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新旧教学理念在一堂物理课中的体现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11447666 上传时间:2017-10-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新旧教学理念在一堂物理课中的体现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新旧教学理念在一堂物理课中的体现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新旧教学理念在一堂物理课中的体现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新旧教学理念在一堂物理课中的体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新旧教学理念在一堂物理课中的体现(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心 爱心 专心 1新旧教学理念在一堂物理课中的体现为了适应物理新教材教学改革,五月中旬,教研室特地组织了广大物理教师观摩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感受颇深。我感觉到新教材是“学生好学,书难教” 。这说明了新教材的最大特点已由教师的“教”转向为学生的“学” 。这就势必要求教师抓紧时间尽快调整自己,更新观念,适应新教材的变革。更新观念的着眼点和教学过程中的着重点,不再像传统教法那样如何把教材内容讲明白,讲清楚、讲透彻,而是应该着重考虑,深入探究如何使学生通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学懂、学会、理解、会用,并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自学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教学的改革说到底是教学观

2、念,教学思想的转变。在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了解学生如何学习和思考的认知过程是指导教学改革,设计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法所必须考虑的问题。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这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最佳时机。那么,怎样把素质教育在一堂课中有效地展示出来,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呢?回来以后,为了对新旧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我尝试地在两个班采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验。在学习了电流的磁场后,学生已经知道了电流的周围存在着磁场。能不能利用磁场来产生电流呢?即电磁感应现象。虽然在 19 世纪英国的物理学家法拉第经过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于

3、 1831 年发现了这个现象,实现了人类“把磁转变为电”的愿望,但是由于这一节知识内容比较抽象,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复杂,现象也不是很明显,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了一定的困难,但却是电磁学习的一个重点。怎样把法拉第的发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理解这节课的内容呢?我在三?五班按照教材的要求,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学一般采用以演示实验为主,学生观察,教师启发、讲解、归纳的教学方法,教师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装置连接好电路,利用矩形线圈的一条边作为直导体做如下实验:首先闭合开关,让导体在蹄形磁铁的磁场中不动、上下移动、前后或左右移动,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然后打开开关,重复上述实验,观察电流

4、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在学生观察实验和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研究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再继续指导学生观察和研究导体运动方向、磁感应线方向、感应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整堂课都由我在控制,一切情况尽在预料之中,从表面上看,这堂课可以说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既有实验探究,又能启发学生,使学生少走了很多弯路,就能得出电磁感应原理这一重要的知识。但是回头想想,似乎还有一些缺憾,法拉第经过十多年的不懈研究才发现的结论,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们只用了不到 30 分钟的时间就掌握了这一知识点。学生是机械的记住电磁感应原理这一段话,还是心悦诚服的从科学的角度领会了它的内涵;学生除了从这节课中获取了几百年前就已经被发

5、现的知识之外,还应该得到什么?还有什么不同的观点?学生在此基础上还能突破什么?在第二节课复习时,学生们仅能阐述出电磁感应原理,回忆出老师演示的几步实验,至于把蹄形磁铁换成条形磁铁后的实验操作方法竟然一片茫然。当我问及根据这个原理,你能发明出什么?你能设计出一个与教材不同的发电机吗?大部分学生只是一种期待的目光望着我。仔细想想,传统教学理论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以至教师“无情”地教,学生冷漠地学,情感因素遭到封闭,教学双方情感信息交流的通道阻塞不畅。即使考虑了,也主要是把它看成认知的辅助手段,没有正确地将它纳入教和学的创造性的范畴。同时,实际教学中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一般只考虑到认知

6、的难度,而降低了学生学习活动用心 爱心 专心 2的创造性。我在三?一班教学时,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重新设计了这堂课的教学,虽然学校实验室条件薄弱,但我还是尽可能创造条件将它上成一堂科学探究课。首先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使用一个发电机的模型让小灯泡发光,这表明发电机发出了电。这个现象非常明显,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接着引导学生猜想发出电的原因,因为有了电磁联系的基础,很多学生联想到可能与线圈在磁场中的运动有关;当然也有其它的假设,在课堂引起了争论,这都没有关系。关键是学生有了探究“磁生电”的强烈欲望。然后启发学生按照课本提示制定出科学的计划并设计实验,提供给学生需要的实验器材来进行实验和收

7、集证据。以上两步骤与传统教材类似,所以我不再叙述。但是不同的是这节课并没有结束,在完成实验探究后,我要求各组将实验记录在班级中互相交流,并就实验探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由于学生亲身经历了这一探究过程中,必然产生了许多问题,都非常积极的阐述自己的发现。很多创造性的活动表现出来了,并非像以往那样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结论。例如:“即使导体不动,移动 U 形磁铁,导体中也能产生感应电流,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要求线圈的一部分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应线运动呢?”“如果导体的运动方向与磁感应线的夹角是锐角,导体中也能产生电流吗?”“各组在切割磁感应线的过程中,电流表的偏转程度不一样,说明产生的电流大小也不一

8、样,那么电流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发电机的内部结构是怎么样的?”“发电厂发电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水力发电、火力发电、风力发电等,使用的方法和我们的方法一样吗?”几乎每组都提出了在探究过程中思考所得来的问题,由于篇幅的关系,我在这儿不一一例举。由于一堂课的时间有限,很多问题并不是一会儿就能讨论出结果的,我于是便安排学生回去后查阅资料,慎重的分析,将所得到的信息反馈到班级里来。通过这样处理,将一堂科学探究课延伸到课外,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动手的好习惯。第二节教学课上,在三、五班提出的问题在这里却得到了非常满意的答案,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电磁感应原理,而且设计出多种新颖别致的发电机。从传统的教育观念

9、来看,这节课有点画蛇添足,但是我不同意,如果你能亲身感受一下现场的气氛,你就能体会学生的情感态度对创造性活动的作用。在教学中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张有弛地结合起来,关注了学生的需要,给他们提供了表达情感的机会和创设具体教学情境。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而且使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到战胜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特别是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从他们提出的问题就能看出,有些同学已经能认识到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这次教学实验,两种理念下教学过程的冲突,学生们在这节课中的反应的冲突,引起我深刻的思考:以往

10、教学比较注重纯物理化教学,体现在知识的引入,概念的给出,公式、定理的推导,归纳及运用等各方面。淡化知识的产生过程,重视知识的运用训练,注重练习的数量与深度。因为这种“纯物理化” ,教师的教学方式基本上就是讲解传授、演示实验、讲练结合,通过题型训练来巩固知识,通过考试来评价教学。学生日复一日、一成不变地跟着老师“学物理” 。新课标力图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1. 每一节课、大部分物理环节都从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可能不曾留意的问题情境出发,用心 爱心 专心 3以问题串的形式,营造一个个学生活动的空间,利用多种学习手段,经历一个个物理现象的产生、实验探究、归纳总

11、结、应用过程,变学生“学物理”为“做物理” ,展现物理知识强烈的现实意义,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2. 重视知识的发生、探究、归纳及发展过程,让学生先“知其所以然” 。很多课时甚至以探究知识本身为重点,通过“想一想” 、 “做一做” 、 “议一议” ,解决细节,引导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逐步获得新知识,集小智慧为大智慧。在这种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同时也获得了诸多初级的物理思想方法,思维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3. 新教材注重物理知识的应用性,强调物理源于生活并指导生活,试图改变以往纯物理练习与应用物理的比例。明显地是:降低纯物理练习的难度,减少练习量,

12、淡化题型训练,增加物理的应用训练,拓宽知识的广度,这种变化是一种学习实用性的转变。4. 新课标力图让学生在“做物理”的过程中获取物理知识,增强自信,使学生每一节课都期待着新的物理事件发生。课堂教学的主线要体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做物理的”理念, “做物理”包括:观察猜想、实验探究、思考分析、交流合作、表述归纳,以及创设条件,自主研究等等,这些物理活动都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更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在物理活动中所展现的思维方式与水平的评价,更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及他们在物理活动中的发展状况。新课标重视培养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意识,教师要更用心、更耐心,更注重课堂教学中的个别指导与辅导。这是一种由“以我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首先要在组织教学环节的实施上进行深入研究并不断实践,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适应新课标的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