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渔父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5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356269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渔父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渔父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渔父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渔父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渔父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渔父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渔父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渔父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3、文中的重点实词(如颜色、形容等)和虚词(为、而、之等)二、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名平,战国时楚人。作品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被放逐。楚国被秦灭亡后,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屈原的

2、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2、 资料链接(1)背景知识 关于本文作者,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但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前后矛盾。自此,或论为屈原之作,或论为楚人悼念屈原之作,聚讼纷坛。今人持后说者居多。然无论作者为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关于渔父其人,自庄子盗跖篇中提到孔子见渔父一事后,即成为后世诗文稗说中的隐逸高士。然是否确有其人其事,却查无实据。故而屈原江畔遇渔父之事,亦当为民间传说、楚人口碑,本文则应当作为一篇虚拟的寓言来读。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将此文全部照抄,用以赞扬屈原人格则可,用

3、为史实则不可征信。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到江南后,长期流浪,最后由沅之湘,自沉汨罗。本文以屈原被放逐江南为背景,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一句看,文中事件所设臵的具体时间地点,是在进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话可当作他的临终遗言来读。(2)楚辞楚辞是指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色彩,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起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楚辞”的名称,最

4、早见于西汉。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辞”即文辞之意,故也写作“楚词”。从此,“楚辞”既是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也是一种文学体制的名称。“楚辞”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辩等。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人将“骚体”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特别是楚辞中的屈原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它的比兴寄托手法,不仅运用在遣词造句上,且能开拓到篇章构思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

5、。而它对其后的赋体、骈文、五七言诗的形成,又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3)名句分享“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余光中“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红山吟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汨罗屈子祠三、基础巩固、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渔父()枯槁()凝滞()莞尔()餔()其糟而歠()其醨()汶汶()淈()泥鼓枻()濯()2、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第一段: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既:放:游

6、:于:行:颜色: 形容: 枯槁:译句: 渔夫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与:何故:至于:译句: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举:是以:见:放:译句: 第二段:渔夫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凝滞: 于:推移:译句: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淈:而:餔: 糟: 醨:译句: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自令:为:译句: 第三段:1、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浴:译句: 2、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之:察察:汶汶:于:之:译句: 3、 安能以皓皓之白,

7、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译句: 第四段:渔夫莞尔而笑,鼓枻而去,莞尔:而:鼓:枻:去:译句: 2、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乃:之:可以:濯:缨:译句:3、 遂去,不复与()言。遂:与:译句: 3、判断下列句式 行吟泽畔 是以见放 圣人不凝滞于物 自令放为 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 遂去,不复与言 4、判断下列而的用法见而问之 而能与世推移淈其泥而扬其波餔其糟而歠其醨而蒙世俗之尘埃莞尔而笑鼓枻而去四、问题探讨: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明确:他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

8、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明确: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3、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明确: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

9、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明确:见第一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5、比较阅读分析: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这两位先贤的选择给予你怎样的启示?你将确立怎样的人生追求?: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

10、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报任安书(节选)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

11、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内心充满了矛盾。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6、“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渔父”意象清静淡泊的渔父: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秋潭垂钓去,夜月叩船归。烟影侵芦岸,潮痕在竹扉。终年狎鸥鸟,来去且无机。杜牧渔父孤高寂寞的渔父: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逍遥自在的渔父:叶艇悠扬鹤发垂,生涯空托一纶丝。是非不向眼前起,寒暑任从波上移。风漾长歌笼月里,梦和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