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堂互动学案 人民版选修1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697422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堂互动学案 人民版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历史-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堂互动学案 人民版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历史-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堂互动学案 人民版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堂互动学案 人民版选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堂互动学案 人民版选修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堂互动学案 人民版选修1三点剖析一、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均田制的推行,使农民有一定的自主性,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农业生产技术获得了较大进步。到北魏后期,粮食的储备已相当丰盛,许多官仓储量盈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官营手工业得到了较大发展,民营手工业也日趋活跃。商业也得到较大发展,洛阳既是北方政治中心,又是贸易中心,城中有较大交易市场,当时从事商业活动的,除了商贩和大商人外,也有许多贵族和官僚。南北贸易交往十分频繁,北方贵族很喜欢“南货”。西域、中亚等国商人也经常到北魏来进行贸易。2.北方民族融合进程

2、大大加快。就北魏而言,从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到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民族融合主要表现为北魏境内的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于鲜卑民族中。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由于诸多改革措施的推行,有力地推动着以鲜卑族为主体的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不仅北魏政权全面地继承汉魏以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与南方的汉族政权在形式上日趋一致,而且北方的少数民族从语言、服饰到思想观念,也与汉族日趋一致。在这个民族融合大潮中,北方少数民族从汉文化中吸收了大量营养,汉族也同时从少数民族文化中吸收了许多有益的养料,民族间的差异日渐缩小,从而为北朝末年实现民族的大融合奠定了基础。总之,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的融合,缓和了民族矛盾,缩

3、小了南北差异,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作出了突出贡献。孝文帝改革所创立的均田制度为后代所继承,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例1】 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C.促使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解析:这是一道反向选择题,考查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再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很重要,该题的完成,有助于对这一知识的巩固、复习。答案:D变式提升1北魏农业生产日益活跃的主要原因是()A.均田制的推行B.吏治的改善C.负担的调整D.迁都洛阳解析:一是注意限定语“主要原因”,二是注意其他选项与题目的关

4、系。答案:A二、关于民族融合1.含义: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频繁交流和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的生产方式、语言文字、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同化现象。2.表现:民族差异、民族隔阂消除,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趋向一致。3.实质:民族融合就是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被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所同化,最后丰富了民族内涵,促进了民族的发展。在封建社会,从直接的民族取向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就是少数民族农业化的过程;从社会角度看,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4.形式和途径:民族迁徙(自然迁

5、徙,政府移民),各族人民联合反压迫斗争;各族人民友好往来(杂居通婚);少数民族汉化政策(统治者的改革)。5.作用:各民族在融合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从而提高了民族素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例2】 西晋时,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下图中“”部分代表哪一个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区()A.匈奴族B.羌族C.鲜卑族D.氐族解析:该题考查识图能力,看图、识图对于历史的学习十分重要,对于培养综合素质也有益处。教材中鲜卑族的位置并没有具体阐述,而是利用北魏疆域及迁都示意图展示出来的,完成此题对于掌握这一知识大有帮助。答

6、案:C变式提升2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内迁后,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A.鲜卑B.匈奴C.羌D.氐解析:五族内迁后,鲜卑族的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融合局面。答案:A三、洛阳1.古代政治中心洛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洛阳则是这个摇篮的中心。由于地理位置适中,洛阳在经济、军事上都有重要地位,众多王朝先后在此建都,由此成为全国或北方的政治中心达300年之久。2.洛阳的繁盛(1)历史上洛阳曾受到战争影响几度衰败。自西晋灭亡以后,经过近200年的战乱,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孝文帝迁都后,耗费大量物资和民力重新修建洛阳城和宫殿,使洛阳再现昔日的繁华景象。经过北魏多年的建设,洛阳不仅成为全

7、国的政治中心,而且商业贸易之盛远远超过平城和南朝的建康(今南京),成为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2)北魏时期的洛阳城规模很大,东西长20里,南北宽15里。城的西北是皇宫,宫城外修建了322个街坊,222个里弄,洛阳居民有10万余户。登高远望可以看到城内“宫阙壮丽,列树成行”。(3)洛阳的工商业兴盛,市场繁荣,城东的小市和城西的大市是主要的商业区。市内有各行各业,商品种类繁多。洛阳城内居住有一万多家从中亚及大秦国(古罗马)来的商人,北魏政府专设了一个市场,称四通市,以方便他们在洛阳经商。在洛阳大市和四通市上出售的除了北方各地的产品外,还有南朝、西域和大秦等国出产的各类商品,如金饼、银瓮、玛瑙碗等高级

8、工艺品,“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一些富商大贾周游天下或远走异域,使得南北互市,中外贸易不绝,“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洛阳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国际性商业城市。【例3】 阅读下列地图,请完成:图1图2(1)从图1可以看出孝文帝迁都的必要性是什么?(2)从图2可以看出孝文帝迁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你如何评价孝文帝的迁都?解析:本题是读图题,抓住与设问有关的有效信息是关键。图1的关键信息“北方边患”“柔然”;图2则通过东汉时期的地图展示洛阳地位的突出和重要。参考答案:(1)北受柔然的威胁。(2)便于接受中原文明,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巩固政权。(3)这是必要之举也是成功之举,它使北魏既摆脱了柔然的威胁,又便于接受汉文化,巩固了对中原的统治。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是以粤商简照南、简玉阶兄弟为主体,南洋华侨集资创办的在旧中国最大的一家民族资本烟草企业。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原在香港经营怡兴泰商号、贩运土洋新货于日本、香港、泰国之间,数年后积余资本3万多元。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