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滑县第二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320778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滑县第二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南省滑县第二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南省滑县第二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南省滑县第二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南省滑县第二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滑县第二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滑县第二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滑县二中高二历史11月期中试题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 春秋战国时期有人提出:“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励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而百姓不一。”这个人最可能是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引文出自战国荀况荀子富国篇,意思是不进行教育而光杀人,这样虽然刑罚多但压不下歪风邪气;光教育而不实行刑罚,这样做坏事的人就受不到惩戒。荀子主张施行“仁义”和“王道”(礼法并施,王霸并用)。结合这一点可以判断是荀子的观点。考点:百家争鸣 点评

2、:关于百家争鸣各家学派的知识的考查,出题形式一般为:给出思想家的思想言论,需要学生加以判断辨析。本题考查荀子的思想主张,要求学生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2.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A. 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B. 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C. 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D. 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法家思想主张君民对立、加强统治,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实行仁政、缓和矛盾

3、的儒家思想,故B排除。材料也不能说明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故C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法家3. 易中天说:“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其中“争”的实质是A. 建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B. 争夺国家主导思想的特权C. 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D. 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

4、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以其主要是对社会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寻求如何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故此题应选C项。选项A不符合史实;B中思想阵地错误;D社会转型不符历史史实,均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百家争鸣实质【名师点睛】在高考复习中,首先,应把握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四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改造儒家思想,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成

5、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是儒、佛、道三家思想融合的产物,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开启了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其次,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可从四方面领悟。与时俱进背景:战国时期孟子为适应社会变革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西汉时董仲舒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包容开放得发展: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如董仲舒融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形成新的儒学。相承深远影响:儒学是中国数千年一脉相承的正统文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产生了重要影响;一分为二来评价: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评价切忌片面化。4. 春秋繁露中写道:“正朔、

6、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A. 巩固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B. 为三纲五常学说提供理论基础C. 借助天意来宣扬大一统和加强君权D. 将哲理引入儒学促使其思辨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天人合一,大一统”,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只有C项表述符合题干材料核心意思,最能够体现题干“该主张的主要目的”。A项表述不能够准确体现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排除;BD两项题干材料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故答案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

7、的百家争鸣儒学的“天人合一,大一统”【名师点睛】董仲舒新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3)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5. 有学者认为:秦代曾经试图建立一个完全依靠外在的制度与法律管

8、理的国家,但到了汉代,实际成功的却是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加上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的所谓“霸王道杂之”的方式。这一变化说明A. 汉代政权管理方式兼具儒法思想B. 儒家思想战胜法家思想成为主流C. 汉朝在选官标准上以儒学为依据D. 以人为本的封建官僚政治已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汉代儒学,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知识可知,题干中“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加上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的所谓霸王道杂之的方式”是指汉代儒学融合了儒法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汉代儒学已经吸收了法家思想,排除B;题干信息没有涉及选官制度,排除C;古代中国封建社会

9、是以君为本,排除D。故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名师点睛】儒学一般指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既有相同也有不同,需要区分开来。6.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

10、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 中国古代文化向多元化的格局发展B.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迅速发展C. 道家思想实现宗教化以后才被认可D. 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并不是单一不变的,而是呈现出多元化,故A正确;B时间是东汉时期;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主旨。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流【名师点睛】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

11、: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的精神,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7. 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和“欲”皆是为了“生”。“生”并没有善恶之别,只是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才称其为恶。但是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阳气即“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由此可知A. 董仲舒借鉴了道教的阴阳五行说B. 程朱理学否定了董仲舒的人性观C. 两者皆认为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D. 两者皆认为三纲五常为万物本源【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A错误,阴阳五行学说与道家无关。B错

12、误,程朱理学对其并没有全盘否定,应是批判继承。D错误,程朱理学认为天理是万物本源。而C符合材料的主旨,故选C。8. 某道观朱熹、文昌帝君、孔子三人共同拜祭雕像,把朱熹与孔子放在道观中同等地位一同祭祀。这主要是因为朱熹A. 奠定了儒家学说的思想基础B. 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C.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 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朱熹与孔子在道观中一同受祭祀,主要是因为朱熹的理学思想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故选B项。A项是孔子的成就;C项是董仲舒的成就;D项是朱熹的成就。9. 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的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

13、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 a处处于低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B. b处处于高潮是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推动C. 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的冲击D. 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时期批判思想的推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观察图表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处出于高潮是因为宋明理学的形成和推动,不是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所以D项分析是错误的,故选D项。ABC项分析正确。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10. 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

14、客”。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A. 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B. 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C. 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D. 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答案】D【解析】韩非子“集权”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体现的是自然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韩非子的“集权”思想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不是儒家,故B项错误;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统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韩非子“集权”学说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宋代理学家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要求统治者提高自身的修为,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要求对君主专制进行一定的改革,因此都体现了对君主统治的改进,有利于提高君主执政水

15、平,故D项正确。11. 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学者安提丰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这种主张A. 表明知识分子倡导以人为本B. 体现了智者学派的思想特征C. 是对古希腊民主法治的反动D. 会得到苏格拉底的积极响应【答案】B【解析】倡导以人为本是在文艺复兴时兴起的思想,故排除A;根据“他应非常尊重法律”可知这种主张并不是对古希腊民主法治的反动,故排除C;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安提丰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主张体现了智者学派的功利主义思想,为苏格拉底所排斥,故排除D;根据“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可知体现了智者学派的功利主义思想,故选B。12. 15世纪的德意志出现要求打破知识为特殊阶层所垄断的局面;要求认识与理解,而不仅仅是祈祷;德语在法律和各种文件中被普遍使用,不同的阶层开始发出渴求的呼声。当时的德意志形成这种潮流的原因有社会财富被教会掠夺文艺复兴运动倡导人性至上民族主义观念逐步兴起马丁路德改革唤醒了民众A. B. C. D. 【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德国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