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会议室声学设计的室内构造研究_0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4974216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7.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功能会议室声学设计的室内构造研究_0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多功能会议室声学设计的室内构造研究_0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多功能会议室声学设计的室内构造研究_0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多功能会议室声学设计的室内构造研究_0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多功能会议室声学设计的室内构造研究_0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多功能会议室声学设计的室内构造研究_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功能会议室声学设计的室内构造研究_0(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多功能会议室声学设计的室内构造研究_0多功能会议室声学设计的室内构造研究,将龙骨和木板固定牢固,成为一体,减少共振对低频声的吸收,为观众席提供较多的一次反射声,增加语音的清晰度、亲切感和空间感。具体结构见图4。 3.2侧墙材料与构造一方面观众席侧墙的上部用穿孔板做吸声处理;另一方面侧墙的下部贴木板,作反射处理,为观众席提供一次反射声,以增强直达声的强度,以增强对声音的洪亮感和空间感。具体结构见图5。侧墙有窗的一面在靠近玻璃处安装一道遮阳窗帘,离开玻璃100mm再安装一道吸声遮光厚窗帘,这对防止声畸变、吸收中高频甚至低频起到一定作用。图5观众席侧墙节点图 3.3后墙面材料与构造功能会议室最易产生

2、回声的地方是后墙,因此后墙需用多孔材料和穿孔板作大面积强吸声处理。加大吸音棉厚度,以加强对中高频声的吸收。具体结构见图6。图6观众席后墙节点图 3.4顶棚材料与构造因会议室装修的多孔材料多主要吸收的是中高频声,而控制低频声的作用相对较弱,易使环境内的低频过多混响,影响听音效果,因此室内构造方面也要十分注意低频声的吸收。顶棚上一般足够的空间留较大空气层,从而达到共振吸收低频声的作用。图7顶棚节点图 3.5地面材料与构造地面铺地板,地面龙骨间填吸音棉,减小会议室内噪音对楼下的影响。可铺地毯,避免人员走动产生太多杂声,地毯必须耐磨,抗静电。4混响时间计算根据设计的各种声学结构的吸声性能进行混响时间计

3、算,检验混响时间设计是否满足要求的混响频率特性。具体数据见表4 1.经计算,各频率混响时间满足多功能会议室的使用要求,混响时间的频率特性曲线基本上为直线,符合GBT50356201X剧场、电影院和多用途厅堂建筑声学设计规范中关于多功能厅混响时间的设计标准。注: 因最佳混响时间的值允许有 0.1s的变动范围,因此采取吸声措施后的总吸声量与最佳混响时间设计值所要求的总吸声量之间会有一定的差值。5隔声量计算该会议室有一面墙直接面对室外,该墙体为240mm厚的砖砌体加50厚空腔和50厚吸音棉,隔声性能较好,但墙上有大面积开窗,而窗是围护结构隔声较薄弱的环节,要提高墙体的组合隔声量,必须选用隔声性能好的

4、窗户。选用双层木窗(3mm窗可开,6mm窗固定),用毛毡对窗缝进行密缝处理,减少室外声音的传入。查资料得该墙体和窗的隔声量如表51所示。满足隔声量要求,同理求得其他频率隔声量也满足要求。6结束语多功能会议厅的室内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声学因素,但许多建设方并未重视这些,在建造时未严密进行声学处理,以至无法创造一个良好的声学环境以满足其高品质环境的要求。文中的构造形式并不是唯一的,随着声学设计的不断发展,不断有建筑材料和构造做法在各种声学设计中不断被开发。这些新材料、新技术必定会为室内声学设计注入新的活力。由于作者实践经验、专业知识水平有限,部分观点可能有失偏颇,文章的深度、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 内容

5、简介: 广大朋友们,关于 浅论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品格及其当代价值 是由论文网论文频道我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每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都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思维模式、生存方式、哲学观念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广大朋友们,关于 浅论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品格及其当代价值 是由论文网论文频道我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每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都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思维模式、生存方式、哲学观念以及感知方式等等多方面因子的影响、制约下,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美学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而独特的土壤之中,而中国传统文化, 从

6、其发展的表现上说,它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系统。它有它的独特性与根源性。 因而,由此而孕育生发出来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有着它的独特品格,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特有的领悟、体味、理解与展露。中国传统美学是在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背景下孕育生成的一种很不同于西方传统美学思想的思想体系。中国美学的实质,是为了探寻使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如何成为艺术似的审美创造,它是从一个特殊的层面、特殊的角度来体现中国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努力,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寻。这一特质是深契于美学的根本精神的。美学在其实质上只能是存在的诗性之思。 一、人生哲学: 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基础

7、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总是与人学思想有着血脉相关的联系,正如许复观所指出: 中国文化特征是 在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艺术的根源,把握到精神自由解放的关键。 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是以人为中心,基于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因此,中国古代美学具有极为鲜明和突出的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的特点。人生哲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古代 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在究天人之际,于天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之中,确立人的地位,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理想、人格的确立、人性的美善等一系列问题,而这种哲学观念又影响到中国传统美学,使其在对于人于天

8、地间的地位、人的道德精神、人的心灵世界、人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的基础之上,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体系。以 仁学 为核心的原始儒家哲学,构成儒家美学的哲学基础。儒家美学所体现出的特征乃是以人为本,具有朴素人本主义特征的美学思想。基于美根源于人、人心、人的义理、道德,因而,受儒家美学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极为重视审美主体心理结构中的人格因素。道家美学将 道 视为美的最高境界。一方面,在道家看来,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道是超越时空的、绝对的、无限的;另一方面道又是 无所不在 ,因而中国道家的思想,正如徐复观所指出的: 其出发点及其归宿点,依

9、然是落实于现实人生之上 , 他们之所谓道,实际是一种最高的艺术精神。 体道、观道、游道,以便使人的现实生命获得安顿,转化为艺术化的人生。而道,则不过是人的安身立命的最终依据的设定而已。禅宗美学也因其具有人生美学的内容而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 禅 则体现着禅宗美学的一种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禅宗美学是将禅视为人人所具有的本性,是人性的灵光,是生命之美的最集中的体现,是宇宙万物的法性,是万物生机勃勃的根源,是天地万物之美的最高体现。它既是禅宗所追求的理想的人生境界,又是禅宗所讴歌的最高的审美境界。禅宗美学使中国传统美学加深了对于人生、宇宙的诗性领悟,同时也使中国传统美学增添了于现世人

10、生中使人生诗性化的内容与理论。 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我专门编辑了 试论中国当代美学发展趋势: 实践存在论美学 ,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作为中国美学多元发展格局中的一种新理论,实践存在论美学是朱立元先生对中国当代美学。近年来,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以蒋孔阳先生的美学思想为基础, 我们应当把美看成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不仅由多方面的原因与契机所形成,而且在主体与客体交相作用的过程中,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的过程中,美的特点就是恒新恒异的创造。 实践存在论美学仍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理论基础, 实

11、践存在论美学坚持把 存在 从海德格尔存在论的神秘主义倾向中解脱出来,与实践相结合,立足于广大的人生实践活动,才具有了现实基础 。实践存在论美学作为实践美学的一种新的观念和新的主张,代表着美学发展的方向。实践存在论美学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观点: 美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观点;把审美活动作为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的观点;广义的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观点。下面从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发展历程,探讨美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观点。 一、 自然的人化 : 自然与人之间产生和谐统一的关系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都是自在之物。绚丽的朝霞、皎洁的月光、浩瀚的大海,作为物质属性早已存在,但并非审美对象,也就无所谓美丑。那时

12、,神秘的大自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巨大的威胁。人,还不能理解风云雷电、高山大海等自然现象的神秘。在人类的早期,自然并不是作为人类审美的对象而存在,是作为人类诚惶诚恐的对象而存在的,为了生存,自然界成了人顶礼膜拜的对象。人类早期的图腾崇拜,巫术活动,都是自然膜拜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不断研究、调整与大自然的关系。在远古的时代,泛滥的洪水曾危及人类的生命和生活, 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的悲惨景象时有发生。但是,人类的社会实践,

13、改变了人与水的关系,使原来对人有害的水,受到了人的支配、利用,成为 为我 之水。水成了对人类衣食住行大为有益、不可缺少的对象。在此基础上,也就出现了如同钱塘潮被人们欣赏这样的水与人的关系。宋人潘阆的酒泉子写道: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在这样的条件下,钱塘潮水势越大,就越能体现出人们驾驭海潮的本领,从而使壮观的钱塘潮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确证。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与感受,正如马克思所说,完全是 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 人化的自然 或 自然的人化 ,包括主客体两方面的关系: 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所谓

14、 化 ,就是指主体利用、改造客体,在客体中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过程。人类社会初期的劳动生产实践,创造了人,也创造了美,创造了人的审美意识。美与审美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马克思、恩格斯说: 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 关系 ,而且根本没有 关系 对于动物说来,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 人类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提高,并且在自然面前获得了越来越大的自由,以审美的眼光对待自然,利用自然,自然与人之间彼此对立的关系逐渐成为和谐统一的关系。 自然人化 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改变。人类的审美意识并不满足于已有的内容和形式,它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表现为更为丰富的内容和形态。 二、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性中国传统美学特别关注人生,重视生命,强调体验,从而独具风采,它既是人生美学,又是生命美学,体验美学。现实人生包含了生命与生活,人的生命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