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浙江省会考导引要求)(精)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4685370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一(浙江省会考导引要求)(精)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浙江省会考导引要求)(精)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浙江省会考导引要求)(精)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浙江省会考导引要求)(精)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浙江省会考导引要求)(精)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一(浙江省会考导引要求)(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一(浙江省会考导引要求)(精)(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一一、古代的政治制度1.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西周的分封制: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西周的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

2、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统治 秦的统一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秦朝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对周边地区施行政治控制,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郡县制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郡县制的内容及特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县”隶属于“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

3、调动任命,不得世袭。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化与强化汉朝州刺史的设置汉朝: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又设“中朝”制约相权。汉武帝设刺史唐朝三省六部制(隋朝建立)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中书省: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审核政令(还设政事堂);尚书省:执行命令。 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二府三司制设中书门下(匀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分散相权。“参知政事”,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枢密使。设

4、三司总理财政,长官三司使。 元朝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管理中央2、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管理地方3、设宣政院管理西藏4、设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台湾)。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采取省官互迁形式来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意义:便利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中央日益集权于皇帝)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特点: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地方日益集权于中央)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明太祖(

5、朱元璋)废宰相制,权分六部;明成祖(朱棣)设内阁。内阁: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帮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无决策权。特点: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正式统帅六部;受到司礼监的牵制。清朝军机处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根本原因:加强专制皇权,巩固清朝统治;直接:适应西北军务需要,防止军机泄露。性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特点:简(机构简单,有官而无吏)、速(办事效率较高)、密(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评价:提高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决策封闭性的特征也更为明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

6、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明清之际,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而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二、近代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鸦片战争的背景 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减衰,内部危机严重,处在发生巨变的前夜。1840年至

7、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 18401842 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 18561860 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831885 法国挑起的中法战争 18941895 日本挑起的中日甲午战争 19001901 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发动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须同英国商定。 危害:香港岛的割让破坏了领土主权的完整;赔款开创了列强勒索赔款的恶例,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五口通商使东南沿海门户洞开,便利了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协定关税严重破坏了

8、的关税自主权,便利了列强向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后因俄国等干涉未能得逞)、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危害:台湾等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的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巨额的赔款加剧了人民的负担;清政府不得不大借外债,便利列强控制的经济命脉;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内地;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辛丑条约: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9、;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危害: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空前的勒索;为支付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困难,社会经济更加凋敝;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列强策划侵略的大本营;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使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列强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人民的反帝斗争。 列强侵华战争对社会的影响列强侵华战争严重践踏了的国家主权;列强无视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烧杀抢掠使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列强疯狂掠夺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毁坏中华我们遗产;政治上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地

10、赔款条约,破坏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完整;经济上向疯狂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同时通过政治借款、勒索赔款、在设厂筑路等,控制的经济命脉。在列强的枪炮下,国门洞开,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黄海海战(1894.9)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清军爱国将领: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管带刘步蟾、“致远”管带邓世昌、“经远”管带林永升、“靖远”管带叶祖珪等。 结果: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北洋大臣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从而失去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895年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11、台湾人民“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邱逢甲、徐骧领导组成的义军和刘永福的黑旗军。著名战役:大甲溪战役原因:缺乏清政府的支持、抗争力量薄弱、装备落后、物资缺乏。意义: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以劣势装备与日军血战5个月,充分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此后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3.伟大的抗日战争局部战争1931-1937.71931.9.18 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东北19323 伪满洲国建立,东北沦陷1935 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全面抗战1937.7-19451937.

12、7.7卢沟桥事变1937.8.13 八一三事变,日军进攻上海1937.12 南京大屠杀日军罪行侵占大片领土,严重践踏主权;藐视人权,血腥屠杀;“以华制华”扶植傀儡;经济掠夺;奴化教育。卢沟桥事变(1937.7.7)全面侵华南京大屠杀(1937.12)、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建立的原因: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建立的过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帝出;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

13、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建立的意义:使抗日战争发展成为有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全民族抗战。1932年上海抗战,蔡廷锴、蒋光鼐1933年长城抗战,日军进犯山海关。安德馨、宋哲元;冯玉祥、吉鸿昌(赶出察哈尔省)1935年一二九运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正面战场 1937凇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的计划;太原会战(平型关伏大捷),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193

14、8徐州会战: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军队取得的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武汉会战: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枣宜会战(张自忠)敌后战场 1937.8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会后建立抗日根据地;1937.9,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首都延安),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1940百团大战: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国内: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是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的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际: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15、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提高了的国际地位。胜利的原因: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保证。2.辛亥革命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同盟会的成立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三民主义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11.10.10武昌起义的爆发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912.1.1中华民国的成立(南京)。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五色旗为国旗改为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1年)。南京临时政府,是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权。中华民国临时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