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合闭合导线闭合差计算和粗差检验资料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4826297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9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附合闭合导线闭合差计算和粗差检验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附合闭合导线闭合差计算和粗差检验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附合闭合导线闭合差计算和粗差检验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附合闭合导线闭合差计算和粗差检验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附合闭合导线闭合差计算和粗差检验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附合闭合导线闭合差计算和粗差检验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附合闭合导线闭合差计算和粗差检验资料(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毕业设计,附合闭合导线闭合差计算 和粗差检验,设计者:雷谨魁 指导老师:葛永慧,主要内容,导线测量 查找导线测量粗差的方法 设计程序演示,摘 要,控制测量工作的程序是先控制后碎部;这样,每一碎部点的位置都可由高精度的控制点直接测定,碎部点的测量误差不会相互影响,有效地避免了测量误差的积累。导线是小地区平面控制测量的常用方法,适宜在建筑区、林地等通视困难地区和道路、隧道等带状施工地区使用,尤其还使用在矿山巷道测量中。导线测量就是通过测角和量距,求出各导线点的坐标。根据已知点和待定点的分布状况,导线可分为支导线、附合导线、闭合导线等不同的布设形式。运用粗差检验的方法来判断哪些角度和边长出错;最后,

2、通过平差计算来提高导线的测量精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软件开始出现并不断完善,简化了作业过程、减小了工作难度。为此本设计尝试在程序设计部分用Visual Basic实现测量过程中方位角、导线坐标、闭合差计算、粗差检验、平差计算和导线图形的绘制。 关键词 控制测量;导线测量;闭合差;平差,导线测量,一.导线测量概述 二.导线测量的外业 三.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导线测量概述,导线测量是平面控制测量中最常 用的方法。,导线的已知点和新建点组成的若 干条直线(即导线边)联结成一系 列折线或闭合多边形。,导线测量时,通常只需要前后两 点相互通视。,闭合导线和附合导线也称为单导 线,结点导线和两个

3、环以上的导 线称为导线网。,一.单导线的布置形式,1.附合导线 2.闭合导线 3.支导线,1.附合导线,AB、CD为已知边,点1、2、3、4为新建导线点。,已知数据:AB,XB,YB;CD,XC,YC。,观测数据:连接角B 、C ; 导线转折角1, 2, 3 ,4 ; 导线各边长DB1,D12,D4C。,A,A,B,1,C,D,AB,CD,(XB,YB),(XC,YC),B,C,1,2,3,4,附合导线图,2.闭合导线,A、B为已知点,1、2、3、4、5为新建导线点。,已知数据:AB,XB,YB,闭合导线图,观测数据:连接角B; 导线转折角0,1,,5; 导线各边长DB1,D12,D51。,3

4、.支导线,观测数据:转折角B, 1 边长DB1,D12,二.导线测量的外业,1.踏勘选点(选点) 2.导线边长测量(测边) 3.导线角度测量(测角) 4.导线连接测量(连测),导线测量外业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 收集资料:测区旧地形图、已知点(平面和程控制 点)资料、测量规范; 仪器工具:所用仪器(包括仪器的检验和校正)、工 具、记录手簿、材料。,1.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2).图上(指原有旧图)设计布网方案 导线网形、等级; 导线边长、总长、点位密度等符合规范要求。,(1).踏勘测区 实地了解测区地形; 了解已知点状况。,(3).实地选点(考虑以下因素):,视野开阔,便于测图(重要);,临时

5、性标志,大铁钉,沙石路、沥青、 砖石缝,(5).绘制点位图 在现场丈量23个攀距,便于以后寻找或确定点位。 用红油漆标出攀距出发点,并写点号与攀距尺寸。 画出攀距关系的平面示意图,作为控制点资料。 攀距交会角度要好。,电杆,房屋,道路,控制点,点 号 D5 桩 别 大铁钉 埋设日期 1999年5月20日 备 注,导线点的点之记,2.导线边长测量 测定导线各边长(往返丈量)。,1).精度要求:符合规范规定。,例:图根导线,3.导线角度测量 观测导线各转折角、连接角。,DJ6一个测回(图根导线)。 边长较短时,采用光学对点。,全部测左角,或全部测右角;闭合导线测内角。,4.导线连接测量 导线定向

6、(包括连接角和连接边测量),三.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1.附合导线的计算 2.闭合导线的计算 3.支导线计算 4.无定向附合导线的特点,导线计算目的: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要求:合理分配测量误差,评定导线测量的精度。,三、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思路:,由水平角观测值,计算方位角; 由方位角、边长D,计算坐标 增量X 、 Y; 由坐标增量X 、 Y,计算X、Y。,(计算前认真检查外业记录,满足规范 限差要求后,才能进行内业计算),1、坐标计算公式:,(1) 坐标正算(由、D,求 X、Y),已知A( ), , 求B点坐标 。,(2) 坐标反算(由X、Y,求、D, ),已知A( )、B( ),求 。,注

7、:计算出的 AB ,应根据X 、 Y的正负, 判断其所在的象限。,2、附合导线的计算,如图,A、B、C、D是已知点,起始边的 方位角 和终止边的方位角 为已知。外业观测资料为导线边距离和各转折角。,即:,(各级导线的限差见规范),检核:,(2)闭合差分配(计算角度改正数):,式中:n 包括连接角在内的导线转折角数,(5)计算坐标增量X、Y:,(6)计算坐标增量闭合差:,由于 的存在,使导线不能和CD连接,存在导线全长闭合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7)分配闭合差:,检核条件:,(8)计算改正后的坐标增量:,检核条件:,(9)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值:,依次计算各导线点坐标,最后推算出的终点C的

8、坐标,应和C点已知坐标相同。,3.闭合导线的计算,闭合导线的计算步骤与附合导线基本相同,需要强调以下两点:,(1)角度闭合差的计算,n边形闭合导线内角和的理论值应为:,(2)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根据闭合导线本身的特点:,理论上,实际上,2,1,4,3,78.16m,105.22m,129.34m,80.18m,北,查找导线测量粗差的方法,一. 水平角测粗 二. 导线边测粗,一 . 水平角测粗,1. 角度粗差解析特征,导线测量中,最常见的个别错误出在水平角上,仪器每摆一站,测一个水平角,究其错误原因,或水平角测错、或记录错、或计算错,有时很难发现错在哪个站点?见下图:AB、CD为已知边,从B点

9、开始测量经2、3、4、5、C点结束,假设水平角产生错误,则导线由B、2、3、4、5到C点,或由C、5、4、3、2到B点,由导线点解析坐标偶然误差分布特点知,距离最近的同名点(4点)即是出错点。,1.角度闭合差: 2.导线边方位角: 3.导线点坐标:,2.正算导线,3.终点至起点反算各导线点坐标,(观测角为左角),导线边方位角:,导线点坐标:,4.同名点间距比较,计算同名点间距:,逐步比较Li大小,确定最小Lmin值,并记录导线点名Ni,2 导线边测粗,(1). 导线边粗差解析特征,导线测量中,错误也可能会出现在导线的边长上。见下图:AB、CD为已知边,从B点开始测量经2、3、4、5、C点结束,

10、正算出各点坐标;假设边长产生错误,则导线由C、5、4、3、2到B点,反算出各点坐标;由导线点解析坐标偶然误差分布特点知,正、反坐标所算的边长与外业测量的边长相相减,相减距离最大的边长(3、4点)即是出错边。则可能有测边错误引起。,(2).起点至终点正算各导线点坐标,导线边方位角: 导线点坐标:,(3).终点至起点反算各导线点坐标,导线边方位角: 导线点坐标:,(4).同名点之间粗差距离比较,计算同名点之间的距离: 计算同名点之间距离的粗差: 判断是否再限差内:,逐步比较大小Li ,确定最大值Lmin ,并记录导线点名Ni ,是固定误差,是比例误差,设计程序演示,感谢在百忙之中对论文评阅及参加答

11、辩的各位老师,第一章 控制测量,一.控制测量的概念 二.平面控制测量 三.高程控制测量,一.控制测量的概念,1.目的与作用,为测图或工程建设的测区建立统一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网 控制误差的积累 作为进行各种细部测量的基准,2.控制测量分类 按内容分: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 按精度分: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一级、二级、三级,按方法分:天文测量、常规测量(三角测量、导线测量、水准测量)、卫星定位测量,一.控制测量的概念,3.有关名词,控制点:对整个测区起控制作用的测量标志点。 控制网:由按一定规范布设,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 控制点所构成的网状几何图形。 图根控制网:直接为测图而建立的控制网。 图根

12、点: 图根控制网中的控制点。,控制测量: 为建立控制网所进行的测量工作。,二.平面控制测量,建立平面控制网,测定各平面控制点的坐 标X、Y。,1.一般概念 等级关系:分一等、二等、三等、四等,前一等 级作为以后各等的控制基准;小地区 内布置一级、二级、三级和图根控制。,布网原则: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分级 布网,逐级控制。,布置形式:三角锁、三角网(三边网、边角网)、 导线网、交会定点、GPS测量等。,2.常规平面控制测量的等级关系,3.各级平面控制网布置形式,一等三角锁为全国平面控制网的基础,二等连续网充填一等三角锁,成为全国平面控制网 的骨干。,二等连续网,一等三角锁,三等、四等三角网和导线网,根据测区的需要,在二 等三角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基本图形如下:,图1-3 三角网或三边网,图1-4 导线网,三.高程控制测量,建立高程控制网,测定各控制点的高程H。,等级关系:分一等、二等、三等、四等,前一等作 为以后各等的控制基准;地形测量时, 布设图根水准(也称等外水准)。,布网原则: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分级 布网,逐级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