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文化交流与中国传统文化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4178349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科技文化交流与中国传统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现代科技文化交流与中国传统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现代科技文化交流与中国传统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现代科技文化交流与中国传统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现代科技文化交流与中国传统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科技文化交流与中国传统文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科技文化交流与中国传统文化-摘要 通过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在孕育和发展现代西方科技文明的过程中固有的弊端。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西方文明入侵、现代工业文明和新技术浪潮进一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并分析了在中国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受到现代西方文明的影响,和传统中国文化在其中所分别面临的严峻挑战。最后本文给出了科技文化交流的有关思考和解决方向。关键词 中国文化 科技革命 全球化挑战 影响继承和创新问题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根本问题。古人讲:“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没有继承创新,就没有中华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当今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

2、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而且也成为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伴随着现代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的浪潮,国际科技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和广泛,中国传统文化在面对咄咄逼人的科技进步和文化入侵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在当代中国,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把科学精神注入民族的传统文化,建设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科技发展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和“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上,杨振宁先生在他的演讲中认为,中华文化有归纳法,可没有推演法,采取“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是受易经的影响,“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

3、要原因之一”。从世界范围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体系,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具有空间上的统一性、时间上的连续性。但对于孕育和发展科技文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始终缺少现代科学技术,现代逻辑推理、演绎系统所必须的土壤。从有利的方面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时空统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强调整体至上,人伦道德,中庸和谐。”同时,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又有强大的自我更新的机制与能力,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就是,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调节、相整合、相超越的显著表现。而另一方面,中国文化的保守性、狭隘性直接产生了中国人落

4、后的群体意识,而作为这种群体意识上的物质载体,我非常喜爱的李敖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总结了中国人普遍具有11种病:一是盲目排外的“义和团病”,二是夸大狂的“中胜于西病”,三是热衷比附的“古已有之病”,四是充满谎言的“中土流传病”,五是小心眼的“不得已病”,六是善为巧饰的“酸葡萄病”,七是最具蛊惑人心作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病”,八是浅薄的“东方精神、西方物质病”,九是意识空虚的“挟外自重病”,十是梦呓狂的“大团圆病”,十一是虚矫的“超越前进病”。早在近代中国“五四”时期的思想启蒙运动中,“赛先生”被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反复呼吁并最终带入了古老的中国。他们主张要“一剪剪掉传统的脐带,而向那些现代化国

5、家直接地学、亦步亦趋地学、维妙维肖地学”,“除了死心塌地地学洋鬼子外,其它一切都是不切实际的。” 在自然经济背景下成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上说是一种人文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实证精神恰恰相反,崇尚的是直觉式的思维,重悟性、重直觉,跟着感觉走,缺乏科学理性思维的传统,缺乏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素如理性批判主义,对严格逻辑的追求,对数学方法的推崇以及实验手段的应用等。这使得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比起其他文化来,对现代新文化的建立和扎根的阻力更大,这两种思想和文化的融合更加困难。尽管科学理性的思维从西方传到我们中国已经100多年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泛开展的新文化运动已使中国人的理性思维水平

6、有所提高,给中国旧的封建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然而冲击波所及主要还在器物和制度层面,它们对中国文化思想层面和价值规范层面的影响还不十分显著,这使得我国文化中的科学精神总体说来还很薄弱,科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理性,缺乏理性则称不上科学。在科学中,感情用事是行不通的。很显然,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并且人才倍出,科技文化基因丰富,曾为人类社会作出过巨大贡献,无论在科学发现,还是在技术发明上都曾取得过辉煌成就。如果我们全盘放弃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产,最终必然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在这里我们需要分析一下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现代科技文明的特点,和二十世纪科技发展在推动全球化的进程中所发

7、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二, 现代科技发展和文化交流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当代中国文化中的西方因素是极为丰富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对整个人类的世界观(自然观、社会观、思维观、生命观、伦理观、审美观、科技观等)产生极其深远意义的影响的信息革命和后工业化新浪潮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效应将数十倍、数百倍、数千倍地超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爆发的现代工业科技革命给全球社会所带来的震动效应。本次革命的突破将主要集中在各类交叉、边缘、横向、综合科学技术方面。例如:生命科学、人体科学、生物工程、人工智能、生物电脑、系统科学、系统工程、空间技术、宇航技术、超导技术、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信息科技、智能电脑、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等方

8、面。新科技革命的烈火将遍及全球,但由于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贸易等发展的不平衡,世界格局的演变也将不可能向有利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方向发展,新的世界格局与旧的世界格局的交替,必然带来激烈的世界竞争和持续性社会动荡。中国作为东方大国具有几千年的东方文化传统,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待古代中国文化复兴之时,中国将无疑会面对更加艰巨的任务、承载更加沉重的历史文化。除了在政治观念、经济伦理和科学技术三大方面表现突出外,在军事、哲学、史学、宗教、教育、文学、心理学、医学、体育、舞蹈、音乐、美术、影视、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都有西方文化的影响。例如:从中国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麦当劳、汉堡包,到时尚青年手

9、中的somy、IBM,网络信息时代文化产品的侵略更是无孔不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兵种复合化、装备高新化,国家创新系统启动,北京申办奥运会,中国优秀高中毕业生考取美国哈佛大学,西洋音乐美术在中国生根开花,许多青少年迷恋“网络空间”,肯德基、麦当劳、比萨饼的生意在中国越做越火,泰坦尼克、角斗士、第六日等美国大片掀起“完美风暴”,这一切都证明,当代中国文化再也不是一个排它性、封闭性、迟滞性文化,而是一个亲合性、开放性、发展性文化,中国文化正在大规模的高速地吸纳西方文化等所有域外文化,以不断丰富和越超自我。这就是我们所处的摩擦时代,或者叫新的摩擦时代的初始。感性与理性交织,拿来与继承混合,洋话与方言杂交。

10、随着各国政治、经济、科技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未来世界经济将会飞速发展。科技的增长也将越发加快。并且会有全新的突破。作为一种信息载体,西方的文化对中国传统的思想和文化将会带来更全面的冲击。三, 传统文化在社会各领域面临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独特的韵味和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史上呈现出复杂的多彩的特色。其中,既有相当的糟粕,也有相当的精华。传统的国家政治文化观念,例如“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民惟邦本”的重民思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清廉不贪,为民请命”的“清官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报国报民的人生价值观等,都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传统经济伦理主张用“以义制利、勤劳敬业”去规范

11、生产行为;主张用“恪守礼制,以德驭众”去规范经济管理行为,与我国是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相适应,一度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的持续增涨与繁荣。但在19世纪中期,由单一型的封建经济逐渐转变为自然经济、民族资本经济、外国资本经济、官僚资本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并存的复合型经济;西方的许多经济伦理观念,如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大力发展国内外贸易的重商主义,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自由资本主义,崇尚垄断的垄断资本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观念(斯大林模式),接连不断地涌入中国,对中国经济生活发挥巨大影响,促使中国人经济思想观念发生爆炸式剧变,“无商不富观念”、“市场规

12、律观念”、“多元经济观念”、“股市观念”、“博彩观念”、“金钱观念”、“新型择业观念”、“知识经济观念”、“全球经济一体化观念”、“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观念”,已为大众普遍认同。20世纪中期,由前面所述的复合型经济,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单一型计划经济;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单一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向多种经济并存的复合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经济结构的演变过程中,除了中国社会自身的因素外,西方的经济模式和经济伦理,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四, 如何积极应对挑战中华民族和全世界创造人间奇迹。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并且人才倍出,科技文化基因丰富,曾为人类社会作出过巨大贡献,无

13、论在科学发现,还是在技术发明上都曾取得过辉煌成就。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要繁荣、发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必须对外开放和开展文化交流。文化的民族性,构筑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类文化交流的必然性。随着文化交流范围的扩大,提高交流的质量、注重实际效果和提高精品意识就成了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政府的交流不能只着眼于配合外交工作,民间往来不能只看重经济效益和出国的人数,而必须着眼于国家的长远利益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需要。根据近余年来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的基本经验,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至关重要:一是政府与民间的关系。政府交流要不断带动和引导民间交流,为民间交流鸣锣开道,搭建

14、平台;民间交流要配合政府交流,补充政府交流,丰富政府交流,促进政府交流,并不断将一些重要民间交流上升为政府交流。二是“引进来”与“送出去”的关系。文化交流历来是双向的,在通常情况下应是对等的。在近年来的文化交流中,有些问题值得注意,那就是:引进来的多,送出去的少;重演出,轻展览;重发达国家,轻欠发达国家;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这种一头沉的倾向,必须坚决纠正。三是执行和战略的关系。很多事情不是针对这个事情怎么做,而是做不好,小猫钓鱼,东一下,西一下,不专一去做,这是中国文化的弊端。为什么中国企业很多做不大,做不强,做不好,执行的问题比战略问题更重要。战略是一样,由于执行力不够,结果使有的企业腾

15、飞上去了,有的企业垮下去了。中国大多数的企业,好多企业做不好,不是方向不明,不是战略不情,不是没有目标,而是执行力不够。四是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文化交流的数量固然是需要的,但归根结底还要看质量。没有质量就没有影响,就不能深入人心,交流就没有效果。在今后文化交流中,东西方文明的冲突还会出现。发生冲突时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对方与我国国情不相适应的文化冲击我国先进文化,二是对方高势能的文化冲击。若是第一种冲突,我们就要加以抵制和防范,不能让其有损于我国先进文化建设。若是第二种冲突,我们应吸收、融合对方文化中的优秀方面,剔除其不利于我国建设先进文化的东西,努力在冲突中使我们的文化经受住考验并得到发展。冲突不可怕,怕的是我们心中无数,底气不足,无所适从。 如果我们不断地改革与开放,不断地把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明基因与全世界各国最优秀的文明基因进行杂交重组,中国人民勤劳勇敢、聪明智慧,广泛吸收西方优秀科技文明基因即所谓“四大科学发现”(交叉科学、边缘科学、横向科学、综合科学)的基础上引发一场更大规模的“东方文化复兴运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使中国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事业得以加速腾飞,并因此创造一个比西方世界更为优秀的下一个世界文明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