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2016届高考数学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656720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黔东南州2016届高考数学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2016届高考数学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2016届高考数学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2016届高考数学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2016届高考数学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省黔东南州2016届高考数学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黔东南州2016届高考数学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黔东南州2016年高考模拟考试试卷数学(理科)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已知集合,则集合=( )A. B. C. D. 【答案】D【解析】集合,集合,故选D.2. 若复数则的共轭复数对应的点所在的象限为(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答案】C【解析】由,其对应的点的坐标为,故复数对应的点所在的象限为第二象限,故选B.3. 某几何体三视图如右图所示,图中三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都是,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 )A. B. C. 4 D. 163【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该几何体是底

2、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棱锥,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直角顶点,所以几何体的体积是考点:三视图4. 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 cos0是2k+2kZ的充分必要条件B. 函数fx=3lnx的零点是1,0和1,0C. 设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N0,1,若P1=p,则P=11=p,则P(01)=12p,即P(11,则(x2)2+y2的最小值为( )A. 322 B. 5 C. D. 5【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如图,画出可行域,(x2)2+y2表示可行域内的点到点距离的平方,很显然,点B(0,1)到(2,0)的距离最小,最小值是,故选D考点:线性规划8.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CCB=0,AC=

3、2,BC=1,若将其沿AC折成直二面角DACB,则AC与BD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 )A. B. 22 C. 32 D. 33【答案】B【解析】ACCB=0,AC=2,BC=1,如图ACCB,AC=CD=3,过点A作AECD,在RtCAD和RtAEC,sinACD=ADCD=13=AEAC,则AE=63,CE=233,在空间四边形中,直二面角D-AC-B,BCAC,BCCD,BC平面ACD,以C点为原点,以CD为y轴,CB为x轴,过点C与EA平行的直线为x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C(0,0,0),A63,233,0,B(0,0,1),D(0,3,0),CA=(63,233,0),BD=(0,3,

4、1),|CA|=2,BD=2,CABD=2,设AC与BD所成的角为,则cos=CABDCABD=222=22,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异面直线夹角求解,利用向量的方法,能降低了思维难度注意一般地异面直线所成角与两直线方向向量夹角相等或互补,余弦的绝对值相等;由ACCB=0得到ACCB,以C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方法求出异面直线AC与BD所成角的余弦值.9. 过点(2,0)的直线l与圆x2y25相交于M、N两点,且线段MN=2,则直线l的斜率为()A. 3 B. 33 C. 1 D. 32【答案】C【解析】设直线的斜率为,则直线的方程为,圆的圆心,半径,圆心到直线:的距离,过点的

5、直线与圆相交于、两点,且线段,由勾股定理得,即,解得,故选C.10. 设不等式组0x30y1表示的平面区域为D,在区域D内随机取一点,则此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小于2的概率是( )A. 33+218 B. 36 C. 3+312 D. 4【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区域D的面积是3,做到原点的距离等于2的圆,圆与矩形的公共部分就是区域内到原点的距离小于2的点的集合,所以阴影面积=扇形EAF的面积+三角形ADE的面积=,所以概率就是,故选A考点:几何概型11. 如图,是椭圆与双曲线的公共焦点,分别是,在第二、四象限的公共点。若四边形为矩形,则的离心率是( )A. B. C. D. 62【答案】D【解

6、析】设AF1=x,AF2=y,点A为椭圆C1:x24+y2=1上的点,2a=4,b=1,c=3;AF1+AF2=2a=4,即x+y=4;又四边形AF1BF2为矩形,AF12+AF22=F1F22,即x2+y2=(2c)2=(23)2=12,由得:x+y=4x2+y2=12,解得x=22,y=2+2,设双曲线C2的实轴长为2m,焦距为2n,则2m=AF2AF1=yx=22,2n=2c=23,双曲线C2的离心率e=nm=32=62,故选D.12. 已知函数f(x)=xlnx+k,在区间1e,e上任取三个数a,b,c,均存在以f(a),f(b),f(c)为边长的三角形,则k的取值范围是( )A. (

7、1,+) B. (,1) C. (,e3) D. (e3,+)【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函数在区间时,时,时,所以函数在区间单调递减,在区间单调递增,所以函数的最小值是,最大值是,端点值,因为在区间1e,e上任取三个数a,b,c均存在以f(a),f(b),f(c)为边长的三角形,所以只需满足,即,解得,故选D考点:导数的应用【思路点睛】考察了导数的应用,属于中档题型,当考察导数的应用时,离不开求函数的导数,求极值点并确定函数的单调性,最后确定最值的问题,但如何满足在区间1e,e上任取三个数a,b,c均存在以f(a),f(b),f(c)为边长的三角形,因为三角形的任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所以

8、转化为区间上的最小值+最小值最大值,那么就满足了任两边和大于第三边,所以问题转化为求函数在区间的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小题5分.)13. 已知向量OAAB,OA=3,则OAOB=_。【答案】9【解析】试题分析:因为OAAB,所以OAAB=0,所以OAOB=OA(OA+AB)=|OA|2+OAAB=32=9考点:1、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2、向量的加减运算14. 在(1x3)n(nN*)的展开式中,所有项的系数和为32,则的系数等于_。【答案】270【解析】解:因为令x=1,则有(2)n=32n=5,那么利用通项公式C5r(1x)5r(3)r,令x的次数为

9、-1,则求解得到r=2,则其常数项为C53(3)3=27015. 已知函数f(x)=x,x0x24x,x0,若f(x)ax1恒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答案】6,0【解析】由题意,f(x)ax-1恒成立,等价于y=ax-1始终在y=f(x)的下方,即直线夹在与y=x2-4x(x0)相切的直线和y=-1之间,所以转化为求切线斜率由y=x2-4xy=ax-1,可得x2-(4+a)x+1=0,令=(4+a)2-4=0,解得a=-6或a=-2,a=-6时,x=-1 成立;a=-2时,x=1不成立,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6,0,故答案为-6,0.16. 已知数列an满足a1=2,an+1=an2-na

10、n+1,令bn=1anan+1 ,则数列bn的前n项和Sn=_。【答案】121n+2【解析】当n=1时,a2=a12a1+1=42+1=3,当n=2时,a3=a222a2+1=96+1=4,当n=3时,a4=a323a3+1=1612+1=5,当n=4时,a5=a424a4+1=2520+1=6,则由归纳法可知an=n+1,则bn=1anan+1=1n+1n+2=1n+11n+2,则数列bn的前n项和Sn=1213+1314+1n+11n+2=121n+2,故答案为12-1n+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数列的求和计算,根据条件归纳出数列数列an的通项公式,利用裂项法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常见的数列求和

11、的方法有公式法即等差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分组求和类似于cn=an+bn,其中an和bn分别为特殊数列,裂项相消法类似于an=1nn+1,错位相减法类似于cn=anbn,其中an为等差数列,bn为等比数列等.三、解答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 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已知3cosAcosC+2=3sinAsinC+2cos2B.(I)求角B的大小;(II)若a+c=1,求b的取值范围.【答案】(I)3;(II)12b1.【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和三角函数公式化简可得cosB=12,可得B=3;()由余弦定理和基本不

12、等式可得14b2,再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可得.试题解析:(I)由已知得2cos2B-3cosAcosC+3sinAsinC-2=0,即2cos2B-3cos(A+C)-2=0,即2cos2B+3cosB-2=0,解得cosB=12或cosB=-2(舍去),又因为0B,所以B=3(II)由余弦定理,有b2=a2+c2-2accosB,因为a+c=1,cosB=12,所以b2=3(a-12)2+14,又因为0a1,所以14b21,即12b1.18. 为了解高三年级学生寒假期间的学习情况,某学校抽取了甲、乙两班作为对象,调查这两个班的学生在寒假期间平均每天学习的时间(单位:小时),统计结果绘成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已知甲、乙两班学生人数相同,甲班学生平均每天学习时间在区间2,4的有8人(I)求直方图中a的值及甲班学生平均每天学习时间在区间(10,12的人数;(II)从甲、乙两个班平均每天学习时间大于10个小时的学生中任取4人参加测试,设4人中甲班学生的人数为k,求k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