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概论 经学 尚书.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4839674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1.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概论 经学 尚书.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国学概论 经学 尚书.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国学概论 经学 尚书.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国学概论 经学 尚书.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国学概论 经学 尚书.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学概论 经学 尚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概论 经学 尚书.(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尚书: 七经冠冕,王者之范,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关于尚书,尚书是中国最早的政治文件的汇编,其时代从尧、舜、禹经夏、商、西周到春秋中期。 作为上古文献,它成为其后两千多年时间里儒家学派政治学说的基本经典;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 它是帝王们的政治教科书,也是士大夫们日夜诵读的“圣经”。今天,它是我们研究上古三代历史的基本材料,也是研究其后两千多年间政治思想史、传统文化史的基本材料。,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尚书之难读,“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韩愈,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诗、书为人人诵读之书,然于六艺中最难读。以弟之愚暗,于书所不能解者

2、,殆十之五,于诗亦十之一二。 ” 王国维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一、尚书的流传及其真伪问题 二、尚书的内容及分类 三、尚书的文化意义 四、尚书选读,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一、尚书的流传及其真伪问题,(一)尚书解题 (二)汉代以前尚书的流传 (三)今文尚书的流传 (四)古文尚书的流传 (五)“清华简”中的尚书,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一)尚书解题,所谓“书”,在上古专指史官的记载。史官的职掌是记载君主的言论与重大事件。史官的记录汇集成册,便称为书。礼记 玉藻:君王“动则左史记之,言则右史记之。”左传:“君举必书。” 记载春秋时期史事的左传中已出现过虞书,到了汉代,学者们将幸存

3、下来的这些书统称为尚书。,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王充论衡正说:“尚书者,以为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 如王充所说,其解有二:一、“尚”指上古,由来久远;二、“尚”指帝王,高居在上。这比那些“依违作意以见奇”的解说平实近真,可以信从。,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二)汉代以前尚书的流传,传书之难 尚书既从上古传下,篇目自应极多,字形自是奇古。遥想当年官府柱下,典册累积充栋。然竹木简册易为虫蛀断烂,而量大又难以重新抄写。年代久远,史料难免残缺。虞夏之世传下者,寥若晨星。商代传世史料亦不可多得。周代文献本是很丰富的。王室衰微后,天子失官,礼乐卜史流散四方。凌夷而至春秋末年,孔子“闵王路废而

4、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史记儒林列传)。,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孔子编书 史记孔子世家:“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 有学者认为孔子与书关系不大,认为史迁此语是汉武帝时社会上渐渐产生出的论调。我们认为既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且孔子对诗、礼、乐都进行过整理,“序(编次)书传”亦应可信。,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先秦对尚书的征引,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论语 为政),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秦始皇焚书,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丞相李斯建言: 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

5、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帝制曰:“可。”,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三)汉代今文尚书的流传,汉兴,去圣帝明王遐远,仲尼之道又绝,法度无所因袭至孝惠之世,乃除挟书之律,至孝文皇帝,始使掌故朝错从伏生受尚书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犹广立于学官,为置博士至孝武皇帝,然后邹鲁梁赵,颇有诗、礼、春秋先师,皆起于建元之间。 (汉书楚元王传附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伏生,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

6、,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亡有,闻伏生治之,欲召。时伏生年九十馀,老不能行,于是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大兵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齐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山东大师亡不涉尚书以教。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张生为博士,而伏生孙以治尚书征,弗能明定。是后鲁周霸、雒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云。 汉书儒林传,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伏生授经图,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武帝之后,宣帝、元帝时,五经博士续有增列,皆为“今文”,计十四家;其中尚书为欧阳、大小夏侯三家。 武帝之后,宣帝、元帝时,五经博士续有增列,皆为“今文”,计十四家;其中尚书为欧阳、

7、大小夏侯三家。,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四)古文尚书的流传,壁中本古文尚书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景帝子刘余徙封于鲁,是为鲁恭王。王好治宫室,欲广其宫,坏孔子宅,于屋壁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等凡数十篇,皆先秦古字;孔安国为孔子后人,悉得其书。安国以古文尚书与伏生今文二十九篇对照,发现多出十六篇。武帝建元之后,儒学大兴,安国将书献于朝廷,不巧适逢陈皇后巫蛊之案,相连及诛死者三百余人,仓促之间未及讨论,更未能列于学官。不久安国卒,古文尚书遂藏于中秘,外人不复得见。 古文尚书的发现,本为学术史上一大收获。但因今文尚书已流行达数十年,在学术界取得统治地位,而时人多不识古文,又未列于学官,尽管孔

8、安国曾“以今文字读之”(汉书儒林传),或在民间已有所流传,今文经学家们却不予注意。,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至西汉成帝时,刘歆受诏与父刘向领校中秘图书。刘歆发现中秘所藏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内容详于今文,文字多有不同,便想促其列于学官。哀帝时,令歆以古文与五经博士讲论经义,诸博士竟不肯置对 。光禄大夫龚胜以辞职相要挟;大司空师丹上奏称刘歆“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刘歆惧诛求退,以病免官。,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东汉建立,光武中兴,全盘否定王莽所立古文经学;仍立十四博士(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礼大小戴,春秋严、颜。见后汉书儒林列传), 皆今文。,国学

9、研究 经学 尚书,在贾逵、马融、郑玄等人努力之下,古文经学遂得显明于世。然终汉世,官方仍以今文经为定本。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验,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后汉书儒林列传)。,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汉熹平石经,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曹魏正始年间,再刻石经,每字用三种字体古文、篆书、隶书写成;尚书和春秋左氏传,已采用了古文经经文。,尚书的流传,正始三体石经,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献古文尚书,共58篇,每篇有称作孔安国传的注。到了南宋初年,朱熹等学者开始怀疑这部书,认为从文字看不像周秦时的文词。到明清时,有更多的学者

10、继续指责梅赜这部书。明梅鸯作尚书考异,清阎若璩作古文尚书疏证,清惠栋作古文尚书考,都认为梅赜的尚书为伪书。,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唐贞观年间,太宗诏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义训,凡一百八十卷,诏定名曰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孔颖达认为,孔传古文尚书虽然流行最晚,然“其辞富而备,其义弘而雅”(尚书正义序),奉敕撰尚书义训,即以安国所注之本为据。尚书正义二十卷,成书于贞观十六年(642),高宗永徽二年(651)复有增损,成为定本。,唐 孔颖达,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尚书的“今古文之争”,到孔颖达这里告一段落。形式上,古文经学取得了胜利。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它是以“伪古文尚书”和“伪孔安国传”的形式

11、取得的胜利。真正的古文尚书失传了。后人剥去作伪的成分之后,发现真实可靠的先秦史料,即伏生所传的“今文”尚书,被伪“孔安国”注之古文尚书保存下来。,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只有二十八篇是先秦流传下来的,其余全是后人主要是东晋初的人利用先秦古籍中零星引用的尚书文句杂凑而成的,并非原物。打个比方,这五十八篇经文好比五十八件古器物,其中三十三件是原来古物只不过有三件各被破成两片,有一件被破成三件。如果把他们复原,则实得二十八件古物。 李思敬,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五)“清华简”中的尚书,2008年7月,清华大学在香港购买了2388枚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竹简上记录的“经、史”类书,大多数前所未见

12、,曾任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的李学勤教授评价说,“这将极大地改变中国古史研究的面貌,价值难以估计”。,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清华简及其研究小组,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有些篇有传世本,如金滕、康诰、顾命等,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更多的是前所未见的佚篇,在传世本里没有,或虽见于传世本,但后者是伪古文,如傅说之命,即先秦不少文献引用过的说命,和今天流传的说命伪古文不是一回事。,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二、尚书的内容及分类,就古文尚书的内容看,可以说是上古中央政府政治文件的汇编。 全书分为四部分,58篇。,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虞书5篇、夏书 4篇,虞

13、书 尧典第一 虞书 舜典第二 虞书 大禹谟第三 虞书 皋陶谟第四 虞书 益稷第五 夏书 禹贡第一 夏书 甘誓第二 夏书 五子之歌第三 夏书 胤征第四,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商书17篇,商书 汤誓第一 商书 仲虺之诰第二 商书 汤诰第三 商书 伊训第四 商书 太甲上第五 商书 太甲中第六 商书 太甲下第七 商书 咸有一德第八 商书 盘庚上第九 商书 盘庚中第十 商书 盘庚下第十一 商书 说命上第十二 商书 说命中第十三 商书 说命下第十四 商书 高宗肜日第十五 商书 西伯戡黎第十六 商书 微子第十七,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周书32篇,周书 泰誓上第一 周书 泰誓中第二 周书 泰誓下第三 周书 牧

14、誓第四 周书 武成第五 周书 洪范第六 周书 旅獒第七 周书 金滕第八 周书 大诰第九 周书 微子之命第十,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周书 康诰第十一 周书 酒诰第十二 周书 梓材第十三 周书 召诰第十四 周书 洛诰第十五 周书 多士第十六 周书 无逸第十七 周书 君奭(氏)第十八 周书 蔡仲之命第十九 周书 多方第二十,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周书 立政第二十一 周书 周官第二十二 周书 君陈第二十三 周书 顾命第二十四 周书 康王之诰第二十五 周书 毕命第二十六 周书 君牙第二十七 周书 冏命第二十八 周书 吕刑第二十九 周书 文侯之命第三十 周书 费誓第三十一 周书 秦誓第三十二,国学研究 经

15、学 尚书,孔颖达在尧典题目下有一疏,将尚书体例分为十类: 一曰典,二曰谟,三曰贡,四曰歌,五曰誓, 六曰诰,七曰训,八曰命,九曰征,十曰范。 直接从篇名看,孔传古文尚书五十八篇中,有典二篇、谟二篇、贡一篇、歌一篇、誓八篇、诰八篇、训一篇、命九篇、征一篇、范一篇。,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孔氏分类似嫌琐细。此前书大序已将尚书文体约略概括为典、谟、训、诰、誓、命六类。 “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录档案;“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谈话纪要;“训”是君主或臣下的训导之辞;“诰”是勉励的文告或诏令;“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三、尚书的文化意义,(一)圣王系统与王道政治。 尚书记事,自尧开始,历经舜、禹、汤到文王、周公,这是一个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天命传承系统,也是中国文化道统与治统统一的典范。,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尧:仁的典范,姓伊,名放勋,史称唐尧。帝喾之子。 “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 尧典),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舜:孝的典范,舜,姚姓,名重华;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