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县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4949324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澄江县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澄江县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澄江县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澄江县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澄江县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澄江县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澄江县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澂江县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农业是迄今为止人类直接从土地上获取生存资源最主要、最基本的产业。人类在从土地上获取物质财富的同时,却又严重地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20世纪以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但是,人们在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巨大提高而感到无比骄傲之时,也承受着人口剧增、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严重地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无论是立足于现实需求,还是着眼于未来发展需要,都为农业生产方式与内涵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必须做到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确保食品安全供应,有效维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持续发展。20世纪30年代,瑞士人缪勒发

2、明了DDT,推动了世界农业植保方式的革命,在这之后的30年里使用范围不断扩展,风靡全球,为农业的增产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进入20世纪70年代,全球用于对付害虫的农药达12000多种。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每年生产的农药品种约200多种,加工制剂500多种,原药生产40万吨,位居世界第2位,每年使用农药达3亿公顷次。农药的大量使用破坏了自然界原来的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威胁。尤其是那些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有毒的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并危害人体健康。加上农业生产大量施用化肥,引起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摧残。当人们为层

3、出不穷的农业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而烦恼时,也不得不寻求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体系,即生态农业。因此,1972年国际上一个致力于拯救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健康安全食品生产的组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简称IFOAM)应运而生。经过近30年的努力,现在已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700多个团体加入了这一组织。因此,建设生态农业已成为人类生存的必然选择。一、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态势(一)生态农业的内涵生态农业国外又称自然农业、有机农业和生物农业等;其生产的食品称生态食品、健康食品、自然食品、有机食品等。生态农业就是要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和管理一个生态上自我维持的低输入、经济上可行的农业生产系统。该系统能在长期内不

4、对其环境造成明显改变下具有最大的生产力。生态农业以保持和改善该系统内的生态动态平衡为总体规划的主导思想,合理地安排生产结构和产品布局,努力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促进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和多次利用,以尽可能减少燃料、肥料、饲料和其它原材料的输入,以求得尽可能多的农、林、副、渔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输出,从而获得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的再生利用、经济效益四者统一的综合性效果。可见生态农业涵有循环经济的理念,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也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总要求。(二)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态势20世纪80年代,针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逐步恶化趋势,农业部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总体思路,并开展了

5、一系列的生态农业试点示范。1993年,农业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科技部、水利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林业局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国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51个生态农业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分别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出2.2、0.6和1.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治理率分别达到73.4%和60.5%,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7个百分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生态农业建设加快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步伐,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区、市都成立了无公害农产品管理机构,建立健全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机构。全国无公害农

6、产品生产基地面积已达到93.2万公顷,总产量102.5亿公斤。在此基础上,七部委局于2000年在全国又启动了第二批5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目前,中国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县、乡、村已达到2000多个,其中生态农业县300多个。经过20多年努力,中国生态农业建设已经形成了从国家到省、地、县较为完善的管理、推广和技术服务体系,建立了各部门分工合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初步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投入相结合的市场运作方式。同时,生态农业建设也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已有21个省、区、市和200多个县(市)颁布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或办法,18个省出台了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生态农业建设已经列入国

7、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20012005)计划当中。农业部也把生态农业建设列为西部大开发十大措施之一。二、澂江县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必要性生态农业要求农业发展同资源、环境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强调因地制宜,以便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使生物与环境得到优化配置,使生态与经济达到良性循环;要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着重解决水土流失、荒漠化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逐步实现农业结构合理化、技术生态化、过程清洁化和产品无害化。因此,认真研究澂江县生态农业经济问题,对于促进澂江县实施可持续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环境保护和实现可持续发

8、展的迫切需要云南省环境保护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切实保护一切水体不受污染,保持和恢复水质的良好状态,保护重点是滇池、洱海、泸沽湖、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阳宗海、程海和南盘江、金沙江水系。禁止围湖造田,过量放水,防止破坏湖泊生态环境。”第三十条规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防治农业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合理施用化肥、农药,防止破坏土壤和污染农作物。不准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减轻农药对农作物和水体的污染。禁止在陡坡地开荒种地:已经开垦不宜耕种的陡彼地,由县(市)人民政府作出规划逐步退耕还林还草。禁止将有毒有害废水直接排入农田。农作物灌溉用

9、水,应当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为了贯彻云南省环境保护条例,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恢复湿地、退耕还湖和生态农业生产方式,保护抚仙湖已经刻不容缓!(二)是发展外向型农业,促进澂江县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澂江县农业同云南农业发展一样将面临国内外形势变化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国外优质农产品的涌入将对我省部分传统农产品生产构成较大的威胁,对省内以粮食为主的大宗农产品生产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逐步使我省主要农产品的生产由资源密集型向劳动密集型转换,充分发挥自由贸易环境和国际分工的有利条件,进一步扩大适宜大规模、现代化作业的粮食产品等大宗农产品的进口,同时加强劳动密集度高、具有竞争优

10、势的精、优、稀、特农产品和经济作物产品的生产,同时加大再农产品加工、贮运、包装及标准等领域的科研、信息方面的投入力度,逐步形成高效完善的以国际惯例接轨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澂江县针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环境新变化和发展的趋势,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发展的步伐,把握国内外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最新进展,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再农业产品结构调整中的作用,趋利避害,促进澂江县农业的跨越式发展。(三)澂江县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呼唤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但包括植物生产,而且还涉及到为农业提供机具、肥料、农药等产前行业及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产后行业,即现代农业是以动植物生产为中心

11、,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全部内容的总和。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出现重大转变,发展农业要按照新的思维和路子,既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同时又要逐步建立一个合理、高效的农业生态环境,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四)贯彻国家、省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云南省实施绿色经济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为了适应新阶段的农业发展要求,结构性调整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实施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的生态农业,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

12、位,实施绿色经济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五)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澂江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粮油等农产品占有较大比例,瓜果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没有形成规模和特色。改革开放以来,澂江县农业综合生产力有了明显的提高,长期困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农产品全面短缺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产品供求正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农产品销路不畅等问题已成为澂江县农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实现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农业规范化、标准化,按标准组织生产,是澂江县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从生产无序到有标准可依,从

13、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到为获得最佳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三、澂江县农业环境条件分析澂江县土地面积773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73.4%,水面占18.6%,坝区占8.0%,耕地面积约11.3万亩。澂江县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光照充中,气候温和,降雨充沛。澂江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生产集中在坝区和半山坡地区。2004年,全县人口约15万人,农业人口占87.6%,是典型的农业县。近二十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对抚仙湖周边土地的过度开恳以及农田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已使湖水受到污染。目前抚仙湖最大的污染是农田的面源污染。因此,澂江农业生产的发展不仅局限于某类品种,某项农艺技术措施,某项工程等

14、的推广,就粮食而粮食,就农业而农业的发展方式,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与抚仙湖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因此,根据澂江县特殊的环境和抚仙湖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实现农业产业与抚仙湖生态保护同步发展。(一)自然概况1、地形地貌及土壤(1)地形地貌:澂江属中生代古夷平面被抬升、错断、经河流切割改造而成的滇中高原丘原地带。其山脉属云岭向东延伸及辐射的正支乌蒙山系,山脉多呈南北走向,北高南低。县境内东、西、中部为中山山原地带;东部南盘江深切峡谷为温暖河谷地区;向南、北倾斜的凹陷部份为坝子与湖泊,南为澂江坝和抚仙湖,北为阳宗坝和阳宗海(湖)。位于县境中部的梁王山(主峰

15、2820米)为滇中第一高峰,与东西部山脉交汇,形成了澂江类似“H”形的地貌特征和“七山、二水、一坝”的格局。境内海拔2200米以上的地区为三级阶地,面积134529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1.78%,区内切割较深,地势陡峭,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较低,属中温带气候类型;境内海拔1900-2200米地区为二级阶地,面积431967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7.81%。此区域地势起伏较缓,区内有石山、凹地经切割而成的沟谷,属北亚热带,部份地区属南温带气候类型;海拔1900米以下为一级阶地(最低海拔1327米),面积543994亩(含抚仙湖、阳宗海、澂江所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50.41%。区内地势平缓,土壤肥

16、沃,属北亚热带,部份地区属中亚热带气候类型。(2)土壤:由于母质、地形、气候、植被和利用方式不同,形成全县六个土类,十个亚类十三个土属,二十八个土种的土壤类型。其垂直分布规律是:海拔1800米以下的以水稻土为主;海拔1800-2400米之间为红壤和紫色土的交错分布地带;海拔2400米以上多为棕壤,局部有红壤发布。水稻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29%。主要分布在澂江坝,山区除提古办事处均有零星分布。土壤有机质含量0.094-5.610%,全氮0.061-0.404%,全磷0.010-0.986%,全钾0.860-4.030%,PH值5.2-8.2。该土水肥条件好,一年两熟,是澂江县粮、烟、油、菜的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70%以上。红壤:全县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占全县总面积的55.32%,区域内有红壤,黄红壤两个亚类。主要分布在东部的海口,九村和北部的阳宗镇及西部龙街镇的部份山区。质地因成土母质不同而异。PH值5.0-7.4,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