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电学部分3欧姆定律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4991111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6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电学部分3欧姆定律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初中物理电学部分3欧姆定律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初中物理电学部分3欧姆定律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初中物理电学部分3欧姆定律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初中物理电学部分3欧姆定律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电学部分3欧姆定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电学部分3欧姆定律(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物理电学部分3【第三部分】欧姆定律【知识点归纳】1、 实验一:探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1、电路图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保持被测电阻两端电压不变,改变被测电阻的阻值,从电流表、电压表上读出示数,从而判断电流和电阻的关系。3、 实验仪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以及电阻值不相等的多个被测电阻4、 实验步骤 (1)画出电路图; (2)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开关处于断开状态,且滑动变阻 器连入最大值; (3)检查电路,无误后闭合开关; (4)放入第一个被测电阻R1,调节滑动变阻器,读出电流 I1,电压V,记录数据; (5)取出R1,用R2替换,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 使R2两端的电压和R1相同时,

2、即达到V时,读出电 流表示数I2,记录数据; (6)取出R2,用R3替换,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 使R3两端的电压和R1,R2相同时,即达到V时,读 出电流表示数I3,记录数据; (7) 比较数据,得出结论。 5、实验结论: 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 体的电阻成反比 6、注意事项(1) 同一性:电流和电阻是针对同一导体而言的,不能说一个 导体的电流与另一个导体的电阻成反比。(2) 不能反过来说,电压不变时,导体的电阻与通过它的电流 成反比。我们知道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即使导体 中不通电流,它的电阻也不会改变,更不会顺为导体中电 流的增大或减小而使它的电阻

3、发生改变。(3)所有连接电路的试验中,开关都要处于断开状态,滑动 变阻器要连入最大值。(4)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使每次被 测电阻两端的电压都处于同一电压值。只有电压相同时, 才能探讨电流和电阻的关系。2、 实验二:探究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1、电路图2、实验原理:控制变量法保持被测电阻的电流不变,改变被测电阻的阻值,从电流表、电压表上读出示数,从而判断电压和电阻的关系。4、 实验仪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以及电阻值不相等的多个被测电阻5、 实验步骤 (1)画出电路图; (2)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开关处于断开状态,且滑动变阻 器连入最大值; (3)检查电路,无误后闭合开关

4、; (4)放入第一个被测电阻R1,调节滑动变阻器,读出电流 I,电压V1,记录数据; (5)取出R1,用R2替换,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 使流过R2的电流和R1相同时,即达到I时,读出电 压表示数V2,记录数据; (6)取出R2,用R3替换,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 使流过R3的电流和R1,R2相同时,即达到I时,读 出电压表示数V3,记录数据; (7) 比较数据,得出结论。 5、实验结论: 电压跟电阻的关系:在电流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两端的电压跟 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6、注意事项(1) 同一性:这里导体中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都是针对同 一导体而言的,不能说一个导体中的电流和另一导体上的

5、 电压成正比。(2) 不能反过来说,电阻一定时,电压跟电流成正比。这里存 在一个逻辑关系的问题,电流、电压都是物体量,有各自 和物体,物体 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这里的电压是 原因,电流是结果,是因为导体两端加了电压,导体中才有 电流,不是因为导体中通了电流才加了电压,因果关系不能 颠倒。(3)所有连接电路的试验中,开关都要处于断开状态,滑动 变阻器要连入最大值。 (4)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流过被测电阻的电流,使每次流 过被测电阻的电流都处于同一电流值。只有电流相同时, 才能探讨电压和电阻的关系。3、 实验三:测小灯泡(或其他用电器)电阻1、电路图2、 实验方法:伏安法 通过测量被测小灯

6、泡两端的电压(伏),以及流过小灯泡的电 流(安),从而通过欧姆定律I=U/R计算出被测小灯泡的电阻 3、实验原理:欧姆定律 I=U/R 4、实验步骤 (1)画电路图 (2)根据电路图链接实物图 (3)调节滑动变阻器,读出电压U1,电流I1 (4)再次调节滑动变阻器,读出电压U2,电流I2 (5)继续调节滑动变阻器,读出电压U3,电流I3 (6)通过欧姆定律I=U/R分别计算出第一次、第二次 第三次算得的电阻R1,R2,R3 (7)求平均值,算得被测小灯泡的电阻R=(R1+R2+R3)/35、注意事项 (1)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保护电路;以及改变被测小灯泡两 端的电压,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2)

7、多次测量的目的是求平均值,减小误差。一般情况下, 测得3组数据便可。 四、欧姆定律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 阻成反比。2、 表达式:I=U/R (1) U表示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单位是伏特(V); (2) R表示这段导体的电阻,单位是欧姆(); (3) I表示通过这段导体中的电流,单位是安培(A)。3、 公式的物体意义: (1)欧姆定律的公式I=U/R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大几倍, 导体中的电流就增大几倍; (2)当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时,导体的电阻增大几倍, 其电流就减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4、由公式可变形为:U=IR R=U/I5、对欧姆定律的理解:(1)定律

8、涉及的电流、电压、电阻三个物体量都是针对同一导体 或同一段电路而言的,即满足“同体性”;(2) 式中的I、U、R还应是同一段导体在同一时刻的电流、电压、 电阻,即满足“同时性”; (3)运用该式时,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要统一使用基本单位。(4) 定律中提到的“成正比”和“成反比”的两个关系分别有不 同的前提条件,即当电阻一定时,通过它的电流跟它两端的 电压成正比,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它的电流跟它 的电阻成反比。(5) 欧姆定律公式I=U/R可以变形为U=IR,但不能认为导体两端 的电压跟导体中的电流、导体的电阻成正比,因为电压是形 成电流的原因;(6)公式还可以变形为R=U/I,但不能说

9、导体的电阻跟它两端的 电压成正比,跟电流成反比,因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 性,跟所加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只是为我们提供一种测 量、计算导体电阻的方法而已。(7) 欧姆定律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如:只接有电阻器、电热器、 白炽灯等电路。对于非纯电阻电路,如电动机电路、日光灯 电路等,不能直接应用。 五、电阻的串联、并联 1、电阻串联:R=R1+R2+Rn。 2、电阻并联:1/R=1/R1+1/ R2+1/Rn。 (1)如果n个阻值都是r的导体并联,则总电阻R=r/n (2)当只有两个电阻并联时,R=R1*R2/(R1+R2) (3)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小于任一分电阻 3、注意 (1)在串并联电路中

10、,任一电阻增大,电路总电阻也增大 (2)串联电路中,各电阻分压,且各电阻两端电压与各电 阻阻值成正比; (3)并联电路中,各电阻分流,且各支路电流之比为各支 路阻的反比。 六、断路和短路 1、断路:电路没有接通 2、可能原因:灯丝断了;灯头内的电线断了;、开关等处 的接线松动、接触不良。 3、电源短路:不经过用电器直接将电源两极连接起来的 现象。 4、由欧姆定律可以知道,由于导线的电阻很小,电源短 路时电路上的电流会很大,这样大的电流,电池或其 它的电源都不能承受,会造成电源损坏;更为严重的 是,因为电流太大,会使导线的温度升高,严重时有 可能造成火灾。 5、用电器短路:即电路中的某一用电器的

11、两端由导线直 接连接。 6、当用电器发生短路时,此用电器无法工作,并会引起 整个电路中的电流过大而发生危险,这也是不允许的。七、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变化在含有滑动变阻器的电路中,由于开关的闭合或断开会引起电流表、电压表示数的变化,或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也会引起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变化。判断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如何变化是电学中一类比较重要的题型。这种题目的分析一般遵循下列思路:1、 首先分析电路的连接情况,看清是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 分析电路连接时一般先去表。即把电流表当成导线,把电压 表当做开路处理。2、 分析滑片滑动时,变阻器电阻如何变化,电路总电阻如何变 化,或开关闭合、断开时电路连接情况

12、如何变化,电路中总 电阻如何变化。3、 运用欧姆定律看总电流如何变化,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各用电 器上电流和电压的变化情况。这种题目从解题过程来看,一 般符合总分总的特点。八、解电学题的方法、步骤 1、根据题意和所给出的电路图分析电路的连接情况(用电器 串联、并联情况的电压表、电流表、所测电压的电流的情 况),画出等效电路图。具体做法: (1)简化电路。将不工作的用电器和电路中的电表去掉,电 流表的内阻很小,简化处理时可先看做一根导线,电压 表的内阻很大,简化处理时将其所在支路看做断路。 (2)看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是哪段电阻丝。分析电流表 和电压表分别测的是哪段电路的电流和电压。 (3)在电路图上标明已知量和未知量,同一个导体的U、I、 R下角标要相同,这样对试题所描绘的物体情景就有了 整体的认识,便于分析和解题,避免张冠李戴。 (4)再根据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