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实验班无答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656776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葫芦岛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实验班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实验班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实验班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实验班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实验班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葫芦岛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实验班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葫芦岛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实验班无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葫芦岛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实验班,无答案)答题时间:150分钟 总分数:150分第卷 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仁义礼智信”即儒家核心思想“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最终聚合为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传承和选择的结果。在孔子之前,“仁”“义”“礼”“智”“信”这些术语已经广泛流行,是当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仁”作为一种品德,最初的含义是“爱亲”,即爱自己的亲人。孔子论“仁”,意蕴丰富,尤重视“爱人”和“忠恕”。“仁者爱人”扩展了“爱亲”,使“仁”突破

2、了氏族的界限,上升成为人类社会的一般原则。“忠恕”是仁的具体化。“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是“忠”,指主动的推及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是“恕”,指出了“为仁由己”的底线。论“仁”的同时,孔子也说“义”。“义”即“宜”。凡合乎道德义理的行为便是“义”,反之便是“不义”。而“礼”,起源于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历经数千年传承损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将其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同时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认为“礼”不仅仅是形式化的东西;“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强调“礼”应根植于“仁”

3、。孔子讲“礼”时轻其仪重其内的态度,为后来儒家的礼学思想奠定了基调。“智”,即聪明、有智慧。孔子所言之“智”,并非一般所说的小聪明,而是一种道德境界。孟子更是明确地将“智”与“仁”“义”“礼”相提并用,作为君子的“四德”之一。“信”,则是指诚实守约、言行一致的品德,孔子曾多次论及。到西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谓“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首次将这五者并而论之,称之为永恒不变之道。至两汉之交,“五常”的提法就固定了下来。尽管后世儒家对“五常”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孔子的观点一直是他们阐说的根基。对“仁”“义”“礼”“智”“信”诸范畴的阐发,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人不仅有自然性,更有道德性,

4、而后者才是人不同于万物的根本,孔子的“仁”、孟子的“四德”、董仲舒的“五常”正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五常”摆脱了时空等具体条件的限制,具有普适性,起到了凝聚民族精神、维系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种学说、文化碰撞不断,比如延续两千多年的本土儒、法等学说的对立与斗争,元、清两代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冲突,佛教传入后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冲撞等等。但正是因为有了像“五常”这样的价值理念,中华文明才具有无比强固的凝聚力,能容纳不同的文化元素,将产生于不同生活习俗和社会环境乃至于文明背景差异极大的众多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其共聚交融于一个极富弹性

5、的文化结构之中。今天,我们讲“仁义礼智信”,不只是认识它曾经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还应将它作为宝贵的思想资源,为浇灌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提供养料。 (摘编自景海峰什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的界定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最大。B“仁”“义”“礼”“智”“信”被合称为“五常”是在汉代,但早在孔子之前它们就已广泛流行,并获得了普遍的社会认同。C作为品德的“仁”,原意是“爱亲”,而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使“仁”突破了血缘关系的界限,上升为人类社会普遍遵守的原则。D在“礼”的发展

6、历程中,周公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将史前留传下来的宗教祭祀活动,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对“仁”“义”“礼”“智”“信”的阐释可能不尽相同,但它们都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揭示了人的道德属性。B孔子将“仁”视为做人的原则,把“忠恕”当作“仁”的具体外化。“忠”和 “恕”虽然有异,但都强调将心比心,为人着想。C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但又认为不能像周代那样只注重玉帛之类形式化的东西,而应让礼植根于仁,这种轻仪式重内涵的态度对后世影响深远。D因为有以“五常”为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存在,所以中华文明不但没有在与不同

7、文化的冲撞中崩解或变质,反而能将众多文化融汇其中。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常”观念的聚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其具体构成来看,孟子的“四德”观应该对董仲舒“五常”观的提出有重要的影响。B“五常”的“常”是“恒常不变”的意思。儒家学者将“仁义礼智信”视为恒常不变之道,表明他们认为这五个范畴所体现的人的本质属性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性。C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充满着不同学说与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其中,以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碰撞最为激烈,也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弹性与包容性。D“五常”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对构建当代中国的价值体系也有实际意义,比如,能启

8、示我们要以人为本、传播爱心、恪守底线、重视诚信等。(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菊者砚秋 章诒和 边学边唱边挨因家境贫寒,六岁的程砚秋经人介绍,投入荣蝶仙门下学艺。程砚秋学戏很苦,荣家所有的生活琐事也都要做,无异于童仆。荣蝶仙脾气又坏,稍有不欢举鞭就打。因有家世之悲,心思重的程砚秋常低眉含颦,面无欢容。年龄稍大些后,多半因为营养不佳,情绪一直也比较抑郁。师父认为这个孩子不宜于学花旦,让他专攻青衣。师傅还发现他嗓音很不一般,且扮相沉静明丽,如珠蕴椟中,时有宝光外熠。 唱对台戏,却不伤和气 程砚秋不具备梅兰芳响遏行云的金嗓子,但凭着自身条件、勤奋刻苦以及高人指点,硬是

9、创出了一种大异于梅兰芳,却又能与之相抗衡的,以新奇声腔为特点的表演风格。唱到情感至深处,其声竟细若游丝。观众聆听,大气都不敢喘。这是他声腔艺术最讲究的地方,无人能及。程砚秋最早的艺名叫菊侬,后改为艳秋。有人说这个更名含有深意,因为艳于秋者厥为菊。菊是耐寒的,它要比质弱芳幽的兰花坚韧耐久。其实,菊、兰同为花中上品,只是香气、风姿各有不同。 1923年,他首次赴沪演出。这次演出,气势极盛,每晚舞台上的花篮都不下五六十个,全场无一空位,另有许多人环立而视。戏院门口,汽车200余辆,马车不计其数。程砚秋每日茶会、堂会、剧场演出几乎占满了所有的时间,真可谓无一息之闲,也无一丝之暇,人极劳累。但他依旧是容

10、颜焕发光泽,嗓音穿云裂石。对此,罗瘿公喜于心也惊于心,欣慰且忧虑地对他说:“你此行红得可惊,也遭人嫉恨。有些人正意欲挑拨梅先生与你之间的师生情谊呢。”这是一个重要的提示,也是一个重要的提醒。 程砚秋返京时,梅兰芳赴站迎接。几天后,梅兰芳带着戏班到上海演出。此后,一兰一菊,果然就在上海争起了短长。他们的竞争最初是微小的,也不明朗,顶多在戏码上争个高低你唱的戏,我也能演,即“你有我也有”。1927年顺天时报举办中国旦角名伶竞选活动,经投票选出了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也就从这时起,他们的竞争才趋于明显化。后来,两个人真的唱起了对台,形成了高潮。捧梅派与捧程派遂在各大报刊,唇枪舌

11、剑,大开其火。双方势均力敌,难分伯仲。但真正占便宜的是听众与看客。两个剧场夜夜告满,观众是大饱耳福。戏唱到最后,程砚秋使出撒手锏,连演5场锁麟囊,天平向他倾斜了。 四大名旦里,尚小云与荀慧生都没有追赶梅兰芳的念头,唯有程砚秋是雄心万丈。梅、程在北京的情况也是如此:“偌大京师各剧场沉寂,只余梅、程师徒二人对抗而不相上下。梅资格分量充足,程则锋锐不可当,故成两大势力。”面对这样的情势,罗瘿公给程砚秋定下的策略是:“玉霜(程砚秋字玉霜)对梅应当在不即不离之间。”何谓“不即不离之间”?那就是既近又远,既热又冷,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清醒冷静,有极好的控制力,合乎分寸,合乎人情,表现得又极自然。礼仪性是它的

12、外显层次,内在依据则是人际关系和实际需要。 梅兰芳有富贵气,程砚秋是书卷气,一个得于天赋,一个纯恃人功,各臻极致。梅、程之间尽管竞争激烈,彼此一争高下,却都是不露声色,不动肝火,温良谦恭。移居上海的梅兰芳40寿辰时程砚秋特往拜寿,行叩头大礼,见者均叹未尝忘本。明明是打对台的人,却绝不伤和气。 就有那么大的魅力 台湾的戏曲研究家齐崧先生说:“如果听梅兰芳的戏等于吃鸦片,那么听程砚秋就等于是打吗啡。因为吃鸦片尚有戒除的可能;而一旦打上吗啡,则很难戒掉了。” 独有人说,程砚秋太“独”。这主要是指他的私房戏不肯轻易传人。程砚秋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对。其实,他的“独”是有所针对的。针对的是未经许可和同意,

13、暗中把剧本及表演偷传出去的人。 当时有个唱河北梆子的女演员,自从和哥哥一起看了程砚秋演的戏以后,兄妹俩一起迷上了程派。每有演出,她必去“偷戏”。在梨园行,“偷戏”是大忌。怕被人认出来赶了出去,她是打扮成男孩子去剧场的。几年“偷”下来,就把程砚秋早期代表剧目都“偷”到了手。齐如山看了她的表演,惊异地说:“这孩子的唱法,很像程老四(即程砚秋)呢。”就建议她拜程为师。结果可想而知:被程婉谢。但她实在是喜欢程派。既然得不到亲传直授,她就绕着弯子学。一是拜了程砚秋的老师王瑶卿为师;二是向给程配戏的搭档、伙伴学习。见她苦心学程,人家也就乐于指点。 当程砚秋发现曾与自己合作得很好的小生将他的戏偷传给别人时,

14、便断然与之决裂。后来每当他演出,只要听说有人来偷记他的剧本唱词、念白、唱腔、身段时,他立即把琴师找来,在后台临时变动主要唱腔。叫那些偷艺者摸不准,学不去。 程砚秋的“独”,看起来挺自私的。我倒佩服程砚秋的“独”,因为他那么早就懂得知识产权的保护。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3分)( )A.梅、程师徒二人“对台戏”不相上下。如文中所评“梅资格分量充足,程则锋锐不可当,故成两大势力”。B. 梅、程师徒唱对台戏,却不伤和气,双方温良谦恭,皆有礼仪风度,值得世人尊敬和学习。C.“独”表现了程砚秋独特的个性,嫉恶如仇,这种“自私”让作者佩服。D.“梅程之争”不仅让观众大饱耳福,也极大地促进了京剧艺术

15、的创新与发展。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童年的程砚秋为了学艺,不仅要承担师父家所有的生活琐事,还要忍受鞭打,所以常常低眉含颦,面无欢容。B. 程砚秋最早的艺名叫菊侬,后来改为艳秋,其用意就是对抗梅兰芳,一较高低,证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C.梅、程之间尽管竞争激励,彼此一争高下,却都是不露声色,不动肝火,温良谦和。在这举动里面,包含着道德信条,江湖规矩,人情世故以及个人修养,双方都令人尊敬。D. 程砚秋不肯将私房戏轻易传人,当发现曾与自己合作得很好的小生将他的戏偷传给别人时,便断然与之决裂。这表明程砚秋有些自私,不利于京剧的发展。E.从本质上看,“梅、程之争”是京剧艺术“梅派”与“程派”不同表演风格的对决。6、文中引用台湾的戏剧研究家齐菘先生的一段关于梅、程戏曲的评论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_(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