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中医诊疗方案资料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4821460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泄泻中医诊疗方案资料(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泄泻中医诊疗方案【病名】 中医病名:泄泻 西医病名: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肠炎、肠吸收功能紊乱、胃肠型感冒等。【诊断】 (一)中医诊断标准:以腹泻为主症者,辨病泄泻。1.以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为主症,可伴腹胀、腹痛等症状。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夏秋之季。2.急性泄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慢性泄泻起病缓慢,病程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3.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二)西医诊断标准:1.腹痛、腹泻,一日数次至 10 余次,呈黄色水样便,一般无粘液脓血,腹痛多位于脐周,呈阵发性钝痛或绞痛,可伴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2.可有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等体征。3.便常规

2、、便培养、纤维肠镜检查、X线腹平片、肠道钡剂检查有助确诊。【治疗方案】 一.中医综合治疗方法:(一)中医辨病论治 (1)实证:寒湿证:证候:泄泻稀薄多水,有时如鹜溏,脘腹胀满,恶寒发热,肢体酸痛,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头痛,舌苔薄白,脉濡缓。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浊。主方:藿香正气散。湿热证:证候: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亦,或有身热,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数,多见于夏秋季节。治法:清热利湿。主方:葛根芩连汤。伤食证:证候:腹部疼痛拒按,泻下臭如败卵,泻后痛减,或泻后不畅,胸脘痞闷,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脉滑而数,或见沉弦。治法:消食导滞。主方:

3、保和丸。肝气乘脾:证候:时有胸胁胀闷,嗳气少食,每因恼怒、紧张等情绪波动而致腹痛泄泻,舌淡红,脉弦。治法:抑肝扶脾。主方:痛泻要方。(2)虚证:脾胃虚寒:证候:大便溏薄,泄泻时作时止,完谷不化,食少纳呆,腹胀腹痛,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而弱。治法:补脾健胃。主方:参苓白术散。肾阳虚衰:证候:黎明泄泻,腹中隐痛,下利清谷,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主方:四神丸合附子理中丸。(二)其他中医疗法:1. 针灸疗法(1)针刺上巨虚、天枢、足三里,适用于急性泄泻。(2)艾灸上脘、天枢、关元、足三里,适用于慢性泄泻。2.常用中成药:藿香正气颗粒、黄连素片、保

4、和丸、参苓白术散、理中丸、四神丸等。3. 中药温经通络热庵包敷中脘、上脘,每日1-2次,适用于脾胃虚寒型泄泻。(三)辨证施护(1)寒湿证:病室宜汪洁整齐,温暖干燥,衣被适度。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因患者恶寒发热,可能兼有外感,应按时测量体温。患者喜热恶寒,可选用温热疗法,如腹部热敷,艾灸神阙、关元、足三里及葱熨、盐熨等疗法,有止痛消胀缓泻的作用。饮食宜细软、少渣、少油腻之流食或半流食,待泄泻缓解后再给予软食,并可给炒米粉、炒面粉等制品食用,有助于燥湿止泻。本证不用固涩止泻药物。根据病情安排患者活动量,如泄泻频繁并伴发热者,应卧床休息。饮食和中药宜偏热服。(2)湿热证:病室宜凉爽干燥,空气新鲜,定时

5、通风换气,更换被污染的衣被,妥善处理排泄物。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身热不退或体温逐渐增高,应考虑变生它证。如便中带脓血,排便不爽,或里急后重,需及时留取标本送化验检查,鉴别是否痢疾,并应做好消化道隔离,防止交叉感染。注意做好肛门局部清洁,便纸应柔软,便后用温水清洗,如肛门周围有糜烂溃破,应涂以润滑剂,防止感染。饮食以清淡、细软为主。重症患者可鼓励多饮淡水盐水或糖盐水,以补充津液。液脱阴伤者可多给梨汁、荸荠汁、西瓜汁、藕汁,以增补津液,清热利湿。津脱阴伤严重时,应及时补液,一般先盐后糖,见尿补钾。实液后尿量增多,是津液已恢复的表现,可适当减慢滴速。本证不宜用灸法止泻。亦不用固涩止泻。一般用药后湿热

6、清除,腹泻自止,若泄泻量次增多,需预防津脱阴伤的发生。此外,清热解毒药不宜与乳酶生同服。(3)伤食证:病室宜整洁安静,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避免异味刺激。泄泻严重者,应严格控制饮食,甚至可禁食数小时至一日,待腹中宿食泻净,逐渐自流食开始,恢复进食,并注意少食多餐,食入能消,待病情好转后再增加食量。可给山楂、萝卜、炒米粥、麦芽等饮食,禁忌油腻厚味。本证不宜止泻,清除宿食,腹泻自止。(4)脾胃虚寒证:虚证常为慢性,经久不愈,遇寒而发。患者多畏寒喜暖,病室宜偏温暖、干燥、阳光充足。一般虚证腹痛不重,常有慢性持续性腹中隐隐不舒,可鼓励患者下床活动,适当锻炼,以通调脏腑增强体质。注意患者情绪,多加劝慰,

7、使其安心养病,树立治愈信心,与医务人员配合。饮食以营养丰富、易消化为原则。多选用豆制品、鲫鱼、鳗鱼、黄鱼、牛羊肉、瘦猪肉、鸡肉、牛奶、鸡蛋等有补中健脾作用的食品。此外,扁豆、番茄、栗子、桂圆、龙眼、苹果脯、大枣等水果蔬菜有补中益气健脾的功效,可多食用。胡椒、姜等调味品,即可增加食欲,又能湿寒,可以常用。可采用各种湿热疗法,如艾灸、熨贴、热敷、拔罐等,均有助于健脾止泻。也可用护理保健品。大便滑泄,可以酌情用固涩止泻药。中西药同用时,需注意配伍禁忌。(5)脾肾虚寒证:患者喜暖恶寒,病室应温暖向阳,通风良好。多加衣被,必要时以热水袋保暖。因常五更登厕,必须注意防寒,以免受凉。注意观察病情变化,以识别

8、顺证逆证。若腹泻突止,而其它症状不见好转,或出现烦躁不安,呼吸深长,神志恍惚,眼窝下陷,皮肤干燥,少尿或无尿等,是病情恶化的表现,应通知医生予以处理。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体力,适当鼓励起床活动,进行锻炼。冬天多晒太阳,以使阳气振奋,驱除寒邪。多选用有补中益气之食品,如胡桃、山药、狗肉、动物肾脏等,并可加胡椒、肉桂等调味。二、西医治疗方案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个体化方案,应积极寻找并祛除诱因,减轻症状,治疗只限于对症处理。1.调整饮食详细了解病人的饮食习惯及其与症状的关系,避免敏感食物,减少产气食物(奶制品,大豆,扁豆等),高脂肪食物抑制胃排空,增加胃食管反流,加强餐后结肠运动。高纤维素食物

9、(如麸糠)可刺激结肠运动,对改善便秘有明显效果。2.心理和行为治疗对病人进行耐心的解释工作,具体包括心理治疗,生物反馈疗法等,对于有失眠,焦虑等症状者,可适当予以镇静药。3.药物治疗(1)胃肠解痉药 抗胆碱能药物最常用,尚可部分拮抗胃结肠反射和减少肠内产气,减轻餐后腹痛,钙通道阻滞药如:硝苯地平(硝苯吡啶)、匹维溴铵。(2)胃肠道动力相关性药物 洛哌丁胺、多潘立酮(吗丁啉)、西沙必利等。(3)泻药 通常避免使用,但对严重便秘者可短期使用,首选半纤维素或渗透性泻药,睡前服乳果糖1530ml,效果亦较好,尤其适用于老年人。(4)精神药物 对具有明显精神症状的患者,适当予以镇静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

10、有一定帮助。(5)消除胃肠道胀气 二甲硅油,药用炭(活性炭)具有消气去泡作用,临床常用。(6)肠道益生菌 部分腹泻型患者可能有肠道菌群的紊乱,应用肠道益生菌类制剂有帮助。(7)其他 5-HT4受体部分激动药替加色罗对便秘型IBS有效,并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腹痛症状,5-HT3受体拮抗药阿洛司琼对腹泻为主的IBS有效。 【难点分析】引起泄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医学将寒湿泄泻、湿热泄泻、伤食泄泻、脾虚泄泻。难点就是如何泄泻进行辩证施治,药物剂量的掌握。另外由于泄泻急性期病势急,中药疗效慢,慢性期需要长期服用中药,煎煮中药困难,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疗效评价】1主要症状单项的记录与评价。症状判定标

11、准腹痛和腹胀程度评分:无症状为0分;经提示后方觉有症状为1分,轻度;不经提示即有症状为2分,中度;患者主诉为主要症状为3分,重度。腹泻的频率评分:无症状为0分;3次天为1分,轻度;3-5次天为2分,中度;6次天为3分,重度。便秘的频率评分:无症状为0分;排便3次周为1分,轻度;1-2次周为2分,中度;1次周为3分,重度。单一症状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症状消失;有效:症状减轻,积分下降2分以上(含2分);进步:症状减轻,1分积分值下降2分;无效:症状无改善。改善包括显效、有效和进步,计算各主要症状的总改善率进行症状评价。2主要症状综合疗效评定标准:按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计算症状改善百分率。症状消失为痊愈,症状改善百分率75%为显著改善,50%症状改善百分率75%为中度改善,30%症状改善百分率50%为轻度改善,症状改善百分率30%为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时为恶化。痊愈、和有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