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分类.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4005605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外文言文阅读分类.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课外文言文阅读分类.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课外文言文阅读分类.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课外文言文阅读分类.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课外文言文阅读分类.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外文言文阅读分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外文言文阅读分类.(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课外文言文阅读(广东梅州)祁奚请老(4分)晋大夫祁奚老,晋君问曰:“孰可使嗣?”祁奚对曰:“解狐可。”君曰:“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仇也。”晋遂举解狐。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祁奚对曰:“午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注释】祁奚:晋国的大夫,曾任中军尉。晋君:指晋悼公。解狐:晋国大夫。国尉:春秋时,各国均在将军之下设国尉。午:祁午,祁奚之子。10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孰可使嗣(子嗣,后代) B晋遂举解狐(推举)C非子之子(你) D孰可以为国尉(谁)1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本文所表现的祁奚的品质(2分

2、)A任人唯贤 B大公无私C坦率正直 D谦虚谨慎10.A 11.D(湖北天门)文言文阅读(10分)国有三不祥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注:是:这件(事); 如:去,到。1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例句:归,召晏子而问之曰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C先天下之忧而忧D然后知生于忧患

3、而死于安乐也13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香远益清(远:远播) 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B学而时习之(时:按时) 腰白玉之环(腰:腰上系着)C斟酌损益(益:增加) 晏子对曰(对:回答)D薄暮冥冥(薄:迫近) 凄神寒骨(凄:凄凉)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5晏子借 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 。(4分)12B(2分) 13D(2分) 14(1)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从而增长他的才干。(1分) (2)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1分) 15为景公解疑 发现人才

4、,重用人才,信任人才。(4分)(湖北武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元子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及见之,趋焚之。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不圆为卿,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少喜之,长必好之。教儿学图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 吾岂次山之友也!”元子召季川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作者:元结

5、选自唐文粹,有删改)【注释】元子: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皂:皂隶,泛指从事低贱行业的人。圆:圆滑。 卿:公卿,泛指高官。 季川:元结的堂弟。预:参与。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闻有戏儿之器 闻:听说 B及见之 及:等到C趋焚之 趋:追逐D长必好之 好:喜欢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悦婴儿A.何以战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C.皆以美于徐公D.以光先帝遗德10.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结家的乳母做了一个能团团旋转的玩具,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玩具。B“恶圆之士”认为,宁可行为方正地做个身份低贱的人,也不愿意

6、圆滑地求得富贵。C.公植认为元结在家中教孩子学习图画,嬉戏玩耍,会让孩子玩物丧志。D.元结因孩子“戏圆”之事受到公植的责骂,公植甚至表示要与他断交。11.把第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1)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2)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8.C;9.D;10.C 11.(1)我怎么知道次山你将来不会说圆滑的话、做圆滑的事,一辈子都圆滑呢?(2)公植大概会拿起矛戟杀我吧!(湖北宜昌)冰雪文序张岱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

7、有几冰雪哉?若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若:像。 特:只不过。恣:放纵,任凭。挹(y):舀。奚(x):什么。 6.请解释文中

8、加点词的意思。(4分) 藉( ) 异( ) 遂( ) 固( ) 7.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8.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文言语句。(2分) 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 9.请用第自然段的两个关键词回答,“冰雪之气”对世间万物有哪两大好处?(2分) 10.请在下面语句的空格处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3分) 本篇序文虽然短小精悍,但作者由远及近,层层铺垫,先由( )的“冰雪之气”,过渡到( )的“冰雪之气”,最后才落脚到( )的“冰雪之气”,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11.所谓“冰雪之气”,亦即冰雪之特点。请你根

9、据本文内容提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至少4个双音节词,概括一下“冰雪”的特点。(2分) 12.张岱文风任情适性,文笔流丽清新,为人慷慨亮节,性格孤高傲物。请问,文中哪句话最能反映他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2分) 13.请你根据提示,默写出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相关语句。(2分) 雾凇沆砀, , 。(湖南株洲)治国犹栽树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

10、选自贞观政要)注释侍臣:周围的大臣。 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孜孜:勤恳的样子。稔:rn,丰收。2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征求不已 惟欲清净 25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2分) 26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2分)24停止(1分);只(1分)25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2分)26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2分)(江苏南京)古 镜 (宋)沈 括甲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

11、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注释鉴:镜子。原:推究。差:略微。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

12、虽至薄者,莫能透。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收人而今小 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予观之 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又见他家所藏 才美不外见(马说)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12.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 ”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

13、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分)9.(2分)A10.(2分)B11.(3分)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每小句1分)12.(4分)(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 精湛(高超)(1分)(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江苏苏州)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题。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注】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注】竖:憧仆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亡一羊.何追之者众?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10.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追它的人这么多?我们不知道往哪边追,所以就回来了。(江苏无锡)(一)(12分)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