文化突变 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特质或要素通过接触、结合产生新文化结构的飞跃过程。 文化突变是文化变迁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一种激进的、激烈的结构性变迁形式。,六、文化的功能(了解) 1、社会

13、整合维持功能 2、社会导向功能 3、文化的传承功能 4、文化的反向功能,文化(记忆)可以移植?,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心理学家加里施瓦茨把器官移植后的改变现象称为“细胞记忆”。 案例 移植小伙子心肺 突然爱吃“肯德基” 据英国每日邮报、每日明星报曾报道,1988年,美国前芭蕾舞蹈家克莱尔西尔维亚47岁时接受了心脏和肺脏移植手术。然而自她接受心肺移植手术后,性格平和的她开始变得非常冲动和富有攻击性,并且爱喝啤酒、吃本来并不喜欢的肯德基炸鸡块。由于自己个性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西尔维亚决定展开调查,她不知道是否自己发疯了,还是继承了心肺捐赠者的记忆。在经过艰苦的查找后,西尔维亚发现她的心肺捐赠者是名叫做蒂

14、姆的18岁男孩,他死于一场摩托车事故,蒂姆生前不仅富有攻击性,并且最爱吃肯德基炸鸡块。 移植受害者心脏 梦到凶手逮嫌犯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了一名7岁的美国小女孩的身上。这名小女孩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当这名7岁女孩列入心脏移植等候者名单不久,就等到了一颗合适的捐赠心脏,这颗心脏的主人是一名10岁小女孩,她在几天前不幸被人残忍谋杀了。 当这名7岁小女孩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后,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她压根不知道这颗捐赠心脏的来源,但她从此却开始频频做噩梦,梦到自己被人谋杀了。令人震惊的是,这名7岁女孩对梦中的凶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她对凶手的描述是如此精确,美国警方靠她提供的“凶手线索”,竟然一举逮住了那名残忍谋杀10岁女孩的凶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