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专业实务-交换技术1讲解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4717135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PT 页数:177 大小:3.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信专业实务-交换技术1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77页
通信专业实务-交换技术1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77页
通信专业实务-交换技术1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77页
通信专业实务-交换技术1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77页
通信专业实务-交换技术1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信专业实务-交换技术1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信专业实务-交换技术1讲解(1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通信专业实务 交换技术,孙青华 Sunqh,第4章 电话交换网,2. 数字同步网与网同步,3. 电信管理网,1.电话网的结构,1.电话网的结构,电话网的分析 长途交换中心的等级划分及职能 交换网络结构,电话网的分类,市内电话网(市话网的容量超过7000号时,实施分区建分局,每局最大容量为10000号) 本地电话网(一个长途区号范围内,最大服务范围小于300公里) 专用电话网(有市话网,也有长途网) 移动电话网(蜂窝状,比固定网更复杂),长途交换中心的等级划分及职能,1.一级交换中心(DC1) 一级交换中心(DC1)为省(自治区、直辖市)长途交换中心,其职能主要是汇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

2、际长途来去话务和一级交换中心所在本地网的长途终端话务。 2.二级交换中心(DC2) 二级交换中心(DC2)是长途网的长途终端交换中心,其职能主要是汇接所在本地网的长途终端话务。,交换网络结构,移动电话网,小区,小区,基站区,位置区,移动业务交换区,服务区,中继线,3、电话交换网络路由选择,程控交换的发展表现在八方面: 软、硬件模块化; 控制部分采用计算机局域网技术,将控制部分设计成开放式系统; 在交换网络方面进一步提高网络的集成度和容量; 进一步加强有关智能网、综合业务数字网性能的开发,适应新的要求; 大力开发各种接口,包括各种无线接口和光接口; 加强接入网的开发,为传输各非话业务打下基础;

3、加强网络管理功能,并为进入管理网做好准备。,3、电话交换网络路由选择,路由:网络中任意两个交换中心之间建立一个呼叫连接或传递信息的途径。 路由分类: 按路由不同的呼损分 按路由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分 按路由选择的方式分,高效路由 低呼损路由,基干路由 跨级路由 跨区路由,直达路由 迂回路由 最终路由,3、 电话交换网络路由选择,路由特点 (1)基干路由:是构成网络基干结构的路由,由具有汇接关系的相邻等级交换中心之间及长途网和本地网的最高等级交换中心之间的低呼损电路组成。 特点:呼损1%,该路由上话务量不允许溢出到其他路由上去。,3、 电话交换网络路由选择,(2)高效直达路由:任意两个交换中心之间

4、,均可依照高效电路群的设置和规定来设置高效直达路由。低呼损直达路由是指呼损低于规定标准,不经其他交换中心转接的路由,低呼损直达路由上的话务量不允许溢出;高效直达路由是指路由上的电路没有呼损指标的要求,呼损可以超过规定的呼损标准,话务量允许溢出到规定的迂回路由上 特点:两个交换中心之间的高速直达路由可以疏通其间的终端话务,也可以疏通经这两个交换中心转接的话务。 (3)迂回路由:迂回路由是指某一交换中心A呼叫另一交换中心B是,有多个路由,当第1次选择的路由遇忙时,迂加到第2个或第3个路由,应称为第一路由的迂回路由。迂回路由只是对首选路由而言的,而且迂回路由不一定是低呼损路由。,3、 电话交换网络路

5、由选择,(4)低呼损直达路由:如果两个交换中心之间所建立的电路群的呼损低于规定的标准(P1%),并且该路由上的话务不允许溢出到其他路由上,那么两交换中心之间的低呼损损直达路由可以疏通其间的终端话务,也可疏通由这两个交换中心转接的话务。 (5)最终路由:是任意两个交换中心之间可以选择的最后一种路由,由无溢出的低呼损电路群组成。最终路由可以是基干路由,也可以是部分低呼损路由和部分基干路由串接,或仅由低呼损路由组成。,3、 电话交换网络路由选择,路由设置 分级长途网路由设置原则如下: (1)基干路由的设置原则 一级交换中心之间均由低呼损电路群连接; 一级交换中心以低呼损电路群与该交换区内所有二级交换

6、中心相连; 二级交换中心以低呼损电路群与该交换区内所有三级交换中心相连; 三级交换中心以低呼损电路群与该交换区内所有四级交换中心相连,3、 电话交换网络路由选择,路由设置 (2)直达路由的设置原则 不同等级或相同等级的长途交换中心之间根据话务量的需要,在经济合理前提下,可以建立直达电路群,这些直达电路群可以旁路或部分旁路基干路由,可以是低呼损电路,也可以是高效电路。,3、 电话交换网络路由选择,路由选择(直到选到目标局选路才能结束) (1)路由选择结构(ITU-T E.170建议) 无级网是指网络中所有节点为一个等级,而无级选路则是指选路时不反应等级关系。 1)有级选路结构 如果在给定交换节点

7、的全部话务流中,到某一方向上的呼叫都是按照同一个路由组依次进行选路,并按顺序溢出到同组路由上,而不管这些路由是否被占用,或这些路由能不能用于某些特定的呼叫类型,路由组中的最后一个路由为最终路由,呼叫不能再溢出,这种路由选择结构称为有级选路结构。 2)无级选路结构 如果违背了有级选路结构的定义,如允许发自同一交换局的呼叫在电路群之间相互溢出,则称为无级选路结构。,3、 电话交换网络路由选择,路由选择 (2)路由选择方式 指如何利用两个交换局间的所有路由组完成一对节点之间的呼叫连接。 1)固定选路方式 路由组选择模式总是不变的,即交换机的路由表一旦制定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交换机按照表内指定的

8、路由进行选择。但是对某些特定种类的呼叫,可以人工干预,改变路由表。 2)动态选路方式 路由组选择模式总是可变的,路由自动改变,这种改变通常根据时间、状态或事件而定。路由选择模式的更新可以是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的,也可以是预先设定的或根据网络状态而调整的等等。 选择结构和选路方式总是密不可分的。我国五级制电话网采用的固定分级选路方式;在二级长途网上将采用动态无级选择;在长途网由四级向二级过渡时期,采用固定无级选路方式。,3、 电话交换网络路由选择,路由选择 (3)路由选择规则 路由选择顺序:指当两个交换中心的高效直达路由忙,话务量溢出时,选择迂回路由的顺序。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高效直达路由,尽量减少转

9、接次数和尽量少占用传输线路。选择顺序是“自远而近”,即先在被叫端“自下而上”选择,也就是先选取靠近终端局的下级局,后选上级局;然后在主叫端“自上而下”选择,也就是先选远离发端局的上级局,后选下级局;最后是选择最终路由。最终路由可以是实际的最终路由(低呼损电路),也可以是基干路由。 在本地网中通常先选择直达路由,其次选汇接次数少的(段数少的)路由,最后选汇接次数多的(段数多的)路由。,4、编号计划,1编号方式 (1)本地电话号码 同一本地网范围内的用户之间相互呼叫时拨打同一本地用户号码,号码结构为局号局内用户号。 (2)国内长途呼叫 需在对方电话号码前加拨国内长途字冠0和长途区号,号码方案为 0

10、长途区号对方电话号码 如果呼叫的是异地移动网用户,则应在移动电话号码前加拨0,即为 0移动网的接入码移动网的用户号码 (3)国际长途呼叫 国际自动拨号程序为 00国家号码被叫国的国内有效号码,编号计划,2首位号码分配 0为国内长途全自动呼叫字冠号; 00为国际长途全自动字冠号; 1为特种业务、新业务及网间互通的首位号码; 29为本地电话首位号码,其中200,300,400,500,600,700,800为新业务(智能业务)号码。 3首位为1的号码安排 4新业务接入码编号,5、多运营商的组网方式,4.3 数字同步网与网同步,网同步是通过适当的措施使全网中的数字交换系统和数字传输系统工作于相同之处

11、的时钟速率. 在数字通信网中,若各交换机之间的时钟频率不一致,或数字比特流在传输中受到相位漂移和抖动影响,交换机的级差器将产生上溢或下溢,导致传输比特流出现浮动损伤。 数字交换局的缓冲存储器是按入局时钟写入的,而读出是按本局时钟读出的,如时钟频率不一致,会出现漏读或重读称为滑码。,4.3 数字同步网与网同步,数字同步网的结构: 网同步方式 主从同步 相互同步 准同步(独立时钟法) 分级的主从同步,4.3 数字同步网与网同步,我国同步网的等级 目前世界多数国家的国内数字网采用等级的主从同步。全网具有一个基准时钟,其他时钟相伴锁定到基准时钟网中的每个时钟都赋予一个等级,某一等级的时钟只能向较低等级

12、或同步级的时钟传送同步信息,以实现同步。为增加可靠性,应配置主用链路和到少一个备用同步链路。,时钟的工作状态,(1)快捕状态(开机后进入的状态) (2)跟踪状态(正常工作状态) (3)保持状态(记忆工作状态) (4)自由运行状态(不同步于外同步基准),我国数字同步网采取的同步方式,根据国标GB12048-89数字网内时钟和同步设备的进网要求,我国数字同步网采用主从同步方式。 时钟设备有受控铷钟(如GPS、Loran-C )和高稳晶体时钟等。 目前,我国暂时使用由单个基准时钟控制的全国同步网,采用分级主从同步方式,今后将逐步向分布式的多个基准时钟控制的全同步网过渡。,4.4 电信管理网,我国的网

13、管结构分三级: 一级网管中心(全国网管中心) 二级网管中心(省网管中心) 三级网管中心(地区网管中心),4.4 电信管理网,网络的控制 信息收集到后要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情况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对网络的控制分为两大类: (1)扩张性控制 使可能遇到阻塞的话务通过网络中负荷较轻部分疏通,以提高呼叫的接通率,并且在一定程序上控制无效的试呼次数,达到恢复网络正常运行的目的。网络发生异常时首先首先采用扩张性控制 (2)保护性控制 通过控制来减少加入到异常网络中的话务量,达到恢复网络正常运行机制的目的。常用于:限制对某目的码(如国际区号等)的呼叫,取消某迂回路由,取消达到某一路由的所有转接话务量等。通常

14、在扩张性控制不能使用或控制无效时才采用保护性控制。,1. 移动通信网络结构 2. 移动交换基本技术 移动呼叫的一般过程 自动漫游 越区切换 网络安全,第5章 移动交换技术,5.1 移动通信网络结构,电信网络的构建形式 电信网络的发展 程控电话服务功能 电信网络的性能量度,1、移动通信系统发展背景,欧洲:致力于建立统一的GSM体制,放弃模拟系统。 美国(ADC/D-AMPS) :解决大城市模拟移动通信系统饱和问题,采用数、模兼容的方案扩充。 日本(JDC/PDC):解决模拟移动通信系统饱和问题,但要求数、模两套系统并存,可以互通,但不兼容。 美国高通:CDMA系统IS-95,它们均采用时分多址/

15、频分双工(TDMA/FDD)方式入网,即按频率将射频载波划分为若干波道,再将每个波道按时间划分为若干信道,每次通信收、发各占一个信道;话音数字化采用先进的声源编码技术,码率可压缩至13kbit/s8kbit/s,移动通信是指通信的一方处于移动状态中的通信形式。,2、GSM移动通信系统,GSM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r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简称,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欧洲首先推出的数字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它采用时分多址/频分双工(TDMA/FDD)方式入网,即用户在不同频道上通信,而且每一频道上可分为8个时隙,每一时隙为一个信道,又称物理信道。

16、 世界上第一个GSM网络于1992年在芬兰投入使用,揭开了第二代移动通信的序幕,成为陆地公用移动通信的主要系统。,3、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A网、B网:两种模拟网,通过手机操作进行两个网络之间的切换 G网、D网:两种网络均为“GSM”数字移动电话网,G网工作在900MHz,D网工作在1800MHz,实现了双频手机的自动切换。 C网:CDMA制式移动电话网,无线小区,4、GSM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漫游是蜂窝移动通信网的一项重要服务功能,它可使不一地区的移动网实现互连,Um接口,空中接口,5、GSM系统网络结构,(1)移动业务本地网的网络结构,图例: LS:本地网交换机 TS:长途网交换机,(2)省内网,省内网结构实例二,省内网结构实例一,(3)全国网,(1)在大区设立一级移动业务汇接中心,通常为单独设置的移动业务汇接中心。 (2)各省的二级汇接中心,应与其相应的一级汇接中心相连。 (3)一级汇接中心之间为网状网。,(4)移动网(PLMN)与固定网(PSTN)的连接,移动网与固定网的连接示意图,移动电话局或移动汇接局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