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 技法提分点16 诗中有画境意象寄深情(同名5971)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954822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 技法提分点16 诗中有画境意象寄深情(同名5971)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全国通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 技法提分点16 诗中有画境意象寄深情(同名5971)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全国通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 技法提分点16 诗中有画境意象寄深情(同名5971)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全国通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 技法提分点16 诗中有画境意象寄深情(同名5971)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全国通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 技法提分点16 诗中有画境意象寄深情(同名5971)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 技法提分点16 诗中有画境意象寄深情(同名597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 技法提分点16 诗中有画境意象寄深情(同名5971)(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考情预览】题目信息考点考向年份/卷别选文类型鉴赏形象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观点态度2018全国卷李贺野歌唐诗2018全国卷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宋诗2018全国卷王建精卫词唐诗2017全国卷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宋诗2017全国卷苏轼送子由使契丹宋诗2017全国卷白居易戏赠元九、李十二唐诗2016全国卷李白金陵望汉江唐诗2016全国卷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唐诗2016全国卷曹翰内宴奉诏作宋诗命题规律1.从体裁上看,所选诗歌以唐诗、宋诗为主。名家非名篇作品成为考查热点,有时也会涉及非名家的名篇作品。与以往侧重律诗的体裁不同,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两首为古风,有

2、效避免了猜想、押题。2.从题材上看,即事抒怀诗、咏史怀古诗、羁旅思乡诗等写景抒情言志类诗歌成为命题首选和考查重点。3.考点方面,重点考查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题目设置近两年为一选择一简答。技法提分点16诗中有画境,意象寄深情鉴赏人物形象三步骤鉴赏景物形象三步骤鉴赏事物形象三步骤读文支招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这两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上

3、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绝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用李揆的故事,又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典题文本(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 清禁:皇宫。苏辙

4、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对点解题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答: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要阅读全诗,联系标题、注释等,以诗歌中人物、环境、情节为依据,从人物身份、性格、思想感情入手,概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征。这首诗的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而首联“那因远适更沾巾”,表明诗人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从而表现了他的旷达。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

5、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改编)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结合诗歌内容及注释可知,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出于对弟弟的安全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希望他平安归来。苏辙与李揆相似,典故正用

6、,诗人的态度应与典故一致。所以B项“不敢自居第一”理解错误。答案B一、(2018福建三明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喜朝天曹冠绣水雕栏,绮霞邃宇。薰风飒至清无暑。花间休唱遏云歌,枝头且听娇莺语。景物撩人,悠然得句。深杯戏把纹楸【注】赌。胸中邱壑自生凉,何须泉石寻佳趣。【注】纹楸:指围棋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阕描写了美丽的景色,情景交融,为下阕描写人物活动、抒发壮志、渲染气氛作铺垫。B.“绣水雕栏,绮霞邃宇”两句巧用比喻手法,俯仰结合,展现了水天相映、雕梁画栋的景象。C.“熏风飒至清无暑”写和风飒然而至,清新凉爽,暑意全消,心旷神怡,愉悦之情溢于言表。D

7、.最后两句富有哲理,借用反问,强调了人们只要“胸有丘壑”,就处处有佳景,时时有乐趣。解析A项,结合下阕内容分析,强调了人们只要“胸有丘壑”,就处处有佳景,时时有乐趣。下阕并非抒发壮志。答案A2.这首词塑造了什么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解析结合词句内容分析,“花间休唱遏云歌,枝头且听娇莺语”,悠闲自在;“景物撩人,悠然得句”,赏景吟诗;“深杯戏把纹楸赌”,饮酒赌棋;“何须泉石寻佳趣”,自负自得,时时有乐趣。向往隐逸生活的文人形象。答案悠闲自在、儒雅自负、向往隐逸生活的文人形象。赏景吟诗,文雅悠闲;饮酒赌棋,怡然自乐;胸有丘壑,自负自得。二、(2018河北唐山一中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

8、词,完成34题。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红蕖:荷花。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3.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首句中“断”“明”“隐”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B.“照水红蕖细细香”这一句写景有声有色,与上一句空中的景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C.“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三句似人物素描画,其内心世界通过外部形象得以彰显。D.词的下片写太阳西下,作者手拄藜杖缓步游赏,感慨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自己度过了

9、凉爽的一天。解析B项,“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是从视觉和嗅觉来写的,“有声有色”应改为“有色有香”。答案B4.词的上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有何特点?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答:解析首先要在上阕中找出能体现季节特点的景物,如蝉、草、红蕖,其次看修饰景物的词语,一个“乱”字可看出蝉叫之喧闹,“衰”字可看出草木之凋零,这些应该是夏末秋初的景物。上阕描绘的景象是: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一所墙院周围。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

10、的芳香。从这清新淡雅的意境中,可总结出景物的特点。答案描写的是夏末秋初的清新淡雅的景色。远处,树林尽头,连绵的山峰清新明朗;近处,翠竹围护着墙院;池塘边满是干枯的衰草,蝉声四起;白鸟飞上飞下,荷花照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三、(2018安徽皖北协作区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渭上秋夕闲望潘阆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贤?【注】 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5.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11、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C.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解析A项,“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说法错误,由诗歌内容来看,诗中抒发的并非悠闲之情。C项,“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分

12、析错误,应是小船慢慢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D项,“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分析有误,尾联表面是感叹无人如太公之贤,实则是说无人赏识,无太公的际遇。答案B6.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答:解析针对问题直接回答罗列意象,意象是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景物或者是事物,比如“残阳”“轻雨”“鸣蝉”。然后描绘画面,画面的内容要点明时间(“秋日”“黄昏”)、景物(“残阳”“鸣蝉”)、天气(“雨”),运用的手法要分析景物的特点,采用视觉(“残阳”“雨”)和听觉(“鸣蝉”)结合的方式。最后要组织好语言表述,语言要简练准确。答案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

13、、轻雨、鸣蝉三种意象。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日,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诗人借助不同景物,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也可以回答“动静结合”“声色结合”)一、(2018黑龙江哈师大附中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感旧陆游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C.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解析A项,由“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来看应该是塑造出一个仗剑豪迈的英雄形象。答案A2.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