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725839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西安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陕西省西安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陕西省西安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陕西省西安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陕西省西安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西安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西安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一、古代诗文阅读(4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张春,字泰宇,同州人。万历二十八年举于乡,历刑部主事。励操行,善谈兵。天启二年,辽东西尽失,廷议急边才,擢山东佥事,永平、燕建二路兵备道。时大军屯山海关,永平为孔道,士马络绎,关外难民云集。春运筹有方,事就理而民不病。累转副吏、参政,仍故官。崇祯元年改关内道。兵部尚书王在晋惑浮言,劾春嗜杀,一日枭斩十二人。春具揭辩,关内民亦为讼冤。在晋复劾其通奄克饷,遂削籍,下法司治。督师袁崇焕言春廉惠,不听。御史李炳言:“春疾恶过甚,为人中伤,夫杀之滥否,一勘即明,乞免提

2、问。”不从。明年,法司言春被劾无实,乃释之。三年正月,永平失守,起春永平兵备参议。因言兵事不可预泄,乞赐陛见,面陈方略,帝许之。既入对,帝数称善,进春参政。已而偕诸将收复永平诸城,论功加太仆少卿,仍涖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永平当兵燹之余,闾阎困敝,春尽心抚恤,人益怀之。四年八月,大清兵围大凌河新城,命春监总兵吴襄、宋伟军驰救。九月二十四日渡小凌河。越三日次长山,距城十五里,大清兵以二万骑来逆战。两军交锋,火器竞发,声震天地。春营被冲,诸军遂败,襄先败,春复收溃众立营。时风起黑云见,春命纵火,风顺火甚炽。天忽雨反风,士卒焚死甚众。少顷雨霁,两军复鏖战,伟力不支亦走。春及参将张洪谟、杨华征,游击薛

3、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执,部卒死者无算。诸人见清太宗文皇帝皆行臣礼,春独植立不跪。至晚,遣使赐以珍馔。春曰:“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遂不食。越三日,复以酒馔赐之,春仍不食,守者恳劝,感太宗文皇帝恩,始一食。令薙发,不从。居古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死。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朝议虽不从,而有司系其二子死于狱。(选自明史,有删节)1.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B.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

4、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C.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D.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乡,即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由各县知县主持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考后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元。B.廷议,即廷臣会议,所议之事均为事关大利害的政事,多为按部门以商讨问题的形式进行,结果上奏皇帝,当意见不一致时,由皇帝作最终裁

5、决。C.关内,文中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亦用来泛指关口以内的地方,如函谷关以内。D.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用来指房屋建筑,乡村村落,亦泛指平民百姓,人家,民间。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张春善于兵事,临危受命。辽东辽西尽失,形势危急之下,他被起用为兵备参议,面君陈述方略被认可;永平失守,他带领诸将收复失地,凭借能力升为巡抚。B.张春体恤百姓,深受爱戴。关外难民云集,他从不扰民,后遭弹劾,百姓为他诉冤;永平街巷毁于兵火,他尽心安抚百姓,百姓越发怀念他。C.张春守节不屈,尽忠朝廷。大凌河之战中,兵败被俘,诸将皆跪拜清朝皇帝,唯张春直立不;

6、被要求剃发效忠,他也不肯,最终守节而死。D.张春屡遭弹劾,令人同情。受谣言蛊惑,王在晋不察实情,两次弹劾他,使张春下狱受审;兵败被执尽忠至死,刘孔昭弹劾他,致他两个儿子死于狱中。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为人中伤,夫杀之滥否,一勘即明,乞免提问。(5分) (2)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5分) (2) 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减字木兰花暮冬杂咏史惟圆清寄愁天上,碧落青霄平似掌。石破多时,散作春檐夜雨丝。埋忧地下,移却南山成旷野。根蔓牵章,又逐郊原春草生。注:化用“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5.

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寄愁天上,埋忧地下”,作者借用来作词的起拍与过片,成为词的主旨。也为这首词定下了基调。B“石破多时”化用了李贺诗“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以愁思比雨丝,思与丝谐音。C愁,本无形体,却可以“寄”,这是化抽象为具体,他的愁多得无法消除,想寄之于天,天下也容纳不下那么多愁。D“碧落”是指天上仙女,在长恨歌中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诗句。E最后一句是说,作者身处在旷野之中,看着眼前的蔓草,悲从中来,驱车任意行走,直到尽头。6.本词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全词又是如何表现这个字的?请简述。(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

8、15分)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古伤怀抒发理想幻灭、人生失意的两句是:_,_。(2)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中说自己不学只是为吃鲈鱼以饱口腹而还乡求得安适的张季鹰,而要壮心许国的句子是“_,_,_?”同时作者在这里用典故既写出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3)李清照的声声慢中“_,_,_。”句子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只能看着菊花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4)柳永在雨霖铃一词中以柳风月为虚景画面,触动离愁别绪的句子是:_?_ ,_。(5)欧阳修在醉翁亭记

9、中用排偶句:“ , 。”描绘出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琅琊山有晦有明,交替变化的朝暮景象。 (6)夜雨寄北中思念之情,亘古不变,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唱,潇潇夜雨中,李商隐客居寂寞,倚窗伫立,将相思之情转化为了重逢的希冀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根河之恋根河是鄂温克人注的母亲河。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

10、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

11、,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的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霎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

12、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

13、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遍,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

14、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

15、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注】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生活、劳动的重要帮手。B.乌热尔图为玛利亚索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C.第六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风光。D.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过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活。(2)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5分)(3)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