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含硫化氢气田钢质管道环焊缝射线检测(sy_t4120-2012)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15004042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PTX 页数:134 大小:481.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含硫化氢气田钢质管道环焊缝射线检测(sy_t4120-2012)_第1页
第1页 / 共134页
高含硫化氢气田钢质管道环焊缝射线检测(sy_t4120-2012)_第2页
第2页 / 共134页
高含硫化氢气田钢质管道环焊缝射线检测(sy_t4120-2012)_第3页
第3页 / 共134页
高含硫化氢气田钢质管道环焊缝射线检测(sy_t4120-2012)_第4页
第4页 / 共134页
高含硫化氢气田钢质管道环焊缝射线检测(sy_t4120-2012)_第5页
第5页 / 共1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含硫化氢气田钢质管道环焊缝射线检测(sy_t4120-201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含硫化氢气田钢质管道环焊缝射线检测(sy_t4120-2012)(1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含硫化氢气田钢质管道环焊 缝射线检测 (SY/T4120-2012) 2012-01-04 发布 2012-03-01 实施 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0年第一批 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 (国能科技2010320号)的要求,标 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 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 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 基本规定,辐射防护,检测设备、器材和 材料,焊缝表面要求和检测时机,检测技 术,曝光量和曝光曲线,无用射线和散射 线的屏蔽,胶片处理,底片质量,射线数 字成像技术,焊缝缺陷的类型及质量分级 ,射线

2、检测报告等。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西南油 气田分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四川佳诚油气管道质量 检测公司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四 川瑞迪射线数字影像技术公司 四川正吉油气田工程建设检测公司 1 总 则 1.0.1 为了统一石油天然气工业中硫化氢含 量大于或等于5%(体积百分数)的高含硫化 氢气田钢质管道环焊缝射线检测技术及质 量分级,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直接接触高含硫化氢天 然气介质、壁厚为250的天然气集输 管道、站场及净化装置工程钢质管道环焊 缝的X射线、射线胶片检测和数字成像检 测以及质量分级。本标准不适用于复合钢 管焊缝的射线检测,也不适用于油气管

3、道 制管焊缝的射线检测。 1.0.3 高含硫化氢气田钢质管道环焊缝射线 检测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 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 语 2.0.4 圆形缺陷 round flaw 长宽比不大于3的气孔、夹渣和夹钨等缺 陷。他们可以是圆形、椭圆形、锥形或带 有尾巴(在测定尺寸时应包括尾部)等不 规则形状。 2.0.5 条形缺陷 stripy flaw 长宽比大于3的气孔、夹渣和夹钨等缺陷。 2.0.9 射线数字成像技术 digital radiography technology 一种通过射线数字成像器件,将穿过构件 的射线转换成数字灰度图像的技术。 3 基本规定 3.1 检测单位责任

4、 3.1.1 检测单位应按本标准第3.2节的要求 编制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3.1.2 检测程序及检测结果应正确、完整, 并有相应责任人员签名认可。检测记录、 报告及底片(数字图像)等应按规定要求 存档。 3.1.3 检测人员的资格等级和有效期应符合 相关规定。 3.1.4 检测仪器、设备应定期校准合格并有 记录。 3.2 检测工艺规程 3.2.1 射线检测工艺应包括射线检测工艺规 程和射线检测工艺卡。 3.2.2 射线检测工艺规程应按设计文件和本 标准编制,并应由射线检测级或级以 上人员编制,射线检测责任工程师审核, 本单位技术负责人批准。射线检测工艺规 程修订更改时也应履行上述程序。 3.2

5、.3 射线检测工艺卡应根据射线检测工艺 规程编制,并应由射线检测级或级以 上人员编制,射线检测责任工程师审核。 射线检测工艺卡修订更改时也应履行上述 程序。 3.3 检测人员 3.3.1 射线检测人员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无 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GB/T9445或 其他相关标准进行培训、考试,并持有相 应考试机构颁发的资格证书。射线检测人 员资格级别分为高()级、中()级 和初()级。 3.3.2 底片(数字图像)的评定应由级或 级以上人员进行,审核应由级人员进 行。 3.3.3 射线检测人员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辐 射安全培训规定GB11924的规定进行辐 射安全知识的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 3.3

6、.4 射线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 (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 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标准对数视力表GB 11533的规 定。从事评片的人员应每年检查一次视 力。 3.3.5 射线数字成像检测人员,除应取得射 线检测相应资格证书外,还应经过相关技 术培训,掌握数字成像系统的操作后,方 可进行相应的工作。 3.3.6 射线检测责任工程师,应由具有射线 检测级资格的人员担任。 3.4 射线检测技术等级 3.4.1 本标准规定的射线检测技术分为AB 级和B级两个等级,AB级代表中灵敏度技 术;B级代表高灵敏度技术。相应技术等级 的条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承

7、压设备无 损检测 第2部分:射线检测JB/T 4730.2 的规定。 3.4.2 射线检测技术等级的选择,应符合相 关规程及设计文件的规定,或由合同各方商 定。 4 辐射防护 4.0.1 射线检测操作中,应具备必要的防护 设施,避免射线的直接或间接照射。 4.0.2 射线检测中的放射卫生防护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 基本标准GB 18871、工业X射线探伤 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17和工业Y射 线探伤卫生防护标准GBZ 132的有关规 定。 4.0.3 现场进行射线照相检测时,应采用 剂量测试设备测定环境的辐射剂量,按现 行国家标准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 标准GBZ

8、 117的规定划定控制区和监督 区,并设置警示标志。空气比释动能率大于 15Gy h-1的范围划为控制区,控制区边界 外空气比释动能率大于1.5Gy h-1的范围 划为监督区。 4.0.4 现场进行射线照相检测时,应采用 剂量测试设备测定环境的辐射剂量,按现 行国家标准工业Y射线探伤卫生防护标准 GBZ 132的规定划定控制区和监督区,并 设置警示标志。空气比释动能率大于 15Gy h-1的范围划为控制区,控制区边界 外空气比释动能率大于2.5Gy h-1的范围 划为监督区。 4.0.5 现场检测时,射线检测人员应佩带报 警仪和个人剂量计。 4.0.5 现场检测时,射线检测人员应佩带报 警仪和

9、个人剂量计。 5 检测设备、器材和材料 5.1 射线源和能量选择 5.1.1 X射线照相宜选用较低的管电压。透 照不同厚度焊缝时,允许使用的最高管电 压应控制在图5.1.1的范围内。透照截面厚 度变化大的工件时,允许采用超过图5.1.1 规定的X射线管电压,但最高不得超过50kV 。在采用较高管电压时,应保证适当的曝 光量。 5.1.2 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时,宜使用Se75 源进行透照。射线源的透照厚度范围应符 合表5.1.2的规定。 5.1.3 采用源在内中心透照方式,在保证像 质计灵敏度达到5.4.2要求的前提下,射线 源最小透照厚度可取表5.1.2下限值的1/2。 表5.1.2 射线源的透

10、照厚度范围 5.2 胶 片 5.2.1 胶片系统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无损检 测 工业射线照相胶片 第1部分:工业射线照 相胶片系统的分类GB/T 19348.1-2003分 为四类,即T1、T2、T3和T4类。T1为最高 类别,T4为最低类别。胶片制造商应对所 生产的胶片进行系统性能测试并提供类别 和参数。 5.2.2 胶片的本底灰雾度不应大于0.3。 5.2.3 AB 级射线检测技术应采用T3类或更 高类别的胶片,B级射线检测技术应采用T2 类或更高类别的胶片。射线检测应采用T2 类或更高类别的胶片。 5.3 增感屏 5.3.1 增感屏应采用铅增感屏。增感屏的选 用应符合表5.3.1的规定。 5

11、.3.2 增感屏的表面应保持洁净和平整,在 透照过程中胶片和增感屏应始终紧密接 触。 5.3.2 增感屏的表面应保持洁净和平整,在 透照过程中胶片和增感屏应始终紧密接 触。 5.4 像质计 5.4.1 像质计应采用线型金属丝像质计,其 型号和规格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无损检 测 射线照相检测用线型像质计JB/T7902 的规定。 5.4.2 双壁双影透照应采用等径金属丝像质 计,其型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承压设 备无损检测 第2部分:射线检测 JB/T4730.2附录F的规定。 5.4.3 像质计灵敏度应按表5.4.2-1、表 5.4.2-2、表5.4.2-3的规定选择。焊缝两侧 母材公称厚度不同时

12、,应以薄板选取像质 计。 5.4.4 像质计的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双壁单影透照时,像质计置于胶片一侧的 工件表面上,应显示的金属丝处于一次透 照长度的1/4位置,钢丝横跨且垂直于焊缝 ,细丝置于外侧。外径大于等于250的管 道,一次透照长度两端的1/4位置均应放置 一个像质计。 2 中心周向曝光时,至少每隔90放置一个 像质计。像质计宜放置在源侧。当像质计 无法放置在源侧时,允许放置在胶片侧。 像质计放置在胶片侧时,应进行对比试 验。 3 对外径小于或等于89的钢管环焊缝进 行双壁双影透照时,选用等径金属丝像质 计,金属丝应横跨且垂直于焊缝放置,像 质计宜放置于射线源侧被检焊缝有效透照

13、区中心部位。 4 当像质计放置在胶片侧时,应在像质计 上适当位置放置铅字“F”作为标记,F标记的 影像应与像质计的标记同时出现在底片上 ,且应在检测报告中注明。 5.4.5 当底片黑度均匀部位(一般是邻近焊 缝的母材金属区)能够清晰地看到长度不 小于10mm的连续金属丝影像时,则认为该 丝是可识别的。等径金属丝像质计至少应 能识别两根金属丝。 5.5 标 记 5.5.1 透照部位的标记应由定位标记和识别 标记组成。 5.5.2 定位标记包括搭接标记()和中心 标记( ),或铅字定位标尺。当铅质搭接 标记用英文字母或数字表示时,可不用中 心标记。定位标记应放置在工件上,不得放 在曝光暗袋和暗盒上

14、。 5.5.3 识别标记应包括工程编号、桩号(线 号)、焊缝编号(焊口号)、部位编号( 片号)、施工单位代号、壁厚、透照日期 等。返修部位还应有返修标记Rx(其脚码 表示返修次数)。 5.5.4 定位标记和识别标记均应在底片适当 位置显示,并离焊缝边缘至少5mm。搭接 标记应放于胶片侧。所有标记的影像不应 重叠,且不应干扰有效评定范围内的影 像。标记的布置可参照本标准附录A。 5.5.5 当射线底片上无法清晰地显示焊缝边 界时,应在焊缝两侧放置铅字识别标识。 5.5.6 工件表面应作出永久性标记。若材料 性质或使用条件不宜在工件表面作永久性 标记时,应采用底片分布图来记录。 5.6 评片室和观

15、片灯 5.6.1 评片应在专用的评片室内进行。评片 室应整洁、安静,温度适宜,光线应暗且柔 和。 5.6.2 评片人员在评片前应经历一定的暗适 应时间。从阳光下进入评片的暗适应时间 宜为5 min10min;从一般的室内进入评 片的暗适应时间不应少于30s。 5.6.3 观片灯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损检 测 工业射线照相观片灯最低要求GB/T 19802的规定。观片灯的亮度至少应观察到 黑度为4.0的底片,且观察的漫射光亮度可 调。对不需要观察或透光量过强的部分应 采用遮光板屏蔽。 5.6.4 底片评定范围内的亮度应符合下列规 定: 1 当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 D2.5时,透 过底片评定范围内的亮度不应低于30cd/m2 ; 2 当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 D2.5时,透过 底片评定范围内的亮度不应低于10cd/m2。 5.6.5 评片时可以使用放大倍数小于或等于 5的放大镜辅助观察底片的局部细节。 5.7 黑度计和标准黑度片 5.7.1 应采用数字显示型式的黑度计,黑度 计可测的最大黑度不应小于4.5,黑度计允 许偏差应为0.05。黑度计应至少每6个月 校验一次。校验方法应按本标准附录B的规 定进行。 5.7.2 所使用的标准黑度片至少应每2年送 国家法定的计量单位检定一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