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的哲学思想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4586104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载的哲学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张载的哲学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张载的哲学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张载的哲学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张载的哲学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载的哲学思想(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张载的哲学思想张载,字子厚,长安人,生于公元1020年(宋真宗天禧四年),卒于公元1077年(宋神宗熙宁十年)因家住陕西郿县横渠镇,世称横渠先生。又因其讲学关中,其学生也多为关中人,故其学派称为关学。“关学”是由张载创立,以其弟子及南宋、元、明、清诸代传承者人士为主体,教学及学术传播以关中为基地而形成的儒学重要学派,与宋代二程的洛学、周敦颐的濓学、王安石的新学、朱熹的闽学齐名,共同构成了宋代儒学的主流。张载认为生在世上,就要尊顺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达到圣贤境界。关学的主旨,集中的体现在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的横渠四句中:“为天地

2、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关洛濓闽新诸学派皆根源于易经和孔孟、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吸收、融合又互有批评、创新,包括对佛学的批评和吸收,这是整个儒学史的一个共性特点,但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和谐论和教育见解等方面关学又独具个性。关学与理学其它几个学派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学贵致用”。 第二个特点是株守儒学,躬行礼教。张载一生著述很多,现存主要有正蒙易说经学理窟语录后录文集佚存拾遗等,一九七八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张载集,收集了迄今所存的张载所有著作,是我们研究张载思想的主要资料。一、“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一)对“太虚即气”的证论:首先,他指出“一切有形有

3、象的可以名状的事物都是由太虚元气构的。其次,他指出:太虚元气虽然时聚时散,但却是永恒绝对的实体。张载进而又论证了太虚、气和万物的关系。此外,张载还从人的感觉来说明太虚元气细微致极,不能为人的眼睛所看见,但它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二)对释、老思想的揭露与批判: 张载意识到了这一分歧所在,对当时流行的两种观点进行了批判。一种观点认为太虚是气的根源,气是太虚所产生的,这是道家的“有生于无”的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万物是空无的太虚中出现的幻象,这就是佛教认为山河大地都是假象的观点。二、“一物两体”的朴素辩证法:张载认识到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明确提出了“物无孤立之理”的命题。在事物的多种联系中,他对事物的

4、同异关系有特别精彩的论述。张载看到了事物之间的“同”, 但他更加强调事物之间的“异”。张载不仅看到了事物的相互联系,而且看到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关于事物的发展变化的形式和状态,他提出了“著变”和“渐化”说,并且论证了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他说:“变言其著,化言其渐”(横渠易说乾卦)。张载还探讨了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张载进一步提出了“一两”学说,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给予了更深刻的论述。 张载的辩证法理论不是没有缺陷的,他认为任何事物均有矛盾、有斗争,这是合理的,但又主张斗争的结局只能是矛盾的调和。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三、“知

5、由内外之合”的认识论在反对佛老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张载还探讨了有关认识论问题,在认识论方面,他从唯物主义的原则出发,认为人的认识是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没有客观对象,就不会有知识。他说“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语录)又说“人本无心,因物为心”(语录)张载认为,人的认识有两种:一是“见闻之知”即感性认识;一是“德性之知”即以理性为基础的超经验的知识。他说“见闻不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正蒙、大心)张载的认识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反对了佛教中“专以见闻为用”的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但是他又犯了不靠感觉经验,就可以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

6、和规律的唯理论错误,其关键就在于未能正确解决理性知识的来源问题,反映了其认识论中有严重的唯心主义杂质。四、张载的人性理论和道德学说张载企图从他的气的一元论观点来说明人性问题,他认为一切都是由气构成的,由于气的清浊而产生万殊的事物。人得气之清者,物得气之浊者。在人之中,圣人得气之最清者,一般人得气之浊者,恶人得气之最浊者,因此,气的本性也就是人的本性。张载认为“天地之性”是人人都具有的,就象冰有水性一样。“天性在人,正犹如水性之在冰,凝释虽异,为物一也”(正蒙诚明),他认为,人的各种欲望和一切不善都来自“气质之性”,人的气质是杂而不纯的,有好有坏,于是他提出了变化气质的学说,气质不好,可以通过学

7、习来改变,他所说的变化气质,主要是指通过道德修养,克制人的“耳目口腹之欲”。张载提出“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目的在于解决人何以有恶的问题,也是为了更好地向人们灌输封建道德观念。理学家们一致认为,它一方面可以说明普通人何以不及贤人、圣人,在于他们气质生得有缺点;另一方面,又指出了人们努力的方向,只要通过学习,全部接受封建礼教的规定,自觉地服从封建道德规范的约束,就可以成为圣人、贤者。五.太极学说穷究易理,辩证之探。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北宋诸子将周易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张载横渠易说传世,其研究具有显著特点,关于辩证法的思想,内容丰富,论证全面,寓意深刻,

8、理论精确,是中国古代一位辩证法大师。长于周易义理的发掘。作为现实的人生修养,参与社会变革的理论武器和信仰原则。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试验井田,渐变改革的政治主张,皆源于周易的义理和智慧。首次提出“自然易”与“书易”的概念,划清了研究中主观对客观的界限,自然实在与图文表述的界限。对周易中“无极而太极”、“太极与阴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关于宇宙本体论的太极学说创立新见。提出“太虚即气”“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及气之为物,有幽明之别等重要概念。就是说,气做为最基本的物质,或聚或散,而以不同形态存在,幽则人的感官不能直接感觉,明则

9、耳目能见(正蒙太和篇)。从而理清了宇宙物质性与佛道“空”、“无”诸概念的界限。对周易辩证法有新的发展。张载在描述事物矛盾运动一般过程时,提出“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解”的著名论断,他认为万事万物皆由阴阳两个对立方面而构成,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阴阳消长,刚柔相济。最后的结果是“和”与统一。“和”是事物诸多因素,不同对立面之间的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相同的事物的简单相加和重复。张载对传统文化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创立关学,对后世儒家学者影响很大,从北宋时到清代,历代都有学习传承者。其中,宋代的吕大钧、吕大临、苏昞、范育、李复等人对关学的形成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0、。明末冯从吾,全面继承张载思想的为学传统,并总结了500余年的关学发展历史,先后创建关中书院、首善书院,在他的努力下,关学复呈现繁荣景象。而且,张载本人也有着思想家的伟大风范以及优良作风。他以天下为己任,忧患民命民生:张载幼年丧父,跟随范仲淹学习,所以他的思想受到了范仲淹的影响,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他无不体现“为民生立命”的精神。他笃实尚行、经世致用:张载一改儒家学者自汉唐以来专注于典籍章句训释和玄空清谈之风,带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使命感,从北宋社会现实问题入手,力图探求根本的解决之道。他有着博爱的情怀:张载在正蒙中指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思是说

11、天下百姓是我的同胞兄弟姐妹,世间万物是我的朋友,它所表达的是“大心”、“博爱”的情怀。这种理念和处世态度,是张载及后世关学学者的鲜明特点,面对当今世界上普遍存在的关系全面紧张的状况,张载的这一重要的思想,无疑是具有警世的意义。张载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载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从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哲学理论高度批判佛教唯心主义的哲学家,同时他完整地提出了唯气学说,把中国古代唯心主义提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张载继承了易大专的辩证思维,提出了关于事物变化规律的精湛学说。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为中国近古时代人道主义确定了理论基础。无疑张载对中国的哲学发展影响极其深远,他的很多思想也具有很大的警示作用。参考文献:【1】百度百科张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