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人不倦2016教程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4929289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诲人不倦2016教程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诲人不倦2016教程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诲人不倦2016教程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诲人不倦2016教程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诲人不倦2016教程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诲人不倦2016教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诲人不倦2016教程(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诲人不倦,hu,职业教师自我评价 (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孔门仁学并非思辨哲学,追求逻辑一贯;它乃实用理性,着重行为、实践,旨在培育性情,强调自觉、坚持孔子几度自称“不厌”“不倦”,此即中华民族实践意向之韧性精神,虽百折不回,岁寒不凋,才有所成就。诲人不倦。,教育的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钱穆:本章孔子责习不责性,以勉人为学。,人的天性是相近的,通过教育使人的品行智力千差万别,即教育可以改变人,劝人向学。,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上知”是生而知之,即超人或天才,“下愚”大概是白痴吧?其实“唯”字最

2、重要,就是说:除了超人和白痴,其他人都可以也应该接受教育,如此而已。,(17.2 17.3),课文解读一 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来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1.“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 2.“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例一.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卫灵公篇 (小知:做小事,大受:承担重大的使命。),课文解读一,例二.互乡(地名)难与言,童子见(接受接见),门人惑。子曰:“与(肯定)其进(进步)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洁己(改

3、错)以进,与其洁(改正错误)也,不保其往(过去)也。”,孔子重视教育,从“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认为某些因素是先天决定的,不可改变,例二中以与人为善的态度鼓励“难与言”的人进步,这些都说明孔子3.在承认先天因素作用的同时,坚持教育的后天因素的作用。,子曰:“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 (15.39),怎样理解“有教无类”中“类”,第一种解释: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 第二种解释: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育。 这是一种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评析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实行“有教有类”,即教育仅限于贵族阶层,由贵族垄断。孔子却向这种贵族垄断教育发起挑战,提出

4、了“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即“教无类”,亦即主张人人有受教育权,不分贵贱、贤愚、贫富、地域,都可以入学。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见7.7)意思是说,只要是来拜我为师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他的。这是对“有教无类”最好的注释。,贵贱:贵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商人子弟(如子贡)、平民(如颜回、曾参、子路等)、出狱的犯人公冶长、做过盗贼的颜涿聚。 贫富:富如冉有、子贡,贫如颜渊、原思 国别:不限于鲁国,还有齐、宋、晋、楚、秦等国 智愚:颜回、子贡(智),高柴、曾参(愚)。 态度:颜回(好学)、宰予(懒惰) 年龄:子路(小孔子9岁)、公孙龙(小孔子53岁),颜由、颜回为父子,曾点

5、、曾参为父子。 故东郭惠子有“夫子之门何其杂”之疑。,孔子心目中的“类”,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孔子虽然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他所说的“人”不包括占人类一半的妇女。“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没有一个是女性。我们不能要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具有男女平等的现代意识,但孔子把妇女排斥在教育对象之外,则是他“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极大的缺陷。,孔子心目中的“类”,教育内容 (7.25 16.13),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 ,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

6、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7.25和16.13章讲述的是教育的内容,从此2章里得出孔子的教学有哪些具体内容?,一.历史文献、社会实践、待人尽心竭力、办事诚实可信,二.要先学诗后学礼。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当然孔子的教育内容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如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即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也很少讲到自然科学知识,而且尽管他自己博学多闻,但不重视科学

7、知识,甚至鄙视生产劳动知识,这是孔子教育内容的消极方面。,教育方法(原则) (11.3 11.22),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11.3章记载了孔门的十位高材生,后人因而称之为“十哲”。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所以弟子各有专长。孔子弟子三千,言其广大,未必确指,贤人七十二

8、则有名有姓。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是孔门四科教育,颜子等十位大弟子各以特长分属四科,德行列为第一,足见道德教育最为重要。 孔子为了因材施教,而划分专业,分科教育,这在我国教育史上有首创之功。 在雍也篇里,孔子曾经批评冉求画地为牢,裹足不前,对 于道德学问抱退缩的态度,所以在这里继续鼓励他前进。 公冶长篇曾经记载说,子路听到什么还未能行动起来,就 又唯恐听到什么。反映出子路急躁冒进的性格,所以孔子要在这里压压他。告 诉他说,你的父亲和兄长都还在世听到什么应该先问问他们的 意见,然后才行动,而不要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所以,11.22章中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9、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孔子的教育原则是因材施教,结合具体心性而施教,注重个体的独特性,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启发式教学法,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 实行启发式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愤则启,悱则发); 实行启发式必须有明确的要求,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5.9),激励式教学法,点拨式教学法,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

10、“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5),激励式教学法,钱穆:文学本原在人生,故治文学者,必本于人生而求之,乃能发明文学之真蕴。,:“礼”如是花朵,也需先有白绢(心理情感)作底子才能画出。总之,内心情感(仁)是外在体制(礼)的基础。,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于素。”曰:“礼后乎“义”?”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汝”言诗已矣。”(3.8),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11、。”,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教育者素养 (17.19 7.1 9.15),重身教,重古代文化,重礼,课文解读三,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述就是继承,作就是创新。 创新是第一位的。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因此,从总体来说,述而不作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 但另一方面,述又是作的基础。 述不是原封不动地继承前人的成果,而是根据时代要求和后来的认识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在对资料选择处理中渗透着整理者的观点和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述也是一种形式的作。,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1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中的称谓规则,孔子对弟子称名,在弟子前自称名。 弟子对孔子多称夫子,少数称字(仲尼不可毁也) 弟子在孔子前自称名,对其他弟子称名。 弟子相互之间称字。 论语编纂者对孔子弟子通常称字,个别称子。,论语中的称谓规则,自明之亡,行且期矣。念之怛【d 】然,痛恨如新。不知向来所喻编次文字,今

13、已就否?渠所立,自足以不朽。然其议论曲折,亦不可不使后人闻之也。其家事复如何?朋友传说,令女弟甚贤,必能养老抚孤,以全柏舟之节。此事更在丞相夫人奖劝、扶植以成就之。使自明没为忠臣,而其室家生为节妇,斯亦人伦之美事。计老兄昆仲,必不惮赞成之也。昔伊川先生尝论此事,以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自世俗观之,诚为迂阔。然自知经识理君子观之,当有以知其不可易也。伏况丞相,一代元老,名教所宗,举错之间,不可不审。熹既辱知之,厚于义,不可不言。未敢直前,愿因老兄而密白之,不自知其为僭率也。(朱熹与陈师中书),行:离开、离去。 期(j):周年。 痛恨:悲痛、遗憾。 向来:从前。 喻:明,指著作。作书以明古今之事。 奖劝:奖掖、勉励。 扶植:帮助、培养。 成就:完成、实现。 赞成:赞同而帮助成功。 辱:表示谦虚的副词,用于指称自己。,这是朱熹给朋友陈师中的一封信。从信中意思看,朱熹与陈师中、自明是朋友,又都信奉北宋“二程”的理学。陈师中之父陈俊卿曾当过宰相,陈俊卿女儿(陈师中妹妹)嫁与自明。自明去世后,其妻子立志守节。此书信即赞扬、劝导此事。 “令女弟”,“令”对对方尊称,“女弟”,妹妹。 “丞相”,指陈师中父亲,称官职表示尊重。“老兄昆仲”,指陈师中兄弟,与朱熹平辈,又是较密切朋友,所以称“老兄”。 “伊川先生”称“二程”中的程颐,“伊川”既是地名,又是程颐之号,表示尊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