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器结构及工作原理教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4996463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3.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离器结构及工作原理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分离器结构及工作原理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分离器结构及工作原理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分离器结构及工作原理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分离器结构及工作原理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离器结构及工作原理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离器结构及工作原理教材(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离器,重庆科技学院石油工程学院 制作,CONTENTS,工艺计算,概 述,1,分离器操作运行及故障处理,1.1 油气中杂质在油气生产中的危害性,腐蚀: 由于液态水的存在将加速管道及设备的腐蚀,堵塞: 随着积砂的增加堵塞管道、设备,污染化学溶液,液泛影响,1.2 分离器分类,分离器,重力式 利用液体和气、固密度的不同而受到的重力的不同来实现分离,旋风式 利用液体和气、固做旋转运动时所受到的离心力不同来实现分离,过滤式 利用气流通道上的过滤元件或介质实现分离,1.2.1 按作用原理分,计量分离器 主要作用是完成油气水的初步分离并计量,一般属低压分离器。,分离器,生产分离器 主要作用是完成多口生产

2、井集中进行初步分离后密闭输送,属中高压分离器。,1.2.2 按分离器功能进行分类,真空分离器,0.1MPa,低压分离器,1.5MPa,中压分离器,1.56MPa,高压分离器,6MPa,1.2.3 按分离器工作压力不同进行分类,1.3 重力式分离器的分类,重力式分离器,根据分离器功能分,两相分离器,三相分离器,卧式 立式,按流体流动方向和安装形式分,重力式分离器,1.4 分离器的四个操作功能,从分离器内分别引走分离出来的气相和液相,不允许它们有彼此重新夹带掺混的机会,1,2,3,4,脱除气相中所夹带的液沫,脱除液相中所包含的气泡,完成气和液的基本“相”的分离,除雾段,基本相分离段,1.5 分离器

3、分为四个部分:,控制或消减能量,分离和沉降,液体收集和引出段,液滴聚集段,第二节 分离器的工作过程,1. 两相分离器,2. 三相卧式分离器,6. 旋风分离器结构及工作原理,7. 分离器的外壳及主要内部构件,4. 分离器的选择,5. 不同流动方式的分离器优缺点比较,8. 其它形式的分离器,3. 卧式分离器与立式分离器的比较和选择,第二节 分离设备的工作过程,2.1 两相分离器,2.1 两相分离器,2.1.1.卧式两相分离器基本结构及工作过程,气液混合流体经气液进口进入分离器进行基本相分离,气体进入气体通道进行重力沉降分离出液滴,液体进入液体空间分离出气泡和固体杂质,气体在离开分离器之前经捕雾器除

4、去小液滴后从出气口流出,液体从出液口流出。,2.1.2.立式两相分离器基本结构及工作过程,2.1 两相分离器,气液混合流体经气液进口进入分离器进行基本相分离,气体进入气体通道向上流动通过重力沉降分离出液滴,液体进入液体空间向下流动,同时分离出气泡。气体在离开分离器之前经捕雾器除去小液滴后从出气口流出,液体从出液口流出。,2.2.1 一般三相卧式分离器基本结构及工作过程,2.2 三相分离器,气液混合流体经气液进口进入分离器进行基本相分离,气体进入气体通道通过整流和重力沉降,分离出液滴;液体进入液体空间分离出气泡,同时在重力条件下,油向上流动,水向下流动得以油水分离,气体在离开分离器之前经捕雾器除

5、去小液滴后从出气口流出,油从顶部经过溢流隔板进入油槽并从出油口流出,水从排水口流出。,2.2.2 卧式三相分离器内部结构,2.2 三相分离器,气液混合流体经气液进口进入分离器进行基本相分离,气体进入气体通道并经过整流器和重力沉降,分离出液滴;液体进入液体空间分离出气泡后油向上流动、水向下流动得以分离,气体在离开分离器之前经捕雾器除去小液滴后从出气口流出,油从顶部经过溢流隔板进入油槽并从出油口流出,水经溢流档板进入水槽并从排水口流出。,2.3 卧式分离器与立式分离器的比较和选择,2.4 各种分离设备优缺点比较,2.5 立式旋风分离器结构及工作原理,2.5.1 立式旋风分离器结构,2.5 旋风分离

6、器结构及工作原理,2.5.2 工作原理 气体经切向方向进入分离器后作圆周运动,液滴由于较重受到较大离心力而被抛在容器器壁上,最终从气体中分离出来;气体旋转速度逐渐减小最终向上运动从顶部流出,液体从底部流出。,2.6 分离器外壳及主要内部构件,2.6.1 外壳,内部承压的容器,为圆形筒体,其内径、长度尺寸根据气体处理量以及操作参数设计确定,两端是椭球形或球形的封头。,2.6.2 内部构件,2.6 分离器外壳及主要内部构件,进口转向器 导流档板:快速变化液流方向和速度; 旋风式进口:应用离心力分离时采用。 波浪破碎器:垂直档板 除沫板:倾斜的平行板片或管束。 旋流破碎器:破除旋涡防止二次夹带 雾沫

7、脱除器 丝网垫:适用但易堵塞(气流速度要适宜)。 叶板除雾器:改变为层流。 离心式除雾器:效果好但压降大且对流量敏感。,2.6 分离器外壳及主要内部构件,导流挡板和旋风式进口原理图,2.6 分离器外壳及主要内部构件,滤网及除雾器原理图,叶板除雾器原理,2.6 分离器的外壳及主要内部构件,气体经过叶板除雾器时被强制分成多条支流,使流动变得稳定,液滴易于沉降。,典型的过滤式分离器结构图,气体经上部进入,经过滤管进入二级分离,而较大液滴及粉尘则留在分离器一级分离段内进入储液槽,气体在二级分离段经捕雾后从右侧流出。,CTT型卧式分离器,含有少量气,水的油经接收室进入分离器,经重力沉降后,由疏流室稳流后

8、进入分离室。在分离室内,油液均匀较薄层的流动使气泡得以分离,分离出的气泡从顶部流出,油流进入 集液室经原油出口流出,水经排污口流出。,立式油气分离器,气液混合流体经气液进口进入分离器进行基本相分离,气体在折流板内经不空隙逸出到气相空间得到分离,气体在离开分离器之前经整流、捕雾后从出气口流出,液体进入液体空间分离出气泡及油向上流动,水向下流动得以分离,油从出油口流出,水经排水口流出。,第三节 分离器的检验标准,3.1 分离质量K 定义:分离器出口处每标准立方米气体所带液量的多少。 计算公式:,第三节 分离器的检验标准,3.2 分离程度S 定义:分离器在分离的温度、压力下,从其出液口中排出的液体所

9、携带的游离气体积和液体体积之比值。 计算公式:,第三节 分离器的检验标准,3.3 我国规定的分离器工作标准:,第四节 分离设备的工艺计算,4.1.1 颗粒的沉降 假设 颗粒在分离器中的运动速度为常数:重力等于阻力 颗粒为球形,大小不变 计算公式 G=A+R,4.1 两相分离理论,第四节 分离设备的工艺计算,重力: 阻力: 浮力: 通过以上公式可计算出颗粒的沉降速度w的值。,式中: d 颗粒的直径,m; g 、 L 分别为操作条件下气体和颗粒的 密度,kg/m3 g 重力加速度,m/s2 w 颗粒或液滴在气体中的沉降速度,m/s CD气流携带系数,无因次。,第四节 分离设备的工艺计算,4.1.2

10、 气流携带系数CD的确定 气流携带系数与流态有关,不同的流态区域内气流携带系数数值也不一样。各区域的范围和相应的关系可查表得到。,Re2: CD = 24/Re 2Re500: CD =18.5Re-0.6 500Re2105: CD =0.34 Re2105: CD=0.1,第四节 分离设备的工艺计算,4.1.3 颗粒的沉降速度w值的计算 根据以上公式可推导出沉降速度w的计算公式:,其中:,第四节 分离设备的工艺计算,4.1.4 讨论: (1)介质不流动时,仅重力作用: 沉降速度的影响因素:d、L、 g、操作条件下天然气的粘度 (2)气流向上流动(考虑相对运动速度w): wv:颗粒向下沉降(

11、速度) (3)颗粒大小影响: 气体分离段:气体负荷设计方程是基于脱除100m的颗粒 雾沫脱除器脱除直径在10100 m的颗粒,第四节 分离设备的工艺计算,(4)颗粒大小影响: 气体分离段:气体负荷设计方程是基于脱除100m的颗粒。 雾沫脱除器脱除直径在10100 m的颗粒。 (5)停留时间: 定义:假定停止流动的情况下,一个液体分子保留在容器内的平均时间。 停留时间为30秒到3分钟。,第四节 分离设备的工艺计算,4.2 两相分离器尺寸设计方法 一般方程式: 1. 当颗粒直径不大于(2080)10-6m,且雷诺数Re2时,n=1,a=24,则以上方程变为下列式:,第四节 分离设备的工艺计算,2.

12、 当颗粒直径小于(300800)10-6m,且雷诺数2Re500时,n=0.6,a=18.51,则以上方程变为下列式: 3. 当颗粒直径大于(300800)10-6m,且雷诺数500Re1500时,CD=0.44,则以上方程变为下列式: 将以上公式制为图表便可得下图,通过此图,可查得在不同压力下,水滴的沉降速度w与其直径d的关系。,第四节 分离设备的工艺计算,第四节 分离设备的工艺计算,4.3 立式重力式分离器的尺寸设计 1. 分离器直径及高度的计算,第四节 分离设备的工艺计算,2. 分离器进出口直径的计算 取进口速度v1为15m/s 取出口速度为v2 为10m/s,第四节 分离设备的工艺计算

13、,4.4 卧式重力式分离器尺寸设计,第四节 分离设备的工艺计算,计算公式:由上图得到: 而: 代入上式有: 令: 得:,第四节 分离设备的工艺计算,以上公式中: Q 操作条件下流体体积流量,m3/s; L 卧式分离器长度,m; D 卧式分离器直径,m; 截面积利用系数,0.80.95; w 颗粒或液滴在气体中的沉降速度,m/s。,第四节 分离设备的工艺计算,4.5 立式与卧式分离器的比较 设颗粒沉降的有效面积(颗粒沉降的工作面积): 则: 立式分离器 卧式分离器 结论: 当直径相同时,卧式分离器的效率就比立式分离器的效率高。,第四节 分离设备的工艺计算,4.7 旋风式分离器 定义:利用离心力来

14、分离气流中颗粒的分离器 原理:利用离心力 过程:,第四节 分离设备的工艺计算,颗粒分离规律: 假定:颗粒作匀速运动,即: 离心力 阻力 联立求解:,第四节 分离设备的工艺计算,讨论: 1. 当颗粒直径不大于(2080)10-6m,且雷诺数Re2时,n=1,a=24,则方程变为: 2. 当颗粒直径小于(300800)10-6m,且雷诺数2Re500时,n=0.6,a=18.51,则方程变为:,第四节 分离设备的工艺计算,3. 当颗粒直径大于(300800)10-6m,且雷诺数500Re1500时,CD=0.44,则方程变为:,第四节 分离设备的工艺计算,旋风式分离器与重力式分离器的比较 离心力作

15、用下的分离速度比重力作用下的分离速度大 倍,其中m =1, 0.71, 0.5。,分离速度的影响因素:d、L、 g、介质及分离器的结构和尺寸。,第四节 分离设备的工艺计算,影响旋风分离效率的因素 气体进口速度:1525m/s 气液密度差:不适于油水两液分离 旋转半径:不宜超过0.5m(旋风子),第四节 分离设备的工艺计算,4.8 旋风分离器直径及进出口管计算 1.计算公式: Qn 为标准状态下的流量 而:,第四节 分离设备的工艺计算,2. 计算过程: 令K1(1.266),计算D 取出口管线直径0.67D,进口管线0.47D 验算进口流速是否在1525m/s, 出口流速是否在515m/s, 筒体流速在2.454.43m/s, 否则另取K值直到合乎要求。,第四节 分离设备的工艺计算,4.9 丝网除雾器的工艺计算 效果:除雾效率可达99% 构成:圆形或扁形的耐腐蚀的金属丝编织而成 机理:接头聚集,重力沉降 压力降:如无固体颗粒,则可忽视,第四节 分离设备的工艺计算,流速:流速大则不易落下,小则不易碰撞 一般取: 式中:K系数,与液体的粘度、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