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社会领域指导(第三场)讲解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4209602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4.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社会领域指导(第三场)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幼儿园社会领域指导(第三场)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幼儿园社会领域指导(第三场)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幼儿园社会领域指导(第三场)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幼儿园社会领域指导(第三场)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园社会领域指导(第三场)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社会领域指导(第三场)讲解(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儿园社会领域的指导 杨慧玲,一、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目标 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内容与要求 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指导要点 六、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 七、社会之窗,(一)基本概念 幼儿社会教育:指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社会性: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对人、对己、对社会的认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特征。 幼儿与自身的关系:如自信、主动、自觉、坚持等; 幼儿与他人的关系:如乐群、互助、合作、分享、

2、同情等; 幼儿与群体的关系:如遵守规则、爱护公物和环境等; 幼儿与社会的关系:社会职业、家乡、祖国、世界文化等。,一,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基本概念与原理,(1)个性和社会性的关系 1.客观的自我意识产生于社会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它有主体我和客体我两种状态。 大量研究证明:人的自我意识首先是他人态度的反映。 “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 纲要 教师作为幼儿生活中的重要“别人”,应该给幼儿一个良好的“社会的界定”,从而发展其良好的自我意识。,2.幼儿的自我意识是其社会性和个性的核心。 “自我知觉对人类经验具有深远的影响,使人产生爱和对他人的归属感的渴

3、望,这些渴望是塑造人格的最重要的驱力之一。” 茱莉亚.贝里曼等发展心理学与你,(2)个性与社会性起源 人的个性起源于儿童同周围世界的积极主动的相互作用。 儿童的社会性认识、情感和行为,主要有两大类: 一为同伴交往,主要有以下形式: 由于共同的活动目的所产生的合作行为; 由于公共资源的有限而发生的分享、争执、攻击、协商、交换等行为; 由于个别能力或经验的不均衡而发生的帮助、求助行为; 为幼儿自身文化特征所特有的游戏行为。,二是与成人之间所发生的交往,主要形式有: 由于信息资源的不均衡而产生的教学、指导行为; 由于物质资源的不均衡而产生的馈赠、供给行为; 由于权力地位的不均衡而产生的质问、评价行为

4、; 这类交往通常不如与同伴交往那样有双向性、相互性的特点,常常体现为一方主动另一方被动,一方是主体另一方是对象。,师生互动中,平等的交往需要一种实质和两种类型。 一种实质:围绕某个双方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而协同活动。教师和幼儿可以有分工和差别,但是不容许有等级和特权。 两种类型: 对话:出于双方共同兴趣而进行的对等的交流; 合作:双方共同面对一个并无现成答案的问题。,要等待-要用爱心与耐心等待你的孩子独立完成他们自己的事。我们不是天生就能手脚麻利雷厉风行的,当孩子动作慢的时候,请耐心等待,请用最温暖的目光注视他们,每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都是在温暖的注视中成长起来的。,(二)规则及其形成 社会规则

5、和日常生活规则的教育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 两种规则: 他律规则:是预先以成熟的方式存在于现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中的规则。 自律规则:不是预先明确存在,而是暗含在交往和实践活动之中,是有了碰撞、冲突、协商、交换、合作等行为之后才出现。,三种情况: 必须遵守的强制规则; 可以选择遵守的他律规则; 自发活动中协商产生的活动规则。 教师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纲要,“在一个安排妥善的环境中,是不会有许多个不字的。必要的不字也会有明确的规定,儿童能够懂得这些规定,成人也能够坚持执行。” 美国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思考

6、: 你的班级中究竟有哪些规则是必须的?是一定要内化和掌握的?是面向全体的?,二,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纲要(指导要点) 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 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 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 言语说教。 其对应的规则是他律规则 方法熏染 幼儿的主要任务任务适应环境,内化规则 限制教师的作用;教师主导,纲要(指导要点) 2. 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 其对应的规则是自律规则

7、; 方法生成(在共同生活中的交往活动和实践活动中); 幼儿主要任务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和目的的过程中生成个性和社会性。 加强教师的作用;幼儿主体 是对立辩证统一的关系,“熏染”和“生成”是大方面,其具体原则和方法如下: (一)正面教育 是一切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其核心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幼儿提要求,在肯定的前提下对幼儿的行为作出补充和修正,在维护幼儿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渗透课程的要求。,(1)以积极的方式对幼儿提要求 直接告诉幼儿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要如何做和做什么。优点: 避免情绪对抗; 既可以中止不恰当的行为,又可以指明方向; 示范幼儿以积极的方式对同伴提出要求; 改善教师

8、的工作心情; 训练教师的工作信心。,(2)积极的环境 材料单调或缺乏幼儿容易为争夺资源而发生冲突; 太多人为限定的规则太多强制的集体活动,纪律问题就会增多; 苛刻的环境造就两种极端儿童: 唯唯诺诺、乖巧听话的“好”孩子; 多动、敌对的“坏”孩子。,积极的环境具有以下特征: 物质上是丰富的和多样的; 气氛上是宽容的和接纳的; (只有最低限度的强制性和必然性) (允许幼儿犯错,不仅仅从正确标准的角度看幼儿的行为,而是从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角度看),制度上是明确的和必要的; 规则是必要的,但不是主观任意的。 一种任意指不考虑幼儿实际,单纯依据权威的意志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制定规则,使幼儿的活动处处受限制;

9、 另一种任意指不考虑幼儿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导致规则边界不清,理解不一致; 设计上是具有某种倾向性或暗示性的 环境是可以说话的,(3)信仰先于认识和行动 “皮革马利翁”效应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4)纵向比较而不是横向比较 (5)言语和行动相互强化 尤其对低龄幼儿,教师在言语说明的同事应配合相应的行动,(二)生活教育 意味着生活与教育的结合。 (1)注重细节 (2)重在坚持 重复可以最大限度弥补生活本身自然、随意、不系统的特点。,1. 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 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 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 能努

10、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 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目标,1. 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2. 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3. 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4. 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5. 教育

11、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 6. 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7.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8. 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1. 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

12、 2. 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 3. 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分“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大块,每块根据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分小目标,另有“教育建议” 。 (一)人际交往 目标1 愿意与人交往 34岁: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 愿意与熟悉的长辈一起活动。 45岁: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有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 喜欢和长辈交谈,有事愿意告诉长辈。 56岁:有自己的好朋友,也喜欢结交新朋友。

13、 有问题愿意向别人请教。 有高兴的或有趣的事愿意与大家分享。,教育建议: 1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起游戏或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2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如: 利用走亲戚、到朋友家做客或有客人来访的时机,鼓励幼儿与他人接触和交谈。 鼓励幼儿参加小朋友的游戏,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感受有朋友一起玩的快乐。 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一)人际交往 目标1 愿意与人交往 目标2 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目标3 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目标4 关心尊重他人 (二)社会适应 目标1 喜

14、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目标2 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目标3 具有初步的归属感,和日本小学生共进午餐,自立,礼仪,环保,规则,感恩,健康,利他,劳动与合作,自己带桌布和手帕 牛奶盒压扁才能扔 记者注意到,小学生田中诚一在还没去端饭之前,先从布袋里掏出了一张50厘米见方的“小桌布”铺在饭桌上,桌子上看不到一点油迹。学校也不向孩子提供餐巾纸,因为他们的布袋里都有手帕。随行的日本人饭塚小姐说,几乎每个家庭在孩子上学前,都会为孩子亲手制作这样一个布袋。 人人吃得精光。当天的午餐是米饭、鱼、蔬菜、汤、奶制品各一份。田中诚一先把蔬菜吃掉,他说:“我不喜欢吃蔬菜,所以就先吃了它。”尽管剩饭不会受到老师的惩罚,但几乎

15、每个孩子都吃得一点不剩。这与日本有名的食育课有关,为了让孩子们爱上饮食,老师会将原料做成好看的形状,或通过丰富的联想引起他们的兴趣。 牛奶盒扔前要压扁。喝完纸盒装的牛奶后,田中诚一顺着纸盒的包装纹路,利索地将它压扁,用来盛鱼的锡纸也在他的小手下被折叠成了一小块。这是为垃圾分类处理作准备,经过按压之后它们的体积就变小了,能节省空间。 出门就随手关灯。吃完饭后,大家陆陆续续走出了餐厅,只见一位小男生顺手就关了灯。这让记者想起开会时也是如此,只要人走得差不多了,日本人的第一习惯就是顺手关灯。饭塚小姐说,在福岛地震之后,大家的节电意识变得更强了。 日本小学生的食育培养,日本小学生的食育课 一、健康的身

16、体 1.营养平衡的、正常的有规律的饮食生活; 2.食品的安全; 3.慢嚼细咽的饮食习惯。 为了让家长们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午餐内容,日本的幼儿园或是学校的“给食中心”会提早1-2星期将下一个月孩子们的“午餐菜单”提早发放到家长手中。这份“午餐菜单”包括这样一些内容:当月每一天的午餐内容,以及这些午餐所使用的食材名,食材的种类以及数量,所包含的各类营养成分是多少等,全部一一详细注明。 孩子们的妈妈在拿到学校的午餐菜单之后,便可以以此为参考,来决定孩子在家中的早餐和晚餐菜单了。按照学校的“给食中心”营养师的建议,要保持饮食的营养平衡,要求一天之中按照热量,碳水化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的营养需求,每天至少要摄取30个品种以上的食物。,二、丰富的心灵 1.快乐的进食过程:这包括全家一起用餐的方式,经常变化的菜单花样或者盛菜用的器皿,偶尔改变进餐的方式和地点,甚至根据菜单的不同,在进餐时间播放一些背景音乐,制造愉悦的用餐环境等。进餐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