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595893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晋江市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福建省晋江市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福建省晋江市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福建省晋江市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福建省晋江市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晋江市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晋江市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晋江市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题)1儒家文化不着意构筑彼岸世界和灵魂永生,而是教导人们在此岸世界“学做圣贤”、“立德、立功、立言”,以达到人生“三不朽”境界。这种风尚的弘扬( )A造就了积极人世的文化倾向 B体现了三教合一的价值观 C成为历代皇权专制的护身符 D最终导致儒学信仰宗教化2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被严厉禁止。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 B天

2、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C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D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3唐末五代,对关羽的信仰主要限于民间。宋以后,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与宋对峙的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关羽神灵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这反映出( )A时代精神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B小说繁荣促进关羽形象普及C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D民族融合推动了民间信仰变革4清代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无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材料( )A否认了“天理”的存在 B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C认为“理”

3、“欲”相统一 D体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5中国古代的赦免制度源远流长,战国时秦国多次颁布赦免令,秦始皇在位期间多年不赦,两汉时期记录在案的大赦达140 余次。这反映了( )A治国理念发生变化 B君主专制逐步加强C法律制度日益完善 D外儒内法成为主流6在智者运动中,“智者”没有统一的组织,政冶态度也不尽相同,但是在思想学说上他们的观点和基本倾向却较为一致。“智者运动”的兴起,主要得益于( )A政治民主 B经济发达 C学术浓郁 D思想独立716世纪末17世纪初,以法国笛卡尔为代表的学者,反对盲从,批判经院哲学,怀疑一切自己没有切身体会的问题和人们觉得理所当然或习以为常的事物。这表明他们( )A开创了

4、浪漫主义先河 B反对上帝的绝对权威C加速了启蒙运动进程 D开拓了欧洲理性主义8曾国藩十分推崇王夫之和魏源的思想,曾全力支持船山遗书的大规模刊刻,又多次研读魏源著作,并于1868年专折奏请魏源入祀江南名宦祠。由此推导,曾国藩主张( )A 经世致用 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 D世道必进9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兴办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等新式学堂,同时向海外派遣多批留学生。由此可见( )A传统经世致用思想回潮 B官学教育逐渐走向衰落C人才培养方向趋于多元 D新式人才得到社会重视10读图8,1957年中国农业经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图8 1952年与1957年中国农业经济主要数据对比A土地改革的完成

5、B农业合作化的推动C产业结构的优化 D市场需求量的扩大11中国国民党农民运动于1924年在广州成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共培养学生400多人,其中1/3的学生担任了农民运动特派员,其他人则回原籍从事农民运动。该的举办( )A标志革命重心转向农村 B开辟了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C掀起了土地革命的高潮 D实践了国民革命的政策策略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人民政府应扶助合作社经济发展,应鼓励私人资本向国家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反映了新中国( ) A照搬苏联斯大林模式 B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改造 C确立过渡时期总路线 D确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131

6、9世纪末,许多知识分子对讲究温文尔雅的传统礼仪观念提出了质疑,而对进化论赞赏有加。如严复曾强调“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这些言行( )A旨在重建中国的文化体系 B带有明显全盘西化的倾向C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D为托古改制作了舆论准备141853年,英国作家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像成形的雪花那么大让人觉得太阳已经死去。”这一描述反映出( )A其文学作品具有夸张性和虚构性 B农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C工业化中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D科技发明与环境污染的对抗与冲突15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国君往往有

7、许多儿子,理论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然而国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实质上( )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C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王权至上D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16史载(周)武王克殷后造新都镐京,是为宗周。后又于洛阳建一宏伟的东都,称为成周。“成周”的修建意在( )A维护分封制度B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C震慑商朝旧有诸侯国势力D强化西周在东方的控制力17在楚国一次内乱中,以孝顺著称的大臣申鸣奉命平叛。其父因此被绑为人质,最终遇 害。国君封赏之余,申鸣悲叹“行不两全,名不两立”而自刎身亡。这反映了

8、( ) A“忠孝两难”的道德困境 B“礼崩乐坏”的社会颓势C“移孝作忠”的价值取向 D“家国一体”的国家形态18明太祖通过户部晓谕两浙、江西百姓:“为吾民者当知其分,田赋力役出于供上者,乃其分也。能安其分者,则父母妻子,家昌子裕,为忠孝仁义之民否则,不但国法不容,天道也不容矣。”据此可知,明初 A强调家国一体的政治传统 B致力于构建新意识形态 C财政税收开始依赖于江南 D实行严刑峻法维护统治19汉代丞相犯罪,依“将相不辱”和“将相不对理陈冤”的习惯,不用出庭接受审问;即便重罪,亦由皇帝示意自裁。这是因为( )A无为而治的推行 B重罪轻罚的传统 C丞相地位的尊崇 D官僚集团的庇护20周初统治者继

9、承了夏商以来的神权政治学说,并进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德”的具体内容逐渐广博,应指( )A刑B礼C仁D道21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D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22禹征三苗时,“乃会群后,誓于师”,启征有扈氏“乃召六卿”。商王盘庚迁殷“命众悉至于庭”,还经常出现“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这些历史现象表明当时( )A分封制在夏商时期开始推行B专制主义思想显露苗头C原始集体

10、议事方式影响尚深D贵族议会制度不断完善23尚书大传说:“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材料反映了( )A安土重迁是分封制的思想基础 B世代相传的采地是维系宗法体系的纽带C嫡长子并非封国唯一的继承人 D封地是诸侯世袭的私有财产24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晋两国,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楚国,打破了“同姓不婚”的基本原则,实行联姻。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 )A统治秩序崩溃B分封制走向瓦解 C王室日趋衰微D宗法制受到冲击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包括必

11、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26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题第28题为选考题,考生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即可。)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周时期家庭组织与国家政权组织合而为一,形成宗法等级制国家。古希腊罗马的家庭组织被打碎,建立了纯粹的地域国家。这影响了东西方治国模式的不同。西周崇尚礼制,礼涵括了典章制度、礼节仪式、道德规范三个方面,以制度层面为主,成为治理国家的重要规范。西周的礼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使人们开始突破狭小的部族组织的局限,通过共同的语言文字、道德伦理和风俗习惯,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它使一个来源多样、由不同族群组成的王朝具有了心理上与文化上的认同感与归

12、属感。罗马法的发展反映了罗马人依法治国的观念和罗马人崇尚法治的意识。罗马法在治理国家和协调社会关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摘编自王和历史的轨迹:基于夏商周三代的考察等材料二 近代以来,基督教的礼节和教仪对西方的礼仪有重大影响。马丁路德认为信徒们可以通过祈祷直接与上帝沟通,使西方人的宗教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启蒙运动使罗马教廷又遭重创,人们的宗教观念从此不再像以前那样神圣而庄严了。如果说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本身还不能使新教徒彻底摆脱那些繁琐礼节影响的话,那么启蒙运动则深深地触动了人们信仰的灵魂,极大的简化了宗教仪式,并且也影响到传统的天主教徒。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及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使基督徒更为世俗化、商业化。

13、19、20世纪以来西方的宗教礼仪逐渐变得简单而自由化了。西方宗教仪式的变化还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仪式的简化和自由也使基督教对西方人精神世界的统治逐渐松弛。摘编自高福迸礼仪及西方礼仪:变迁与前景(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中国和古代欧洲不同的治国模式。分析这两种治国模式形成的背景和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意义。(12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社会礼仪变迁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13分)26(12分)有学者以“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数据库”为基础,对18901926年间报刊文献中“革命”、“维新、改革、改良”的使用预率进行统计,绘制成图9。解读材料,围绕“革命与改革思潮的关系”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496年,孝文帝针对北魏各部族没有姓氏的情况,发布“制定姓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