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653542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莆田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莆田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莆田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莆田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先秦、秦汉时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辽宁葫芦岛协作体联考)有学者认为商周之际的中国文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是全方位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其意义,当然不仅仅是在王权易姓,还在于理性超越了信仰,引领了此后三千年的文明。材料反映了()A.分封制取代内外服制是历史的进步 B.西周的制度推动了各地的文化认同C.西周制度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D.礼乐制度确立使自然信仰逐渐衰亡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

2、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礼记王制公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周官(周)然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四百里太公于齐,兼五侯地史记A.西周的疆域极为广阔 B.天子对地方控制严密C.西周的分封等级分明 D.西周的诸侯势力强大3.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国无公族”。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这说明()A.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 B.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C.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D.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4.历史学家研究发现,春秋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516人,出身低微的占

3、26%;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713人,出身低微的占55%。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东周权力关系变化C.贵族政治彻底结束 D.官僚政治已经形成5.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A.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B.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C.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这些地区经济发展D.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6.后汉书卷七十六载:“

4、(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材料旨在说明()A.兴修水利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采用犁耕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C.使用曲辕犁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 D.盐铁官营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普及7.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西周的这套做法()A.打破了“工商食官”局面 B.强化政治等级制度C.促进国家管理制度化 D.不利于工商业发展8.秦汉时期,丞

5、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A.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 B.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的机构C.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 D.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9.秦始皇在全国进行各项标准化建设,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注意整顿各地风俗习尚。这些建设的实行主要借助于()A.君主专制的决策模式 B.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C.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D.分久必合的历史大势10.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41

6、 956片分类进行编排,共分成奴隶和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军队刑罚监狱、战争、农业、商业、建筑、天文历法、祭祀等二十多个类别。由此可推知()A.史家的研究大都具有主观偏见 B.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C.当时已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D.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11.下表为汉代政治家提出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体现出的共同的治国策略是()时期政治家主张汉文帝时期贾谊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汉景帝时期晁错昔高帝初定天下大封同姓分天下半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

7、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A.无为而治 B.强干弱枝 C.郡国并重 D.重视儒术12.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董仲舒这样构建“天”的目的是()A.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 B.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C.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 D.论证“天人合一”的观念13.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丧服之大纲四:曰亲亲,曰尊尊,曰长长,曰男女有别。”这表明周朝()A儒

8、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并推行 B通过强化等级秩序维护中央集权C通过规范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D宗法制下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14. 考古学家在河北临城县中羊村发现了属于战国后期赵国的墓葬群,该墓葬群采取了聚族而葬的方式,间距稠密,在2 250平方米的范围内有150余座墓葬,分布整齐,排列有序。可见当时()A社会的等级结构层次分明 B周天子宗族礼制下移民间C地方的宗族力量由弱变强 D地方的的宗族力量依然强大15.训约十四条记载“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据此,中国古代族规起到的直接作

9、用是()A维护家族团结和睦 B灌输儒家伦理道德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D强化家国一体观念16.“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材料反映出()A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B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C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17.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材料反映的理念是()A仁政民本 B官僚政治C君主专制 D家国一体18. 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官员选任方面完全是熟悉文史法律的“文

10、吏”。汉初,训练有素的文吏仍然占据着政治机构的主导地位。武、宣之时,文吏依然掌握着国家政权的主要命脉,而儒生已经从文化方面向整个社会开始渗透,文吏和儒生形成了对峙局面。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贵族政治到文人政治 D黄老之术到霸王道杂之19. 秦代以后,大臣给皇帝的上书大都在歌颂君主圣明的同时,千方百计地贬损自己,上书一般都以“臣等昧死”“臣诚愚鄙”等开头。这说明()A孔孟礼的观念全面传承 B“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普遍信条C尊君卑臣成为官场常态 D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20. 汉书翟方进传载:“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方法吏事,以儒雅缘饬法律,号为通明相

11、,天子甚器重之,奏事亡不当意。绥和二年春,荧惑守心,方进不知所出。上曰朕诚怪君,何持容容之计,将何以辅朕道群下?而欲久蒙显尊之位,岂不难哉。方进即日自杀。”材料表明()A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构成了威胁B丞相位高权重,但命运掌握在皇帝手中C以才能的大小作为丞相任职的标准D废除了丞相,解决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21. 据研究,清明、重阳、春秋社日(祭祀土地神)、冬祭腊日(祭祀先祖)等传统节日,始于或兴盛于汉并在汉代形成定制。这反映了汉代()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B农业经济的发展C礼文化制度的世俗化 D新的儒学体系形成22. 汉高祖“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汉武帝“徙郡国豪富至茂陵,

12、赐迁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当时山东临淄有的强宗大族,还被迫离开故地迁居到几千里地以外的江南会稽。这一举措()A汲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 B增加了财政收入,壮大了军事实力C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23. 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A儒家的政治化趋势 B儒学思想出现质变C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D儒学的不断世俗化24. 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而天道高远,凡人岂能领会,唯有天子是天与人之间的媒介。这反映

13、了董仲舒的()A以刑辅德的思想 B“大一统”思想C三纲五常的思想 D君权神授的思想二、非选择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平王东迁后的混乱形势,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周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东迁依靠晋、郑两国。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作罢。为了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公执政,郑庄公便派士兵抢收周地温和成周的庄稼,史称“周郑交恶”。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

14、斗中郑军“射王中肩”,天子威信扫地。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求金”。二、诸侯国内部和诸侯国之间篡杀、攻伐层出不穷。春秋初,有100多个大小不等的诸侯国,齐、秦、晋、楚四国最大,鲁、曹、宋、郑、卫、燕、陈、蔡、吴、越十国次之。各诸侯国内部以及它们之间的等级秩序,以往受周室约束。现在失去约束,各诸侯国内部争夺及各诸侯国之间的争夺空前激化。仅鲁桓公在位的19年间(前722年至前694年)就发生鲁桓公杀隐公自立、宋华督杀殇公,晋曲沃伯杀哀侯又杀小子侯、陈桓公弟杀太子免代立、卫国驱逐惠公、齐襄公杀鲁桓公一系列变乱。春秋初的强国郑国,在庄公死后发生了长达20年的内乱。摘自中国历史先秦卷张岂之 材料二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