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NO3自我意识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4775166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3.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NO3自我意识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NO3自我意识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NO3自我意识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NO3自我意识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NO3自我意识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NO3自我意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NO3自我意识(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大学之后,每一个人都会面临对自己重新评价的问题。有一个说法叫做“大学生的相对平庸化”。就是在上大学之前出类拔萃、优秀的个体,上了大学之后,发现自己变得很平庸,没有那么突出了。这种问题在这里显得尤其突出。原来在中学几百个人中间是最优秀的,而在这万中挑一的学校里,发现身边的人都有着同样辉煌的过去,成绩相对下降是个客观存在的问题,我们无法抗拒。 另一方面就是进入大学后与别人比较的方面越来越广泛,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比如还有体育、艺术修养等。进大学前我们好像一直生活在夜里,看不清周围的事物,只能朝着不远处的一盏明灯前进,那盏灯就是大学这个目标。,进大学后,天亮了,从前的灯就变得不明显了。下一步要做什

2、么?而且周围的环境变得清晰了,我们发现周围有许多同学都有闪光点,虽然自己成绩比他们强,但在很多方面都不如别人。到了大学以后我们会发现身边的很多人都是身怀绝技的。因此很多同学上来大学后会产生自卑感,这就是相对平庸化导致的结果。每一个进入大学的同学都背负着很多来自家长、老师、朋友及自身的期望,这种期望越高,在相对平庸化的现实中的反差就越大,适应起来就越难。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之所以不适应相对平庸化的现实就是由于我们是在根据周围人的期望来认识自己,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要真正了解自己。,通俗地说,这些都叫“自我意识”,你觉得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认为你在别人眼里是怎样

3、的人? 你满意自己的现状么? 你希望你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你怎样改变现状成为自己期望的那种人?,自我意识的含义,潜意识理论 人格三分论 性本能理论 早期经验论 释梦理论,本我 自我 超我,西格蒙德弗洛依德,伟大的人格心理学家和精神医学的先驱,甚至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开创者之一。,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意识的核心部分,就是对“自我的认知”,或者说自己对自己的认知。 它包含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如果再进一步简化,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体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个体通过观察、分析外部活动及情境、

4、社会比较等途径获得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自我意识的心理功能,决定个体行为的持续性与合目标性。 决定个体对经验的解释。 影响个体的期望水平。,自我意识的内容,自我意识的内容,自我意识,自尊、自信、自豪、自卑、自怜、自责等,其中自尊感是关键。,自我控制、自律自强、自我监督等,其中自我控制是关键。,三者之间的和谐程度以及与客观现实的吻合程度,决定了个体自我意识的健康状况。,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其中自我评价是关键。,自我认识(知),自我 调控 (意),自我体验(情),生理自我: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 如:对体重、身高、身材、容貌等体像和性别方面的认识,对身体

5、的痛苦、饥饿、疲倦等感觉。 社会自我: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和评价。 如:自己在朋友、同学、家庭、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自己与他人关系。 心理自我: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 如:能力、知识、情绪、气质、性格、理想、信念、兴趣、爱好等。 因此说,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和对自身与别人以及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从存在方式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现实自我、镜中自我和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自己当前总体实际状况的基本看法(客观存在) 镜中自我: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或他人对自己的基本看法 (投射自我) 现实自我与投射自我一致:个体产生加快自我发展的倾向; 反之,个体会感到

6、别人不理解自己,或试图改变现实自我。 理想自我:个体想要达到的比较完美的形象。理想自我建立在现实自我基础上,符合社会期望:自我意识获得快速发展。,评析:现实自我是一种能被人感知到的客观存在,而镜中自我和理想自我是在人体大脑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容易受到个体的主观因素影响,往往不稳定、易变化。三者有矛盾:引起个体内心混乱,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周哈里窗 Johari Window,Open 大众的我,他人知道,他人不知,Blind 盲目的我,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防卫的、孤立的自我 开放的、协调的自我,美国心理学家约翰(Jone) 和哈里(Hary)提出了关于 人自我认知的窗口理论:他们 认为人对

7、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 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 自我都有四部分。 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 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 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生理、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生 自我意识发生或形成主要有物我知觉分化、人我知 觉分化和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三个标志。,建立健康正确自我形象的重要经历,成长的助力,自我意识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单纯依靠表面现象与行为的效果,动机与效果统一的评价,具体行动的评价,评价别人,依靠别人的评价,影响自我意识的社会因素,他人的反馈:通常,别人会对我们的品质、能力、性格等给予清晰的反馈,从而增强我们对自己的了解。 激励对成长中的大

8、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说:“优秀的学生是夸出来的”。当否定性评价过多时,学生会产生“习得性无助”(对环境失去控制的一种信念) 。 实验1:塞利格曼1967 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实验2 :塞里格曼1975 年 实验是在大学生身上进行的, 他们把学生分为三组: 让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 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 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

9、 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 不给受试者听噪音。,大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信息来源,定义:习得性无助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表现:习得性无助学生形成了自我无能的策略,最终导致他们努力避免失败。他们力求无法实现的目标,他们拖延作业,或只完成不费力气的任务。他们沮丧,并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习得性无助是一种严重的自我意识障碍,它抑制了人改造与影响环境的能力,强化了顺从甚至屈从并转化为一种内在信念。,当受试者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段实验之后, 即令受试者进行另外一种实验: 实验装置是一只 “手指穿梭箱”, 当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

10、侧时, 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 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 实验结果表明, 在原来的实验中, 能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 以及未听噪音的对照组受试者, 他们在 “穿梭箱” 的实验中, 学会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使噪音停止, 而第二组受试者, 也就是说在原来的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 他们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处, 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 却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反射性评价:在生活中,那些与我们生活无关紧要的人有时并不会给予我们清晰明确的反馈,但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态度与反应中来了解自己。符号互动学者库利提出“镜中我”(Looking-glassself),认

11、为我们感知自己就像别人感知我们一样,镜子中的我或别人眼中的我就是我们感知的对象,我们常常依据别人如何对待我们来了解自己,这一过程称之为反射性评价。 “镜中我”的形象包括: 关于被他人看到的自己的姿态的自我觉察; (“爬烟囱的故事”) 关于他人对自己所作的评价与判断的自我想象; 关于对自己怀有的某种感情自尊与自卑等 案例:一个大学生的信: “我感到非常孤独,宿舍的同学不喜欢我,常常是当我在宿舍外面听着里面在热烈地谈论一个问题而我进入宿舍时,谈话经常就中断了,大家的表情也显示出冷淡与不在乎,我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得不到大家的认同。这使我非常痛苦。在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中,我的家境略好些,可这不

12、是我的过错,我一直主动地想与同学相处好,甚至做了一系列努力都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在中学以前,我一直是非常受人欢迎的,我现在变得沉默了,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做。”,依据自己的行为判断 : 在内部线索微弱或模糊的情况下,人们常常依据外在行为来推断自己的特征如性格、态度、品质、爱好等。如当学生参加公益事业时,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高尚的人。 个体的行为既具有外显性更有内倾性,因而依据自己行为的判断为自我的确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但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常常依据内部线索了解自己,如想法、情绪来了解自己,而且比外显行为更准确,因为行为易受外在压力的影响,更易伪装。社会比较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非常想准确地认识自我、评

13、估自我,为此,在缺乏明确标准时,人们常常和自己相似的人做比较。 社会比较也是每个个体认识自我不可或缺的方面。没有社会比较,就没有自我的进一步优化。当然,自我比较并不总是向着积极的方向,自我比较又分为向上比较、向下比较与相似比较。当个体的目的与动机不同时,采用的社会比较策略也不相同。 例如自我保护与自我美化的动机促使学生与那些不如自己走运、成功和幸福的人相比;而自我成功动机强的人更倾向于向上比较,向着那些比自己更加成功的人比较,促使自己更加成功。,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渐成熟。,成就期望与现实失望的冲突(激发进取心) 独

14、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冲突(经济、思想、学习、生活等) 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冲突(戒备心重,产生孤独感) 自信心与自卑感的冲突 追求上进与自我消沉的冲突 理智与激情的冲突(自我控制的冲突),冲突,整合,分化,建立自我同一性,实现“理想我”与“现实我”的整合统一: A: 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之逐渐接近理想自我。 B: 修正理想自我中某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并改善现实自我,使两者互相趋近。 C: 放弃理想自我而迁就现实自我。,整合结果: A: 自我肯定型积极统一 即:正确的理想我与进步的现实我的统一) (心情舒畅、生活如意、容易成功) B: 自我否定型消极统一(胸无大志、悲观失望、难有作为) 自我夸大

15、型虚假统一 自我贬损型没有目标 随波逐流 C: 自我冲突型难以统一(内心苦闷、心事重重、无所适从) 自我矛盾型 自我萎缩型,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独特性,时间上的“延缓偿付期”对大学生而言,思想上的独立与经济上的依赖,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社会性成熟的滞后的存在着深刻的矛盾。 空间上的“自主性”校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习环境,特别是网络更为学生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平等自由的学习与交流空间。而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发展更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平衡性”大学生的主观自我与他观自我往往表现出不一致性。,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常见问题,过度自卑 过度自我认同 自我中心 苛求完美

16、,表现:否定自我,不满意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调适方法: 第一,客观的认识自己,无条件接受自己 ;第二,正确地表现自己,寻找闪光点,积累优势; 第三,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调整对自己的期望。,过分追求完美的表现: 自我期望值很高,苛求自己也苛求别人,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的不完美。 改善的途径与方法 : 第一,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接纳人性中的不完美; 第二,确立合理的评价参照体系和立足点; 第三,目标合理恰当人际交往中的“出丑效应”,表现:高估自己,盲目乐观,自以为是 调适方法:第一,承认自己的不足; 第二,欣赏他人的长处;第三多与他人交往。,凡事从自我出发,只关心自己,不顾忌他人感受和需要。 调适方法: 第一,摆正自己的位置,既重视自己也不贬低他人; 第二,实事求是地评估自己; 第三,学会换位思考。,大学生自我意识健全的标准,自知之明:自我意识健全的大学生,应该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既知道自己的优势,也知道自己的劣势,能正确的、独立的评价自我; 整合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健全的大学生,应该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