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形成性考核答案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114960973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形成性考核答案(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p>&lt;p&gt;&amp;lt;p&amp;gt;&amp;amp;lt;p&amp;amp;gt;心理学形成性考核答案,一、 亚里士多德 冯特 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 中枢 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神经细胞 反射 指向性、集中性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 脑、脑 客观现实 社会生活实践的 机 能,16. 目的性、意志努力的程度 17. 有意后注意 18. 20 19. 个别属性 20.分析器 21机体觉 22反、小 23暗适应 24错觉,二、 D C

2、 C B B C A B A ABD B A 三、&amp;amp;amp;#215;&amp;amp;amp;#215;&amp;amp;amp;#215;&amp;amp;amp;#215; &amp;amp;amp;#215;&amp;amp;amp;#215;&amp;amp;amp;#215;&amp;amp;amp;#215;,四、名词解释 心理过程:心理活动过程有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识过程又有感觉与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P2 ) 2.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

3、一种暂时神经联系,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P25 3.注意:是意识的选择性活动。意识的选择 性活动具体地表现为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P33,4.注意的转移:就是根据需要,主动而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者在同一活动中由一种操作过渡到另一种操作。P45 分心:指的是人的心理活动在必要的时间内不能充分地指向与集中,或者完全离开与当前应当指向和集中的事物,而转移到无关的事物上去的心理现象。P52 5.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P58,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P59 6.差

4、别感受性:就是刚刚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之间最小差异的能力。P70,五、简答问题 1. 答: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主要差别在于: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机体是被动强化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机体主动操作才能得到强化;在经 典性条件反射中,机体的道德反应是不随意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机体的反应是能控制的、随意的行为。( P27 ) 2. 答:少年期学生注意的基本特点有:注意发展的特点;注意的个别差异明显;直接兴趣在注意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探究新奇事物的主动性增强;开始发展对抽象材料的稳定注意。( P4648 ),3.答:少年期学生的感知具有古籍发展的特点;知觉过程中分析与综合能力的统一发展;

5、应用观察成果的能力日益提高等三个基本特点。( P7880 ) 4.答:避免与控制学生分心的常用措施有:超前控制、信号控制、提问控制及表扬(批评)控制等。( P53 ) 六、论述题 P29-30 P5356 49-52 4. P80-83,作业2(第58章) 一、填空题: 记忆表象、语词; 2.无意识记、有意识记; 3.前摄抑制; 4.艾宾浩斯; 5.保持; 6.情绪 7.本质属性、内部规律性 8. 机械识记、意义识记;,9. 保持 10. 间接性、概括性; 11. 求同思维、求异思维 12. 本质属性、非本质属性 13. 无意想象、有意想象 14客观事物、需要 15激情、热情 16采取决定、执

6、行决定 17目标、结果 18自觉性、自制性,二、选择题: 1. BCD ABD ACD ABD B AC BCD C B A C ABC ABD A B ACD D B,三、判断题 &amp;amp;amp;#215; &amp;amp;amp;#215; &amp;amp;amp;#215; &amp;amp;amp;#215; &amp;amp;amp;#215; &amp;amp;amp;#215;,四、名词解释 1. 后摄抑制:亦称倒摄抑制,就是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重现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P98 2. 超额学习:就是在完全识记

7、了材料并足以正确回忆之后,又继续啬学习或练习的次数,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刚能背诵的程度。P110 3. 创造性思维:就是当依靠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问题时,把储存在脑中的信息提取出来,通过最优组合形成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思维。P120,4. 想象:就是人脑在思维的参与下,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P127) 5.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脑中把事物或现象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或个别属性的思维过程。综合是在脑中把事物或现象的各个部分或各种属性联合成为一个整体的思维过程。 (P120121),6.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P159) 7.理智感

8、:是由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或维护趔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P160) 8.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P169),五、简答题: 1.答:提高回忆效果的方法有:(1)利用联想;(2)运用推理;(3)正确组织复习;(4)适当超额学习;(5)减少前摄抑制与倒抑制的干扰;(6)运用记忆的技术和方法。(P108110) 2.答:思维和语言的联系在于: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记载和巩固思维结果的工具。(P117) 3.答:发展创造想象的必备条件有:社会需要与个人的创造欲望;高水平的表象建造能力;原型启发;积极的思维活动

9、。(P130),4.答:促进创造性思维顺利展开需要明确而强烈的创造意识、符合规律的推理能力、合理的信息转换策略等三个条件。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基本方法有仿生法、适应需 要法、缺点反思法、特性迁移法、逆向索求法及扩展用途法。P137、P144 5.答:在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方法有:(1)提高学生掌握概念的水平;(2)提高学生理解能力;(3)发展学生的判断与推理能力。(P141142),6.答:教师要正确认识目的与动机之间的联系,首先要知道目的与动机之间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它们之间的一致性表现在意志行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上, 而同一动机又可以导向不同的目的。目的的确定和动机斗争是两个既有区别

10、又有联系的过程。在确定目的前,往往要经过动机斗争,克服内在的矛盾。相反,在目的 逐步确定的过程中也会进一步引起动机的斗争,随后逐步趋于统一。( P174175 ) 六、 论述题 P103107 P179183 P166167 P163164,911章 一、填空题 1心理倾向、心理特点 2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3性格、气质 4社会需要、物质需要 5. 动力特征 6经验、思维 7间接经验 8加涅 9. 运动技能、智力技能 10.观念性、简缩性,11.迁移 12.认识倾向 13.个性心理 14.创造能力 15.素质、社会实践 16.对现实态度的性格、性格的意志、性格的情绪、性格的理智 17.需要

11、、内驱力、诱因 18.理解、巩固、应用 19.概念形成、概念同化 20.外显、内隐,二、 A B B D D B A AC B D C B 三、&amp;amp;amp;#215;&amp;amp;amp;#215;&amp;amp;amp;#215;&amp;amp;amp;#215;&amp;amp;amp;#215; &amp;amp;amp;#215;&amp;amp;amp;#215;&amp;amp;amp;#215;,四、名词解释 1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是一个人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

12、理特征。(P185) 2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逢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P209) 3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力量。(P231) 4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需求的反映。 (P96)(电大版),5知识: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成果和手段。P241 6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使某项任务能够顺利完成的活动方式。P249 7概念同化:是在教学条件下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学习者通过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与新概念同化,产生对新概念的理解而获得概念。P245,8学习定势:是指在学

13、习新知识和解决新课题过程中,受到先前的学习经验或活动倾向的影响。P262 9逆向迁移:就是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P258,五、简答题 1答:教师可从三方面培养少年期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学习的需要,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自学培养学习兴趣。P195,2答:智力与创造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智力发展水平高的学生,创造能力亦高,智力发展水平低则创造力亦低。智力可以说是创造能力高度发展的基本条件。(P204) 3答:影响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方面: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教育对能力发展起主导作用;社会实践是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P206),

14、4、答:其意义在于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气质类型的了解,合理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如可依据气质类型的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还可根据气质类型的特征,进行知识技能教育;亦可教育学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P223) 5、答: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以学校教育为条件,提出了学习的分类。按照学习的不同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意义学习。这一 分类对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但分类中未能包括动作技能、行为规则、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学习,因此缺乏说服力。(P229),6P246-249,7答:教学中应以: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依据技能难易的不同程度,采用集中练习或分散练

15、习;依据技能的性质和复杂程度,选用整体法或部分法;充分利用反馈的强化作用等方面组织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运动技能。(P252) 六、 1P216 2P254P257 3P236P238 4P261263 5. P244P246,第1215章 一、填空题 1群体的支持作用、认同感3认知态度、情感 4群体、成员 5相似性、竞赛 6促进的职能、维护的职能,7监督型领导、参与型领导 8知识与生活技能、生活目标 9两极性、情境性 10生理成熟、社会化 11品德优良型、品德过错型 12控制作用、调节作 用 13转化、稳定,14生理原因、社会文化原因; 15专业性、理论、专门的技巧; 17精神分裂症、躁狂抑

16、郁性精神 病 18协同活动; 19正确性 20攻击动机,二、 B A D D D C A B C B B B B C C 三、 &amp;amp;amp;#215; &amp;amp;amp;#215; &amp;amp;amp;#215; &amp;amp;amp;#215; &amp;amp;amp;#215; &amp;amp;amp;#215; &amp;amp;amp;#215; &amp;amp;amp;#215;,四、名词解释 1群体是指在同一目标和同一规范指导下,协同活动而组合的人群,有时也叫团体。集体:是群体的高

17、级形式,集体是为实现有意义的共同社会目标、共同的活动目的而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共同心理倾向的群体。P264 P266 2群体规范:就是群体形成以后,为了保障其目标的实现和群体活动的一致性,就需要有一定的行为准则以统一成员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这种带有约束性的准则就是群体规范。P271 3人际交往:就是人们为了互相交流思想、意见、感情等,运用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而实现的沟通。P281,4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态度。(P293) 5道德:道德是社会现象,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P303) 6学习障碍:就是不能通过听、说、读、写、算以及各种实践活动去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的现象。P344 7人际交往障碍:就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过程中,彼此由于未能沟通或者缺乏沟通的技能与愿望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心理现象。P346,8心理诊断: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和为表现所进行的检查。(P352) 9心理置换法:就是教育者在心理上与心理问题的学生互换位置,并以心换心,满腔热情地对他们进行帮助、疏导,以取得学生的信任和理解,从而达到帮助他们克服存在的&amp;amp;lt;/p&amp;amp;gt;&amp;lt;/p&amp;gt;&lt;/p&g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