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 人民版必修2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482875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 人民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校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 人民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校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 人民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校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 人民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校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 人民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 人民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 人民版必修2(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 2、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2、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2、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重

2、点目标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难点目标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区域经济管理的方式的差异和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导入示标据明朝人张瀚松窗梦语追叙他的先祖张毅庵发家致富的经历。明成化年间张毅庵在杭州傍河而居,以卖酒为业。一年,发大水淹没了家里的酒。他无法生存,就买了一张织机,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一些银子。后来增加到二十余张织机,于是逐渐富裕,因此“家业大饶”。当时每张织机至少需要两三人同时操作,二十余张织机,至少需要

3、雇佣五六十人操作。张毅庵由一个小商品生产者,变成了手工工场主。问:从这段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历史信息?(或者说从材料当中可以看出当时出现了哪两类人?)雇佣工人、手工工场主。他们都围绕着手工工场在运作。在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根据第二课的内容,我们知道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什么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当时广州府佛山镇,有经营棉布纺织业的工场25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每一个工场平均有20人。可是遗憾的是几百年后中国的资本主义仍处于萌芽的状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一起从社会主义的鼻祖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去找找答案。史料链接:资本在他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

4、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抓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力。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从材料中我们看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除靠自身的经济力量外,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推动。对于这种新的经济因素中国的“国家政权”鼓励了吗?支持了吗?不支持,采取重家抑商政策三导问题学做思一、重农抑商对于这个经济政策,最早是谁提出的?战国的商鞅1、开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史料链接:材料一:僇力本业(农业),耕织致(交纳)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 )。 史记商君列传从材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农业被称为什么?商业又被称为什么?本业和末业。所以重农抑商又叫重

5、本抑末。那么什么是重农抑商呢?重视农业、限制工商业发展;也说“重本抑末”强调是限制非禁止,不仅是限制商业,也包括手工业的发展2、含义:重视;限制(工商)我们先来探讨“为什么重农”?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2“资料卡片”,结合P.22第二段的内容来理解;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著作,我们一起来阅读其中的第四行到第十行。史料链接: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吕氏春秋上农【翻译:百姓务农就会质朴,质朴就容易驱使,容易驱使则可以使边境安宁,君主的地位就能够尊贵。百姓务农行为稳定,稳定就少徇私情,少

6、徇私情公法就确立了,精力也就放在农事上。百姓务农,他们的财产就会丰厚,财产丰厚就不会轻易迁徙,不轻易迁徙,就会一辈子固守在土地上,不会有二心。】问:这里有三句话,其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词是什么?答:“民农”。问:“民农”怎么解释?答:民众务农。这三句话讲的是民众务农的好处。问:这里的第一句话提到了民众务农有什么好处?答:朴实而易于驱使。问:对统治者而言,民众朴实易驱使有什么好处?答:保障国家安全,巩固君主地位。问:第二句话说的是民众务农有什么好处?答:行为稳定少徇私情公法就确立了,精力也就放在农事上。第三句话提到民众务农有什么好处?答:财产丰厚不会轻易迁徙一辈子固守在土地上,不会有二心。问:“民农

7、”的三个好处都指向一个方面,是什么?答: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地位。所以统治者要不要重农?当然要!那重农的同时为什么要抑商呢?史料链接:商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执(其势力超过了朝廷委派的官吏。执,同“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汉)晁错:论贵粟疏【翻译:商人凭着富有,与王侯权贵交结往来,势力比官僚还大,相互争夺利益。这就是导致商人兼并农民,农民成为流民的原因。】请同学们从这段话中提取出统治者“抑商”的原因?答:“交通王侯,力过吏执”;“农人所以流亡”。问:“王侯”属于地方势力,对统治者而言,商人“交通王侯,力过吏执”有什么威胁?答:不利于加强中

8、央集权。问:农民流亡会带来什么后果?答:(政治)社会不安定;(经济)国家赋税徭役受到影响。问:综合“重农”和“抑商”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出统治者实行这一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3、目的:维护统治。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统治者只要解决了农业这个“天大的事”便可以稳定统治,所以,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古代中国,重视农业便成为必然。而且这一政策也有它的积极作用。还是选用下面这段材料,请同学们想想看它的积极作用是什么?史料链接:僇力(齐心合力)本业(农业),耕织致(交纳)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史记商君列传问:从后来秦国的发展情况看,商

9、鞅变法的这一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答:重农抑商使秦国农业获得了发展,增强了国力,所以能够统一六国。4、积极影响:促进发展,社会稳定那么统治者都是如何做的呢?结合教材22最后一段和23第三自然段和所学知识。你能以汉朝为例举出古代鄙商、轻商或抑商的例子吗?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西汉“重租税以困辱之”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工商业的政策西汉时确立商人应入市籍的制度,一入市籍不得为官对统治者而言,重农是必要的,但是古代的许多统治者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史料链接:材料一:(雍正帝说)市肆(商业)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农业)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大清会典事例问:雍正皇帝看来,农业和商业是

10、什么关系?答:对立(争夺劳动力)。问:这种观点对吗?我们来看一个示意图。投影:请你们说一说:这个示意图反映了什么?答: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除了自给自足以外,剩余的产品可以拿到市场交易,于是就有了商业。市场上的商品需求,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问:如果统治者推行“抑商”措施,会导致什么结果?答:影响了商业的发展,最终也会影响到农业的发展。可见,农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答:应该是相辅相成。说得对,这样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发展。但是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了。那么农业和商业对立的结果会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下列这段材料思考。史料链接:材料二:(乾

11、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大商人赚钱以后,大量买田置地,却不把资金投入到工商业领域。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答:由于缺少资金,工商业规模难以扩大、发展,从而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所以,课本P.23第二段总结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影响。5、消极影响:压抑、阻碍过渡:这是我们对内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而我们对外的经济政策就是“海禁”政策学做思二、“海禁”政策何为“海禁”?概念解析: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 问:“海禁”政策定义中,关键信息是什么?

12、答:明清、“禁止中国人”;“限制外国商人”。1、含义:禁止、限制这里的中国人指的是官方还是民间?民间。禁止民间贸易往来。 为什么明清两朝对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行为严加禁阻呢?(或者说明清时期,中国政府为什么要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请同学们结合教材24页本目下的第二自然段进行分析说明。维护“朝贡贸易体制”,后来也有防范侵略和骚扰。概念解析:什么是朝贡呢?原来,封建时代,前来中国的外国使节称为贡使。外国使节来华的任务,就是前往京城朝见皇帝,递交和接受两国外交文件,并把一些珍贵的本国土特产贡献给皇帝。中国皇帝也回赠礼物,并根据所进贡的物品价値回赠相当物品,这就是所谓的朝贡。 朝贡贸易就是中

13、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历史现场:1403年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大力扩大并巩固朝贡体系,频繁遣使出洋,突出的实例就是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船队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 1433年)七下西洋,历时29年,遍访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使团兼具外交使团和贸易使团的双重性质。郑和船队的出访,以明朝的强盛国力为后盾。船队每到一处,除以一系列官方仪式在形式上或名义上确立明朝与海外各国的宗藩隶属关系外,还在传统的朝贡贸易体制下,用所载的货物和当地的居民进行“厚往薄来”的贸易,使当地居民获益匪浅,因而也深受到访地居民的欢迎。所以海禁政策是禁止民间贸易往来。而非禁止官方的贸易往来

14、,当时中国对外贸易是被官方垄断的。而且官方的朝贡贸易数额还不小。历史现场:按照日本人朝仓弘教的世界海关和关税史的研究,所有来中国朝贡的国家中,只有朝鲜贡来的东西可能比得到的赏赐多,而其他所有朝贡的国家,得到的赏赐远远大于带来的贡品,一次朝贡中,得到“500%甚至600%的利润回报也是不足为奇的”。据日本人写的世界海关和关税史记载:一次朝贡中,朝贡国家得到“500%甚至600%的利润回报。我们付出大量的钱财换来的是什么?万国咸服、四海朝拜。更多的是出于政治目的。其实,明代以及清代有些时期,也曾经短暂的对外开放,最初有4口江浙闽粤,后来,变成一口。这一口是哪里啊?广州(粤海关)但是民间贸易往来仍禁

15、止。就是这样的开放,也给中国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史料链接:材料1:弗兰克白银资本“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中国贸易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材料2:从大量第一手资料中提炼出结论:1571年至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共计4亿西元(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更多一些,流入了中国。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国际上的商业活动非常的活跃,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中国实行“海禁”政策会给中国带来哪些消极影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4页思考。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也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