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讲文学创作论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4585116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9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讲文学创作论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三讲文学创作论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三讲文学创作论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三讲文学创作论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三讲文学创作论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讲文学创作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讲文学创作论(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讲 文学创作论,一、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一)为什么说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精 神生产? 1、文学创造是以言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 2、文学言语与科学言语和日常言语区别: (1)科学话语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 (2)日常言语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 (3)文学言语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采用修 辞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1、文学创作客体的两种解释 (1)客体即“自然”说模仿论 柏拉图:艺术是“模仿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艺术模仿可达真理境界 周易:观物取象 (2)客体即“情感”说表现论 雪莱:“诗人的职责就在于:把他自己从这些形象和感觉中所得到的愉快 和热诚传达于他人。” 科林伍德:

2、“艺术是在想像中表现自己的感情,真正的艺术就是情感的表 现。”,2、文学创作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第一,文学源于生活 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 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第二,文学高于生活 文学描写生活,同时还试图寻找和揭示生活的本质,对生活做出艺术的概括。文学表现的生活要比实际的生活更集中、更带有普遍性。 文学不仅仅反映生活,而且也是作家人生感悟和理想追求的表现。任何作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自己对人生意义的思索,以此给读者精神的启迪和审美的享受。正是在此意义上,人们常常说文学艺术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辨析:文学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它不应该写丑 的东西。,错。文学是对社会

3、生活的审美反映,指的是文学所描写的对象,也即作品的艺术形象应当经过作家审美眼光的筛选和提炼,在形象中融进作家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从而使读者能从中获得审美享受。但这并非说文学的对象只能写美,不能写丑。因为世上的实物往往是真善美和假恶丑相比较二存在的,失去了丑也无所谓美。文艺作品不写丑是很难反映美的。况且作家的本领正在于能够以他的生花妙笔,把生活丑化为艺术中的美。即“化丑为美”,这样既可以使美丑对比更加鲜明,又通过丑的揭露批判和嘲讽,表现出对美的歌颂和赞美。比如王熙凤这一认为倘若是在生活中是极其丑恶的,但红楼梦中的凤姐形象既可恨又可爱,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所以,关键在作家“怎么写”

4、,而不在“写什么”。,1、文学创作主体的种种解释 (1)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 柏拉图:柏拉图认为,艺术家对自然(“理式”的影像)的模仿不过像“拿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艺术家作为模仿者也就只是“影像”的复制者,机械的临摹者。 黑格尔:艺术是对自然的征服,艺术作为一种想像是真正的创造。 (2)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 毕达哥拉斯:“生活就像一场体育竞赛,有些人充当角力士,还有些人成为调停者,而最好的位置却是旁观者。” 老庄哲学:“虚静无为”说 苏轼:“游心物外”说,人们在对周围世界进行审美观照时,不是主观地被动感受,而是自我意识、自我感情以至整个人格的主动移入;而通过“移入”使对象

5、人情化,达到物我同一,“非我”的对象成为“自我”的象征,自我从对象中看到自己,获得自我的欣赏,从而产生美感。审美主体包括艺术家就是移情者。 立普斯,立普斯 (Lipps, 18511914 ),2、文学创作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具体的社会人,不能 第一,从总体意义上说,文学创造的主体作为具体的社会人,他不仅要处于具体的文学创造活动中,他还必须是一个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第二,从审美主体自身的内在规定性来看,在文学创造活动中,如果作家完全是被动的,或成为自然的奴隶,或他的活动完全从属于别人(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某些作家一开始就从

6、属于资本),那么,他就是“自身的丧失”,就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 总之,只有处于文学创造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思考: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1、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实质上是审美主体与 审美客体所构成的审美价值评价关系。其主客体 关系特征: 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 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是连接主客体关系的纽带 2、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主体要立足客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对创作 客体的进行选择,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 主体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即作家的选择受 社会生活的情势的规定和制约。,二、文学创

7、作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 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 郑板桥集题画,馆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艺术素材艺术发现艺术意象艺术形象 (构思) (传达),艺术发现,富有主体性的材料储备,创作动机,文学材料:指 作家有生以来 从社会生活中 有意接受或无 意获得,因而 具有主体性的 一切生动、丰 富但却相对粗 糙的刺激或信 息。,积累素材或储 备材料:作家 把社会生活中 的刺激、信息 ,收集并转化 为长期记忆中 的因子,以作 为未来从事文 学创造的材料。,获取材料的

8、 途径: 1、无意获取 2、有意获取 3、实践获取 4、书本获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 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 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 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 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 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 最基本的东西;它们是一切 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唯一的源泉。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 会上的讲话,毛泽东 (18931976 ),艺术发现:作家在 内心积累了相当多 的感性材料的基础 上,无意识地依据 自己认识生活和评 价生活的思想原则 和审美趋向,对外 在事物进行观察和 审视所得到的一种 独特的领悟。,艺术发现的表现 方式: 1、从习见的事物

9、中看出新成分或 新特征。 2、从平凡的现象 上察觉出潜藏的 非凡意蕴。 3、平淡的旧形式 间寻找不同的排 列组合方式。,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外在事物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以独特眼光在知觉中产生新创造物,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 而易见的差别,譬如,能区 别一枝笔与一头骆驼,我们 不会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 ;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 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 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 ,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 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 我 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 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黑格尔:小逻辑,黑格尔

10、 (Hegel, 17701831),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回忆与沉思,意识与无意识,理智与情感,回忆: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需要理性思维的参与和情感的浸润。,沉思: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或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是一种新的发现,需要对对象从事二度体验。,想象: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联想: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在延展中所思索的形象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过程。,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无意间获得结果 。,直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

11、直接了解和揭示。,灵感与直觉的区别: 1、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的突兀判断。 2、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 3、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瞬间把握: 伍尔夫1930年10月16日给埃史密斯写信说:“我绝不会忘记写墙上的斑点那一天刹那间一挥而就”。,伍尔夫 (Woolf,18821941),列夫托尔斯泰 (Leo Tolstoy,18281910),背后的内蕴: 1887年6月,阿费柯尼把从监狱女看守长那里听到的有关罗查利的故事讲给托尔斯泰。托尔斯泰直觉到它背后隐藏着某种待发掘的东西,这便有了小说复

12、活的诞生。,理智:作家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情感:分为情绪和情感,前者指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后者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理智与情感的区别: 1、感情在艺术构思中是动力因素,理智则是约束、规范因素。 2、没有感情徒有理智,理智便有束缚想像力的负作用。 3、失去理智而徒有感情,感情也能将作家推向不知所往。 4、理智与感情之间是冲突还是相互促进,往往被作家当下心理状态所决定。,意识: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无意识: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

13、入意识的一些观念和心理能力。,简化和突出,综合,变形与陌生化,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我拿过达尼雅来,把她同苏妮亚一同捣碎,于是就出现了娜塔莎。” 托尔斯泰 注:娜塔莎是战争与和平中的女主人公之一。她是由作家的妻子和姨妹综合而成的。,突出:作家以一个形象(或意念)为底稿,然后寻求与之密切相关的、更有效、更传神的材料,使之有机地融合,达到立体、生动的效果 。 简化:作家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 二者区别: 突出浓墨重彩和淡化背景,简化

14、只留下最核心、最能表现本质的要素。,变形: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像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形象的方式。 变形的方法: 扩大和缩小(拉伯雷巨人传的卡冈都亚、安徒生的豆蔻姑娘) 粘合(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 蒲松龄笔下的鬼女狐仙 ) 漫画(果戈理、鲁迅笔下的“狂人” ) 夸张(阿Q ) 幻事(凡尔纳笔下奇异、变幻的世界),陌生化:不用习见的“称谓”,而以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以陌生的眼光描写,以消解“套板反应”,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如曹雪芹以一位从未见过挂钟的农村老妪刘姥姥的陌生眼光来写王熙凤堂屋里的挂钟,收到了陌生化的效果。,变形与陌生化的区别: 变形着重于“改变”事

15、物常形,陌生化倾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以消解“套板反应”,词语的提炼与技巧的运用,从“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即兴与推敲,1、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发展逻辑。 “达吉雅娜跟我开了一个多大的玩笑,她竟然嫁了人!我简直怎么也没想到。” 普希金 “他们(指人物)作那些理想生活中应该作的,和现实生活中常有的,而不是我愿意的。” 列夫托尔斯泰 “人物站起来跟作者发生争执,提醒作者该怎样描写他的那种时刻,正是作者创作中最欢乐、最有灵感的时刻。” 王汶石 2、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如鲁迅创作不周山、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群魔 3、缺乏应有的技巧。 “夫大家之能得心应手,正先由于得手应心。技术工人,哲物能

16、应;真积力久,学化于才,熟而能巧。专恃技巧不成大家,非大家不需技巧也,更非若须技巧即不成大家也。” 钱钟书:谈艺录,第211页,从“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常见的三个问题:,词语提炼的任务:寻找最准确的语言、文字把艺术构思中已初步成熟的形象、意念准确、鲜明而生动地呈现出来。它涉及到形象和意念的物化、语调的选择、结构的妥帖、风格的和谐等。 技巧的运用主要是妙采用各种写作手法,例如肖像、行动、心理的描写,顺叙、倒叙、插叙的安排,烘托、对比的运用。,即兴: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 即兴的产生条件: 1、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 2、要有气氛和契机。3、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长久酝酿的产物。 4、和作家所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后天所掌握的本领、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