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福建茶叶出口竞争力研究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4829188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SWOT分析的福建茶叶出口竞争力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基于SWOT分析的福建茶叶出口竞争力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基于SWOT分析的福建茶叶出口竞争力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基于SWOT分析的福建茶叶出口竞争力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基于SWOT分析的福建茶叶出口竞争力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SWOT分析的福建茶叶出口竞争力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SWOT分析的福建茶叶出口竞争力研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 基于SWOT分析的福建茶叶出口竞争力研究 专业年级: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职称: 2011年11月20日 一、立题意义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附参考文献)(一)本研究的意义福建是中国最大、茶类品种最多的产茶省份, 近十年来产量年年增长, 连续十年为中国最大的产茶省。福建茶叶产量的年年增长, 也带来了福建茶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兴旺1。2009年福建茶叶产量为19.76万t居全国第一, 出口量1.74万t居全国第四, 而2009年浙江省茶叶产量约为13万t居全国第二, 而出口则高达到16.75万t, 不但出口年年增长, 一直稳居全国第一, 而且出口量大于

2、全省产茶总量2。因此, 福建如何从产茶大省走向出口大省和茶产业强省, 有待于我省各级政府、各主管部门以及我们茶业界同仁共同努力和探究。现将福建近几年茶叶出口现状与发展趋势作如下综述分析与研讨。福建省茶产业的增长到底具有哪些方面的特点,是以数量规模扩张为主还是质量效益增长为主,关于茶产业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具有较显著的现实意义。产业经济的发展总有着一定的历史继承性的延续性,即经济学中“路径依赖性”3。因此,研究过去的发展动态,是为了更好地昭示未来的发展方向,总结经验是为更好地制订发展对策4。更何况,不论产业的发展轨迹如何演变,各种变量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关系总会遵循

3、一定的规律,把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为产业的管理和调控找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工具。(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1.福建省茶叶出口研究背景茶叶是福建农副产品中的主要品类之一,出口历史悠久,而且历来是大宗出口商品。500多年以前,福建省茶叶就远销国外,先后与中东、南亚、西欧、东欧、西非等地区的30多个国家建立了茶叶贸易关系5。100多年前福建茶叶还垄断着世界茶叶市场。然而,从1890年到解放前,伴随着印度、斯里兰卡、日本、肯尼亚等国茶叶的日益兴盛,福建茶叶日渐衰落6。解放后福建茶叶成就辉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建茶叶经过艰苦的调整,发展十分迅速,在国际茶叶贸易中又居于前列。2000年以来福建茶叶出

4、口一直居于世界主要产茶国茶叶出口量前几位7。特别是福建绿茶占世界绿茶出口的绝大部分,约60左右,居于垄断地位。随着我国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提高,工业产品在我国的出口结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农产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8。2.福建茶叶出口现状近年来,福建省茶叶生产经过品种结构调整、名优茶开发、无公害茶园建设、加工工艺改进、茶文化宣传和品牌创建等一系列措施,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据统计,去年全省毛茶产值为30 亿元9,经过加工、销售等环节以后,产值接近150 亿元10。发展最快的品种是铁观音,四年间增加了十多万亩,增长83%,是所有茶叶品种中面积增加最多的1

5、1。茶叶出口增长迅速,年出口创汇近亿美元,出口量居全国第二, 其中乌龙茶大量出口日本、欧盟、美国、香港等。近年福建省茶叶出口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对日本出口由降转升,对美国出口下降明显。2009 年福建省茶叶对日本出口逐渐走出“肯定列表制度”阴影,出口量明显回升12。日本最大的农产品、食品进口商之一的三井株式会社,在2006年6月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后,从福建进口的乌龙茶在日本进口检验中没有出现过一起违反事例13。当年福建省对日本出口茶叶10083 吨, 增幅由上年同期下降2.1%转为增长6.1%,占同期福建省茶叶出口总量的56.5%14。同期,对香港、东盟、欧盟分别出口3841 吨、1077

6、 吨、795 吨,分别增长6.1%、2.2%和2.2%。日本仍是福建省茶叶出口的第一大市场15。对美国出口756 吨,下降16.9%。对上述五个市场出口量合计占同期福建省茶叶出口总量的92.8%16。第二,国有企业出口大幅下降,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快速增长。2010 年,福建省国有企业出口茶叶7157 吨,下降26.5%,占同期福建省茶叶出口总量的40.1%;民营企业出口6130 吨,增长14.5%,占34.4%;外商投资企业出口4545 吨,增长97.3%,占25.5%17。 第三,乌龙茶出口一枝独秀。近年乌龙茶在福建省茶叶出口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产量超过5 万吨。2007年,福建省出口乌龙茶

7、13522 吨,增长7.1%,占同期福建省茶叶出口总量的75.8%;出口花茶2323 吨,下降2.5%,占13%;出口绿茶1549 吨,下降9.8%,占8.7%18。3.关于福建省茶叶出口竞争力的研究赵小兰在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和国际竞争力分析中通过对我国茶叶出口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国际价格进行测算后, 得出我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发展有下降趋势的结论19。闫逢柱、张文兵在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研究中指出茶叶企业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化是提升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20。我国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较大的原因很复杂, 涉及到整个茶叶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 而茶叶生产基本上还属于典型的粗放型

8、经营, 竞争力主要是大自然的恩赐21。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有茶叶产业的标准化建设,推行差别化的扶持政策,稳定茶叶的出口秩序22。许咏梅在中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中指出我国茶叶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技术的进步极其缓慢, 这严重影响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水平24。对于茶园的农药喷洒也不够规范, 致使茶叶中存在农药残留, 严重影响了茶叶的出口。要面对强有力的国际竞争,必须提高综合素质,做到科技种茶,利用资源优势创立茶叶品牌,完善茶叶出口机制25。李道和、池泽新在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中借鉴CMS模型和RCA指数,利用FAO统计数据和中国海关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得出中国茶叶产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其

9、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下降的结论26。并提出在WTO框架下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利用国内外资源,建立统一高效的农产品流通管理体制27;实施茶叶产业振兴计划,不断提升茶叶产业的层次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28。管曦在Shift-share法在我国茶叶出口竞争力分析中的应用中指出中国的茶叶出口竞争力整体上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有所增强,但在日本和欧盟市场上则有所减弱29。原因在于茶叶出口市场多元化成效明显,强化了差异化特点,但在茶叶市场结构方面仍需进一步分析30。附:参考文献1包小村,蔡正安.茶叶市场谋略J.茶世界,2004,(9):45-56.2蔡四青,杨新民.树立品牌竞争观念,推动茶叶产业发展J.经济

10、问题探讨,2000(4):120-122.3曹淑华,张谋贵.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J.农村经济问题,2003(10):49-51.4丁勇.试析茶叶的市场特性与营销策略J.中国茶叶,2005(2):10-12.5丁永君,金小华,章燕萍.比较优势原理在茶叶产业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茶叶,2005(2):16-17.6傅冬和:“大力发展有机茶扩大茶叶出口”,茶叶通讯,2002(1):44-46.7高潮:“茶叶出口:应是绿肥红瘦”中国对外贸易,2004(12):74-76.8高彩云:“面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我国茶叶出口”,中国茶叶,2003(3):26-27.9韩冰、傅新红:“关于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11、”,农村经济,2003年(6):22-24.10金兴华.我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分析J.茶叶,2003(8):181-184.11赵小兰.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和国际竞争力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5(11):67-69.12闫逢柱,张文兵.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12):24-30.13许咏梅.中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世界农业,2006(1):34-37.14李道和,池泽新.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7(4):45-48.15管曦Shift-share法在我国茶叶出口竞争力分析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06(4):12-14

12、.16黎小萍,陈华玲.浅析入世后的中国茶叶出口J茶叶机械杂志,2002(1):67-70.17郭勤,王登良,张大春.关于茶叶出口现状的思考J.福建茶叶,2002(2):34-35.18何景伟,浅谈我国茶叶生产和出口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茶叶加工,2003(3):45-47.19陶红.茶叶出口贸易问题J.营销在线,2006(8):37-4020温海山.我国加入WTO对茶叶企业发展的影响J.福建茶叶,2000(2):55-56.21孙威江,黄江城,王声度.加入WTO对中国茶叶的影响及对策J.福建茶叶,2000(7):33-37.22陈荣冰,江福英.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茶叶的影响及对策J.福建农业

13、学报,2000(3):34-35.23汪玲平.入世与中国茶叶的机遇和挑战J.经贸天地2003(6):12-15 24谷增发,郑加庆加入WTO后中国茶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农业经济,2001(11):67-69.25徐永成.加入WTO后对我国茶叶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中国茶叶加工,2000(4):87-90.26陈宗懋,赵红鹰,姜含春.加入WTO对中国茶业的影响及对策J,茶叶科学,2002(22):1.27Akerlof,GA,1970,The Market for“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Quarterly Jo

14、urnal ofEconomics,84:P488-50028COOthieno“Tea Production in Kenya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Contribution to Its Success”,Procee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ea Science,August 26-29,l991,shizuoka,Japan29Keith Forster and Dan MEtherington,“Chinas Dynamic Tea Industry”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ea Science,August26-29,1991,sllizuoka,Japan30MGill,1992,Speciality and Herbal Tea,in“Tea:Cultivation to Consumption”二、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健性问题和方法、步骤及预期目的(一)本研究的内容本研究从福建省茶叶出口贸易的现状入手,对福建省茶业的机遇、挑战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并结合各专家学者的理论观点,分析福建省茶叶的竞争优势,提出解决福建茶业出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