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9春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学业质量标准检测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5003376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19春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学业质量标准检测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课标)2019春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学业质量标准检测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课标)2019春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学业质量标准检测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课标)2019春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学业质量标准检测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课标)2019春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学业质量标准检测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2019春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学业质量标准检测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2019春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学业质量标准检测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50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世界性的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据此回答12题。1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找新出路,下列举措不正确的是(B)A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B禁止开采煤炭、石油,寻找绿色替代能源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D大力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2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D)AGDP一定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B第一、

2、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C人口大量迁往其他城市或郊区就业D因地制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解析】第1题,资源枯竭型城市应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而不能禁止开采矿产资源。第2题,在合理开采利用的同时,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因地制宜地发展一些新兴产业。读云南省20132015年接纳风电规划表(单位:万千瓦),回答35题。年份2013年2014年2015年风电可发电量54.0101.6173.2枯水年接纳46.0100.4168.7平水年接纳41.089.3155.4丰水年接纳39.376.481.63.据表,云南风电可发电量20132015年的增长意味着(B)A气候变化强风资源增

3、多B水电发电量大幅减少C水能资源开发达到饱和 D居民用电量同步增长4从水电、风电最佳搭配来看,接纳风电发电量最多的季节是(D)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5云南省实施风水互补,比之于水火互补,有助于(C)A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B解决枯水季节水能不足C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D解决枯水年份水能不足【解析】第3题,从表中可以看出接纳风电主要是弥补水电的不足,故20132015年风电迅速增长主要是水力发电量大幅减少。气候变化短时间内不会对风能产生较大影响,云南水能资源开发未达到饱和,风力发电主要是弥补水电的不足,故无法判断居民用电量是否同步增长。第4题,风力发电量最多的季节应该是水力发电量最少的季节。云南冬

4、季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故水力发电量最少。第5题,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主要依靠科技,风电与火电都可以弥补枯水季节和枯水年份的水能不足。火电主要是利用煤炭发电,相比较火电,风电更清洁,成本更低。读下面“黄土高原各类矿产潜在价值所占比例图”,完成67题。6利用该区能源矿产加工增值,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是(A)发展电力工业 发展化学工业发展冶金工业 发展炼油工业A BC D7该区域利用能源矿产发展电力工业的意义不包括(D)A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B改善能源工业结构C增加产值 D降低该区环境污染【解析】第6题,由图示可知能源矿产应为煤炭,对煤炭资源的深加工,不包括发展炼油工业。第7题,该区域发展电力工业的主要方

5、式为建设“坑口”电站,这会使该区的环境污染更加严重。读“金沙江下游梯级开发示意图”,完成89题。8金沙江干流适于水电梯级开发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B)A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短缺,电力缺口大B位于地势阶梯交界处,落差大C径流量丰富,且季节变化大D地质条件稳固,适于建坝【解析】A项为社会经济因素;C项径流季节变化大不是水库建设的有利条件;金沙江地处横断山区,地质条件不稳固。9水库建设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可能是(B)A库区及周围地区云量增多、湿度增加B上、下游间物种交流受到阻隔C流速减缓造成水质下降,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D引发旱灾、暴雨等自然灾害【解析】A为有利因素;水库建设使入海泥沙减少,河口三角洲面

6、积缩小,但能有效地防止旱灾、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读“美国东北工业区和鲁尔工业区图”,回答1011题。10美国东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工业区不同的区位因素是(A)A丰富的铁矿 B丰富的煤矿C充足的水源 D便利的水陆交通【解析】美国东北工业区是在煤、铁等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鲁尔区是在煤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1下列关于鲁尔区综合整治措施,错误的是(D)A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B对企业进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和整顿C消除污染,美化环境D增加煤炭、钢铁工业部门的数量【解析】考查了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D说法显然不正确。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乡驻地及周边部分辖区示意图,经勘探发现图示区域有储量丰富的大煤

7、田。结合图示,回答1214题。12随着对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利用,图示区域发生的变化有(D)乡驻地逐渐发展成为新兴的工矿城市经济结构会由以种植业和林果业为主发展为以工矿业为主居民数量迅速增加,多从事工矿业和服务业交通状况会有明显的改善,内外联系更加便捷生态环境有可能恶化,植被减少,水源被污染,空气质量下降A BC D13图示区域除了通过铁路、公路等直接向外运输煤炭外,还将煤炭转化为电能输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A不可以把坑口电站建在处B可以把坑口电站建在处C将煤炭转化为电能输出可以减轻交通运输压力D将煤炭转化为电能输出可以减轻当地的环境污染14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图示区域煤炭资源几近枯竭。为促

8、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区域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可行的措施有(B)A优化能源基地工业结构,缩短产业链B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C寻找石油、天然气等替代资源D提高农业地位,大面积种植水稻【解析】第12题,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工矿城市的形成,使该乡镇的经济结构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为主,就业结构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倾斜;工矿业的发展使交通得到更大程度的改善;另外,工矿业的发展往往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第13题,坑口电站的建设可以缓解运煤的压力,但会加重当地的环境污染,故坑口电站应布局在与当地盛行风向(东南风和西北风)垂直的郊外。第14题,煤炭基地在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时,可优化能源基地工业结构,延

9、长产业链,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水稻。山西是我国煤炭输出最多的省区,随着煤炭深加工的发展,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是“山西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1516题。15据图判断,该地生产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B)A促进交通运输网的建设B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C促进相关产业的转移D提高煤炭产量【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煤炭的综合利用使得该地输出产品多样化,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进而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16该地生产结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D)A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B减缓了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C减少了当地大气污染

10、物D加剧了当地水资源的短缺【解析】山西省的水资源相对短缺,而在煤炭发电等工序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进而加剧了当地水资源的短缺。(2018湘潭模拟)下图示意某流域人口分布情况。累积频率(或称对频率的累计)是指为了统计分析的需要,有时需要观察某一数值以下或某一数值以上的频率之和。读图,完成1719题。17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B)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且比较稠密B3 5503 650m的百米高程最为密集C距河810km人口最多D高程4 500m以上人口密度变化剧烈18该流域很可能位于(C)A巴西高原 B南部非洲C藏南谷地 D北美大草原19影响该流域人口距河流不同距离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D)A水能资

11、源分布 B地形地势和坡向C交通通达度 D取用水方便程度【解析】第1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流域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且人口密度较小,A项错误;3 5503 650m的百米高程最为密集,B项正确;距河12km分布人口最多,C项错误;高程4 500m以上人口密度变化小,D项错误。第18题,3 5004 000m,人口总数累积频率最高,说明人口总数较大,人口密度比较大,4 000米以上人口累计频率小,人口密度比较小,说明人口较少。结合海拔高度,可以判断为青藏高原的藏南谷地,人口主要集中在海拔比较低的河谷地区。第19题,距离河流越近人口密度越大,人们沿河居住,主要原因是取水方便,D项正确;水能资源分布不影

12、响人口分布,A项错误;地形地势对人口分布有影响,坡向影响比较小,B项错误;当地人口流动小,交通通达度影响比较小,C项错误。读下图,完成2022题。20结合图示,关于三峡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D)A三峡水库属于峡谷型水库,长度、深度大B坝址处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C巨大的工程建设规模形成了上百万的移民,移民的妥善安置是该工程成败的关键D相对于三峡工程产生的巨大综合效益而言,带来的不利影响可忽略不计【解析】三峡工程移民规模大,难度大而且关系重大,按1993年5月末的价格计算,工程静态投资为900.9亿元,其中有400亿元用于移民安置,因此百万移民能否妥善安置成为工程成败的关键。三峡工程带

13、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种种弊端,主要是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不容忽视。21“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长江的荆江段(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形成“地上河”,其成因为(D)该地区处于地形转换位置,河流落差变小江水流出峡谷进入平原,河道变宽上游地区尤其是山区大量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严重降水集中于春夏两季A BC D【解析】长江水出三峡后进入平原,由于落差变小,河道变宽,水流变缓,大量泥沙沉积在河床上,上游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成为泥沙的来源地。形成“地上河”,与降水特点无必然联系。22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对长江洪水起到巨大的、天然的调蓄作用,该作用的示意图(实线表示没有湖泊调节或调节作用小,

14、虚线表示洪水受到湖泊明显调节以后的情况)正确的是(B)【解析】湖泊对长江洪水的调节作用体现了河水与湖泊水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枯水期时,湖泊水补给河水,使长江的水位不会过低。洪水发生时,长江水补给湖泊水,使长江的水位不会过高。据此可判断B示意图正确。(2018兰州诊断)读长江荆江河段及荆江分洪工程示意图,回答2325题。23关于荆江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A泥沙沉积形成了南五洲B溯源侵蚀使得河道弯曲C荆江分洪区汛期大量蓄水D人民大垸不受洪水威胁24“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主要原因是(C)A湖泊的调节功能较弱B地下水位过高,补给河流C泥沙淤积使得河床增高D流速过快,河岸侵蚀严重25关于分、蓄洪区土地利用的叙述,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B)A为应对特大洪水而禁止开发B发展湿地生态经济及旅游C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D开挖成湖,增强调节功能【解析】第23题,南五洲位于荆江中心,属江心洲,由泥沙淤积而成。第24题,荆江段河道弯曲,水流较缓,河床被上游带来的泥沙抬高,而且上游有川江(宜宾至宜昌)大量江水汇入,使得“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第25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