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获奖教学导案课时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5018128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获奖教学导案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获奖教学导案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获奖教学导案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获奖教学导案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获奖教学导案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获奖教学导案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获奖教学导案课时(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获奖教案(课时) 作者: 日期:2 课 题 情景创设在“化学能与电能”中的应用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教学前期分析1教材及课标相关内容分析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相比,化学反应原理部分内容更注重学科知识的应用、整合以及学生的思维的有序性和缜密性的培养。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化学理论知识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而本节内容则是侧重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研究,从知识上说则是氧化还原

2、反应的重要应用之一,也是实现氧化还原反应这一主干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本节课的重心是实现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的研究。它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2学生调研分析(1)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知识方面:学生通过“化学1”的学习,已经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或偏移,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已经知道带电粒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知道电流的形成的基本条件:有电源,形成闭合回路,知道化学反应中存在能量变化。能力方面:通过高中一年多的教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与归纳能力。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学生探究实验获

3、得大量的感观材料之后加以分析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情感方面:电池与生活各方面息息相关,中学生普遍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求知欲旺盛,电池与生活各方面息息相关,中学生普遍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求知欲旺盛,因此,本节课教学通过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多媒体模拟动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学生的学习障碍学生对于将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分为两个半反应在两个不同场所发生这种情况是第一次接触,很难想象氧化剂和还原剂还能分开反应,而且能真实感受到电子确实发生了转移 ,觉得很神奇。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大量的对比实验,然后通过实验事实的直观材料去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形成条件、实际应用,降低了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初步掌握形成原电池的条件。2、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二)过程与方法1. 高效利用教材、课外资料和图片、事实数据等教育资源,对“火力发电”进行完整透彻的剖析,为学生创设情景,使他们有机会去研究和总结“火力发电”的利与弊,实现从“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的思维模式向“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新思维模式的转换,并且形成高效利用燃料、不浪费能源的意识。2. 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背景知识上的教学设计,能更好地体现课程的完整性和教材编排体系的层次性,也符合认

5、识规律。3. 选择实验探究教学方法。通过课堂内的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研究过程,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是化学电池的反应基础。利用课堂外科学探究实验活动,如利用原电池原理证明几种金属的金属性强弱,各种水果电池的制作等,为学生提供应用知识的空间和拓展知识的机会。(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原电池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2)在实例分析和化学史实的学习中,体验化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的实际应用魅力和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3)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深化对能源开发与利用

6、的重要性的认识。教学重、难点及其处理策略教学重点的分析与确定:本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原电池的知识,而在后面的选修模块中还会详细介绍原电池原理的不同应用,加深对原电池原理的充分理解。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位为: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原理之间的联系,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简单原电池原理的分析。教学难点的分析与确定学生此时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储备,但是化学反应原理的实际应用却是第一次接触,而对于将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分为两个半反应在两个不同场所发生也十分陌生,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难点定位为:原电池装置的设计。解决途径: (1)变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动手实验。这样不仅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

7、现象,还能使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而获得直接的体验。(2)对于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教材是以叙述的形式提出的,这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可以利用一节干电池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得出结论。这比直接提出正负极的判断方法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3)教材中“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个讨论题,问题过于空泛,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实验和一组学生实验习题(以教材后面的一个习题为蓝本),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直接经验,再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规律,最终得出组成原电池的三个必要条件。(4)将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

8、验水果电池,移到探讨“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同学理解组成原电池的其中一个必要条件电解质溶液,而且能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5)在完成上述内容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将刚学的内容进行应用和巩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这样处理教材内容后,教学就可按照“问题情景提出问题假设和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新的问题情景提出新问题实验提供直接经验对比分析、总结规律应用原理、规律”的程序进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认识发展提出学习任务【创设情景】格林太太的烦恼思考:格林太太的病是怎么引起的,通

9、过今天的学习找答案。好奇、惊喜、思考通过设境激疑,明确学习任务。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建立新思路(1)指导阅读课本中关于电力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作用。(2)多媒体呈现2001年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3)多媒体呈现火力发电的相关图片、影像和图表。(4)引导学生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利与弊。(5)引导学生分析燃烧的氧化还原本质及其体系能量的变化。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怎样才能实现这个转变?试从反应类型分析(1)阅读课本中关于电力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作用。(2)观看多媒体呈现的2001年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3)观看多媒体呈现的火力发电的相关图片、影像和图表。(4)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利与弊。(5)讨论并

10、分析燃烧的氧化还原本质及其体系能量的变化。交流回答:要想产生电能,需要有电流产生,而电流的实质是带电粒子的定向移动,我们所学过的反应中,只有氧化还原反应具备这一特征,即电子从还原剂转移至氧化剂。(1)明确电力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作用。(2)通过分析火力发电的利与弊,形成高效利用燃料,不浪费能源,积极开发高效清洁燃料的意识。深刻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是原电池形成的前提条件。创设实验探究情景,理解原电池工作原理原电池的正、负极和电极反应式书写创设阅读情景,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创设实验情景,进一步强化原电池模型【学生实验】(1)锌片、铜片单独插入稀硫酸(2)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插入稀硫酸中。【提问1】根据你

11、的实验现象,试着去解释。【提问2】根据你的解释请设计实验验证。【教师演示】【提问3】装置有何实际意义?【提问4】该套装置称为原电池,请你从能量的角度给它下定义。【板书】原电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提问】作为电池,有正极和负极之分,请问锌片和铜片谁是负极、谁是正极?你的判断依据?【板书】1、工作原理:负极:电子流出的一极, Zn-2e -=Zn2+(氧化)正极:电子流入的一极, 2H+2e-=H2(还原)【动画】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引导】写出铜锌原电池总反应方程式,比较其与锌片直接跟稀硫酸反应有何异同。阅读学案部分有关原电池的发展史,学生分析讨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总结】形成原电池的

12、条件【指导实验】锌粒单独与稀硫酸反应,观察;用铜丝接触锌粒,观察;拿走铜丝,观察;再加入少量CuSO4溶液,观察。回答:前者锌片有气泡,铜无现象。后者铜片有大量气泡,锌片有少量气泡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结论:应为锌表面的电子流到了铜丝上被溶液中的H+得到产生了H2。学生思考:可以连接一个电流计学生观看。可提供电能学生思考、回答: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电流计指针偏转电流产生产生电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装置原电池。学生根据物理知识回答:生:(电流流入)的电极为负极,电子流入(电流流出)的电极为正极学生观看总反应:Zn+2H+=Zn2+H2同:总反应方程式相同异:电子转移途径不同讨论、回答:电极 电解质溶

13、液 导线连接组成闭合回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学生作实验,得出结论:化学反应速率加快。通过实验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又发现了新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并能用已有知识去解释一定问题。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明确概念。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培养迁移能力。提高概括、分析综合能力揭示本质,培养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化学史加深理解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强化原电池模型,应用检查学习情况1、下列装置中灵敏电流计上是否有电流通过?下列装置是否为原电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2、请为格林太太看病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课堂总结【总结】1、进行知识梳理:原电池的原理和

14、形成条件。引出各种电池和金属的腐蚀,为下一课时作铺垫。2、方法总结:善于观察提出猜想进行验证得出结论。引导学生体会辩证观:任何事物有两面性。课后巩固、延伸【家庭小实验】利用家里的材料设计一个原电池。没有电流表可以改用耳机,或者小灯泡等来检验电流的产生。要求:写出你的实验方案,实际操作效果和装置图(提示:水果本身也存在电解质溶液)【作业】完成丰台练习册第二节第一课时将探究实验进行到底巩固所学六、板书设计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一)火力发电工作原理(二)原电池1.概念: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3.电极反应式与电池总反应式 负极(锌片) Zn+2e-=Zn2+ (氧化反应)正极(铜片) 2H+2e-=H2(还原反应)电池总反应式:Zn2H+=Zn2+H24.组成条件电极: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