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生物《第一章 计划生育》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11486414 上传时间:2017-10-1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生物《第一章 计划生育》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生物《第一章 计划生育》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生物《第一章 计划生育》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生物《第一章 计划生育》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心 爱心 专心 1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生物第一章 计划生育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知道 人口增长过快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能力目标:锻炼收集材料的能力,计算、整理相关数据,探究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意义 德育目标: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通过学习,加强自 身对社会的责任感,理解国家“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运用数学分析和推算的科学探究方法,认同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现在全世界的人口已经超过了 60 亿,中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 1/5 以上。虽说一个个新生

2、儿的落地, 给无数的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但是,人口的急剧膨胀却给生物圈造成沉重的压力, 也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怎么样才 能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 明确本节课学习的主题:计划生育 1、问题: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 学习活动:资料分析 学生阅读课本 P18 页中所提供的数据:讨论:历史上,我国曾有三次人口明显增加 (翻了一番)的经历,计算三次所用的时间及规律 。第二、三次人口增长率明显加快,你推测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对这组数据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出示各国人均国民收入情况表:分析:人口众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环境、社会发展等造成的什么样的影响? 小结:人口的急剧增长会对资源、环境和社

3、会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晌、为了保护生物圈,为了人类世世代代能有美好生活居住环境,我们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 2、问题:计划生育 学习有关计划生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为 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的素质,我国将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小品超生游击队,并对其中的内容进行讨论:小品中的人物在哪些方面违背了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这些人不能自觉地遵守“计划生育 ”的政策,有“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他们这样做,会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超生游击队”带来的后果:讨论: 假设有 1 亿个家庭采取了超生游击队里主人公的生育方式, 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这样的生殖方

4、式不符合“计划生育”国策中的哪几条? 有人认为“反正只生一个孩子,晚生不如早生”, 你同意这一说法吗? 为什么? 探究晚育的意义:采用数学推算的方法进行探究 , 可选择以下两个问题情境进行探究: 1、假设 A、B 两对夫妇,A 以及他们的子孙都是 20 岁生孩子;B 及他们的子孙都是 25 岁生孩子。100 年以后,A 和 B 的后代 各有几代?假设 A 和 B 各有 1 亿对夫妇,100 年后 B 比 A 要少生多少人?是什么原因产生了这种现象? 2、假设我国现在 16 岁、17 岁、18 岁、19 岁、20 岁的女性各有 1 千万人。在下列两种情况下,5 年后因她们的生育而增加的人口分别是

5、多少?第 1 种情况是没有晚育要求,这些妇女每人生了一个孩子;第 2 种情况是有晚育要求,她们要到 25 岁时才能生一个孩子;需要多少年才能达到第一种情况的生育水平? 讨论:晚育与少生之间有没有关系?怎样才能为晚育提 供一定的保证?晚育会对人们生活、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吗?学生分析本组的计算结果。 得出结论:晚育可以减少人口的增长。提倡比法定结婚 年龄晚 23 年结婚,并在婚后推迟 23 年生育。有人认为“只要夫妻身体健康,结婚前和怀孕后不需要检查,也能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来” ,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用心 爱心 专心 2探究优生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出示先天痴呆、白化病或者侏儒症的孩子,但他们的父母,却都是正常人:讨论:这些父母双方怎么会生下这些具有先天性遗传疾病的孩子的呢? 出生一个具有先天遗传疾病的人,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怎样的危害?怎样才能避免具有先天遗传疾病的人出生? 3、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