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下的大学生就业展望与对策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4582148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13.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下的大学生就业展望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下的大学生就业展望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下的大学生就业展望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下的大学生就业展望与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下的大学生就业展望与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下的大学生就业展望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下的大学生就业展望与对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垄童鎏珏筮亟堕工鱼杰堂圭熟些屋望要& 苤羹墨 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下的大学生就业展望与对策 曹殊 进入2 1 世纪,我国人均G D P 突破l0 0 0 美元,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进一步快速 发展,还是举步艰难”这样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我们国家在自然资源、 物资资源的人均占有水平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情况下,如何发挥我们的比较优 势,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并且进一步发展成为人力资本大国,其根本出路 在于开发人力资源,而教育就承担了这项伟大任务的主要责任,可以说,发展高等教育 是历史性的战略选择。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人才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 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毕业

2、生的就业就是具体体现。预计“十一五”期间,年均新 增劳动力将在10 0 0 万左右,每年将有4 0 0 万一5 4 0 万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虽然高 校毕业生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但是,按照目前经济增长对就、I k 的拉动效应,即G D P 增长l ,可以增加8 0 万个就业岗位,如果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在7 ,约增加6 0 0 万个 就业岗位。显然,新增加的就业岗位的数量是不可能满足就业需要的,需要提高G D P 增长对就业岗位的拉动效应;并且,新增加的就业岗位的层次分布( 或岗位对技能的 要求水平) ,将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为此,必须重视今后我国社会和经 济发展对毕业生就业影响的问

3、题。 一、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展望 1 社会结构的发展与高校毕业生就业。 “目前,我国处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对于国家和社 会而言,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城市之间的竞争和社会机制的竞争。国家之间的竞争 不仅工业经济需要依托于城市,而f j l 信息经济将更依托于大城市群。 城市化先发地区如欧洲各国的主导产业从纺织工业到机械工业,到钢铁工业、石油 化学工业,到电气工业、汽车工业,再到今天的电子工业、信息服务业,历经两百多年 曹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毕业生就业指导分会秘书长、研究员。 3 9 3 C 囝茎塑蕉楚堡壅星 的岁月。欧洲很多地区的城市化是从小城

4、市发展起来的。这有两个原因:历史给了他们 时间( 但后发国家没有这种时间上的余裕) ;当时的生产力对城市功能、规模的要求与 今天不一样。产业革命初期,主导产业对产业集聚的要求不高。但是进入2 0 世纪以后,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人口和经济向大城市集中的倾向。社会生产力的 主导产业内涵对城市在规模和功能上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对于工业化的后发国家而 言,赶超型工业化进程要求后发国家在很短的时间内要走过工业化先发国几百年走过的 道路,要求劳动力从农业儿乎同时向所有的现代产业进行转移,要求人们从全国各地的 村落社会和地缘社会走向城市。 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是今后几十

5、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 基本走向。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本途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现在,最有希望的 是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再一个是京津唐地带。长江三角洲以上 海为中心的1 6 个城市启动了一个规划:在未来5 年里,从长江口北岸的南通,到杭州 湾以南的宁波,西至南京的1 0 万平方公里范围内,3 小时都市圈将囊括1 5 个中心 城市、5 5 个中等城市、14 4 6 个小城镇,打造世界最有活力的第六大城市群。今后2 0 3 0 年,中国在长江三角洲、珠江i 角洲将会出现3 亿人口规模的大城市群,这意味着 中国将面临建设人类历史E 史无前例的大规模、高密度的城市社会的挑战。”

6、这种深刻的社会转型,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如发展顺利,可以 预见,城镇化进程快的地区和城市群地带将为高校毕、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2 产业结构的发展与高校毕业牛就业。 “现阶段,我同制造业距离这一要求还比较远,基本位于加工组装阶段。一个国家 成为世界工厂的最重要前提足该同能够占据世界先进制造业产业,同时其制造业 的各个产业要处于世界分工链条的高端。世界工厂的本质是t 业化的完成;工业化 不仅包括产业问结构的升级和优化,还包括产业深化,前者决定了工业化的速度,后者 决定了工q p 化的质量,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中国应当根据工业化新内涵,积极循着产业深化的路

7、径动态地实现产业链条的攀 升,而不是依照发达国家定义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将自己滞留于加工组装 环节,不能继续满足于仅仅赚取发达同家廉价的加工组装费。 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传统国际分工中的双赢与自由,必须努力发展先进产 业、努力实现产业深化。” 工业产业的深化和发展先进产业,将为作为劳动力中高层次的高校毕、I p 生提供大量 的就、I p 岗位。同时,也对高等学校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提前调整或设置适应 先进产业和产业深化所需的专业。 大力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九五”期 间占G D P 的3 2 ;2 0 0 1 年占G D P 的3 3 6 。发展中围家

8、平均为占G D P 的4 0 ;发达 中同大城市群与发达国家有何差距,国研网,2 0 0 4 年6 月9 日。 李江涛: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3 9 4 垄童鎏珏蕉噬堕工鱼丕堂圭塾些垦呈曼致墓譬冒 国家占G D P 的7 0 8 0 。第一产业人员过多;第三产业占从业人员的2 9 3 ( 2 0 0 3 年) ,从业人员达到2 18 0 9 万人,与美国占8 1 ,印度占5 5 ( 1 9 9 7 年) 的数据相比 较,差距巨大。同时与印度发展的模式相比较,我们是被称为“世界工厂”,印度被称 为“世界办公室”,可见在发展产业方向方面的不同。 第一、二、三产业各自增长一个百分点对就业的拉动

9、是不同的。有统计数字显示, 第二产业每增长1 ,拉动就业增长0 1 8 2 ,而第三产业每增长l ,对就业增长的 拉动为0 7 。两者对就业的拉动相差几乎4 倍。第一、二、三产业对从业人员的学历 要求,第三产业需要大学学历的从业人员远远大于第二产业的需求。可以有大量的适合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如果我国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提高到印度的水平,即所占比例 为5 5 ,那么,如果其中2 5 需要大学生,就可以接纳约5 0 0 0 万人;如果每年高校毕 业生是3 5 0 万一4 0 0 万人,按50 0 0 万需求计,将需要1 2 1 4 年的全部毕业生( 还不包 括第二产业的需求) 。可见,加速发展第

10、三产业,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巨大。 3 经济发达地区与高校毕业生就业。 “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高速增长,与中国丰富、优质的劳动力供给有关。如果我们 今后要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东部的工、地带必须做好接纳大量外来 人口的准备。现在,中国已有l 亿多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这个数字本身已经相当于日 本总人口。中国的人口移动的比较保守模型告诉我们,到2 0 3 0 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 三角洲地区都将形成一个人L 总数为3 亿的高密度的空间。可以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 的大规模人口移动,今天还只是刚刚拉开序幕。今后2 0 3 0 年内,大部分生活在农村 的人口将会转移到城镇,大部分从事农

11、业的劳动力将会转移到T 业和服务业,这是历史 和时代的要求。而且这种转移将在两个三角洲形成巨大的大城市群! 这与欧美城市化的 道路是不同的。” 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两个三角洲及环渤海经济区形成的巨大的城市群依然是 我国经济的发达地区和劳动力及人口的移动去向,这充分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将继续是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流入地区。 4 开发西部与高等学校毕业牛就、世。 “进入2 1 世纪以来,反映人均G D P 地区差距的基尼系数摹本保持在0 3 3 7 左右。 区域总体差距主要是由城乡差距和乡乡差距构成的。据测算,城乡之间的差距和乡乡之 间的差距占区域总体差距的份额都各在4 0 以上。应当承认,当

12、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 个时期,导致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如要素条件、产业基础、区位和人文环境等将 继续存在。f 日抑制差距进一步扩大趋势的有利因素也正在形成:一是随着国家对地区差 距扩大严重程度的日益关注,从发展战略和政策设计方面正在并将进一步出现有利于中 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环境条件;二是中两部地区具有后发优势,可以在体制改革、机制 设计、政策制定、模式选择、先进技术的使用等方面少走弯路,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 东部地区将更加需要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衔接与融合,特别是东部对能源等基础原材 周牧之:中国大城市群为何与发达国家差距大,经济日报,2 0 0 3 年9 月2 4 日。 3 9 5 E 囝圣

13、强燕趋堡蕉壁 料、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等需求的扩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部分产业的转移,都将为中西 部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尤其是随着新的发展观和五个统筹要求的落实,随着围家 整体实力的提高和中央对于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的加大,不同地区居民享受的福利水平 的差距有呵能缩小。 发达困家在继续加速向我国转移制造业的同时,服务业的转移速度也将进一步加 快。沿海地区的产业将向内地和中西部地区转移,中心城市的产业将向城市周边地区和 中小城镇转移。 长期来看,跨地区的产业转移将不断加快。在生产要素和部分产业由东向西、由中 心城市向周边地区转移扩散的同时,也将进一步由中西部地区向沿海地区转移,中心城 市的积聚效应也将进一

14、步加强。由于东部向中嘎部产业转移近期将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加 工、农副产品加工和部分高耗能产业上,中西部地区的环境压力将逐步增大。” 以上发展趋势,可以看出,东西部发展的差异决定了对毕业生专业需求的差异,与 加上业、基础工业有关的专业在西部地区的需求将是增长的趋势。与服务业有关专业的 需求少于发达地区。地处不同地区的高等学校应当有各自的培养定位。 5 东北振兴与高等学校毕业牛就业。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 i j 台,无疑给解决东北问题带来了一次机遇,但这仍 然是一个长期的战略,面对复杂的结构转型、制度转型、观念转型问题,是需要耐心和 时日的,应有长期规划和长期作战的准备。 从知识资源上看,我

15、同东北地区的大学教育的规模与水平都是居于全国前列的,如 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等重点大学以及分布在东北各个 主要城市的专业性大学。同时,东北地区拥有庞大的科研机构;作为国有霞工业基地, 大型罔有企业内部也设有相当规模的研究部门。” 应当说,东北地区的振兴是与发挥人才的作用有直接的关系,也有东北地区自身特 点,城镇化程度较高,有大量的工业和资源存茸,有较好的教育资源,解决东北地区毕 业生就业的对症办法是:创造有利于发挥毕业生作用的“软环境”,加快社会资源的市 场化配置的进程。 6 国家级贫困地区的高校毕业牛就业。 国家级贫困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市场配置毕业生

16、机制的失灵。普遍 的问题是这些地区事业有对毕业生的需要,有大量的空岗,地方财政无力负担,形不成 毕业生就业。 即使足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县,例如,黑龙江肇元市( 县级、全省经济约第6 位) 仅缺少小学英语教师就达3 0 0 人,但是,乡一级的学校还大量使用代课教师,理由是三 个代课教师的人员支出相当于一名正式教师的支出。 同时,在基层的教、文、卫、农、林、水等事业性单位由于种种原因,人员得不到 李善同、冯杰、侯永志:未来区域发展旱现十大趋势,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 李明:振兴东北中的区域智力资本应用。 3 9 6 垄童婆墨蕉亟堕工塑丕耋生塾些壁呈量致苤譬冒 优化,不合格的人员出不去,合格的毕q k 生进不来,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很弱。 在市场无法为资源配置“买单”,当地政府( 县及县以下) 也无力“买单”的情 况下,如何进行毕、l p 牛资源的配置,需要有新思路。 7 政策法规取向与高校毕业生就业。 , 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