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教案

上传人:野鹰 文档编号:1140807 上传时间:2017-05-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记》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记》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记》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学记》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学记》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记》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记》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记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儒家关于教学相长、尊师重道、善学善问等思想学说。2 掌握本文善用比喻与对比的说理方法。3 注意积累实词:道、旨、知、器等的意义;积累虚词:之、其等的用法;积累名言名句。教学重点; 1、 逐层理解各段阐发的教育思想;2、 掌握本文善用比喻与对比的说理方法难点:第三自然段的重点理解。教学过程和内容一导入课文学记选自礼记 ,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二、文学作品简介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礼记全书用散文写

2、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 ,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 , 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学记是中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学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资料。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方法,以

3、及尊师重道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三、阅读课文,疏通文字重点词语的理解:1 肴:带骨头的肉。2 旨:甘美的味道。3 至道:好到极点的道理。4 困:不通。5 自反:反躬自省。6 豫:同预 ,预防。7 可:适当。时:及时。8 陵:超过。节:限度。孙:同逊 ,顺。9 摩;观摩。10 扞(hn)格:抵触。胜:克服。11 燕朋:轻慢而不庄重的朋友。12 燕辟:轻慢邪辟的言行。13喻:启发诱导。13 道:同导 ,引导。牵;强拉。14 强(qing):勉励。抑:压制。15 开:启发。达:通达。17严:尊敬。18不臣于其臣:不用对待臣下的礼节来对

4、待其臣。19尸:祭主。20诏;召见。21逸:安闲,这里指费力小。功:效果。22庸:功劳。23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24节:树的枝于交接处。目:纹理不顺处。25说:同悦。26从容:同 舂容,即撞钟。四、小结1、 礼记 与周礼 、 仪礼合称为:三礼名句:玉不琢,不成器五、布置作业1、 读熟课文2、 掌握重点词语3、 完成课文文字疏通一、复习、导入1、名句背诵、注释2、文学知识二、课文讨论学习讨论疏通文字、理解文意(1)第一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注解: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

5、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 尚书兑命篇 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就是这个意思。第一节的理解:儒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全面研究,在中国古代几乎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们讨论的问题之全面、深入、细致,完全是前无古人的。这一节,从个人到国家论说教育的重要性。首先,以日常生活的常识:璞玉必须雕琢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来比喻人必须受教育,进而推出教育对国家的重要性,后引用名言来证明这一道理。我们耳熟能详的师道尊严 ,大概就出自这一节的说法。使我们稍感欣慰的是,教师在古代受到尊重,竞成了一种重要的礼节,

6、即使在国君面前,也可以不受常礼的约束而受到特殊待遇。尽管该种特别礼遇是有限的,但毕竟体现了古人对老师的重视。在这个问题上,似乎可以用上今不如昔 的说法。如今在好些地方,师道不仅不再尊严,并且教师的地位、待遇也远远落到了官员们、职员们、商人们、演员们等等等等的人群之后。诸多困扰着教育的问题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这与咱们这个教育历史悠久、教育制度和思想发达的古国不太相称,也与日后的发展不大相称。(2)第二节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注释: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

7、,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是这个意思。 第二节的理解:这节论说教学相长的规律。先采用比喻从反面论证:“学”的重要性。来理论阐述教学相长,以强调“师生都要学习”。最后引用名言证明。结构上与上一段类似。三、课文释疑1、关于“道”和“器”。古时候,“道”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在道家用来指产生天地万物的

8、总根源。在儒家则用来指维护统治的道德原则。有时候,也借指某种规律、主张、思想学说、道理、方法。器,通常是指国家祭祀用的器,“成器”即成为国家栋梁之材。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理解。孔颖达疏为:“若不学之时,诸事荡然,不知己身何长河短。若学,则知己之所短,有不足之处也。不教之时,谓己诸事皆通,若其教人,则知己有不通,而事有困弊,困则甚于不足也。”四、小结本文在论述中采用了的论证方法(1) 比喻论证:采用比喻生动、形象的论述了事物。(2) 对比论证:通过对比,鲜明地突出了阐述的道理。五、布置作业1、 翻译课文2、 理解课文论述时所采用的说明方法一、复习导入1、阅读课文2、第一、二节中重要

9、语句的理解: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二、课文第三节的理解第三节:文意的疏通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注释: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安闲,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更把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对于不善学的人,老师教得很辛苦,效果却仅得一半,学生反而归罪于老师。善于发问的人,好比砍伐坚硬的木

10、头,先从容易下手的软处开始,慢慢的扩及较硬的节目,时间久了,木头自然分解脱落;不善发问的人,使用的方法刚好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有如撞钟,轻轻敲打则响应得小声,重力敲打,则响应的声音就很响亮,一定要打钟的人从容不迫,然后钟声才会余音悠扬传之久远,不善答问的人刚好相反,这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第三节的理解第三节专门讲教育和学习的方法,方方面面都讲到了,从及时施教、因人施收、启发诱导,到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可以说非常全面。这节论述精进学业的方法。可分为三层,第一层首先就善学者和不善学者的态度正反说明,其次对善问者与不善问者的感受正反说明,两者都从学生的角度来论证。第二层,采用撞钟的现象比喻论证善答

11、、 “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最后一层总结。本段中重点要理解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三、课文释疑1、 “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孔颖达疏为:受者聪明好学易人,是为学之善,故师体逸豫,而弟子所解又倍于他人也。所得既倍于他人,故恒言我师特加工于我者。己暗钝不入,师体勤苦,而功才半于他人。己既暗钝,而不自责,乃反怨于师独不尽意于我也。2、撞钟之喻。通常认为文章说明善答者所用的比喻,那真是用得恰倒好处,主要是强调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但是仔细品读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回答一个人的提问,是要考虑到因材施教,他问什么东西,你就把他要的解答告之就好。如果把前后因果全盘拖出,会

12、不会扼杀了他再度发现问题的乐趣,或者导致他不懂,大大降低兴趣呢?另外,兴趣是求知的一股动力,一个有兴趣的人,你只要给他点几下,就能激发起他的兴趣,他就会自己去追寻,自己去找更多的数据来满足他的兴趣,反之,如果一个没兴趣的人,你不管是多么努力,准备再多的教材花再多的心血,也只是像把金子往一个深锁的门砸去,你纵使好不容易把门砸破,也只是让他换更坚固的门罢了,所以,结合上下文,可以发现,这里在强调因材施教的同时,更有强调兴趣、态度重要的审议在内。这是个很不错的比喻。敲钟者应当了解钟的特点和性能,然后以适当的方法去敲击。了解钟是前提,掌握敲钟的技巧次之。没有对钟的特点、性能的熟悉,技巧本身就无从谈起。

13、因此,敲钟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老师回答学生的提问,同样也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需要对学生的问题、心态等等有较准确的把握,答问才会说到点子上。从学生的角度说,也同敲钟一样,倘若是好钟,用不着重重地敲和反复地敲。常言道,响鼓不用重捶。这就要取决于钟、鼓本身的性能了。破钟、破鼓,共呜不好的钟、鼓,无论怎么敲,声音都不会洪亮,不会声若雷呜。就人而言,有两方面的因素影响到接受老师的指点。一是本身的悟性,一是已掌握的知识水平。这两个方面总是相互关联的。光有悟性,缺乏必要的知识作支撑,便找不到立足之处;只有满肚子书本知识,不能将它们融会贯通,知识就成了摆设和点缀。所以,做一个好的敲钟人不容易,同样,做一个好的钟也不容易。好的敲钟人遇上好的钟,自然是天作之和的美事。四、小结课文用了大量的比喻有:玉不琢,不成器:比喻人必须经过学习才能成材,懂得大理。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以“味美”比喻“道善” ,论说只有学习才能懂得“道”的好坏。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攻坚木:先枝叶后节目,比喻问题的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强调了问学必须由易而难,循序发问。撞钟:以钟发声比喻教学的效果。首先要经过敲击才能发声,强调了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教育。叩之小。大比喻教学的不同方式。 “待从容,然后尽其声” 。比喻因材施教的最好结果。五、布置作业1、翻译课文2、完成练习册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